嚴萌
就業,是畢業生邁向社會尋求職業機會從而實現自我價值的第一步,也是一項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事情。目前,隨著國家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就業市場與高校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探索畢業生就業路徑迫在眉睫。但分析其就業背景,可發現很多時候并不是社會崗位完全飽和、沒有崗位提供給大學生,恰恰相反,崗位很多,但是大學生的就業價值觀卻影響或誤導了大學生的就業動機。因此,深入地研究畢業生的就業價值觀,對于如何更好地促進大學生就業、如何為高校應用型人才的模式培養提供思路,如何為社會提供更多符合要求的畢業生,都給出了理論性的研究建議。
一、高校畢業生就業消極心理的典型表現
1.自卑和自負。自卑心理是畢業生就業過程中凸顯的特征之一,有的畢業生感嘆院校知名度較低專業不熱門家里關系網缺乏等外界因素的存在,以及自身實力的不足等問題,從而產生了多多少少的自卑心理;而有時又覺得自己無所不能,驕傲自大,對于基層、農村、艱苦條件的工作機會和崗位置若罔聞,極力排斥。
2.矛盾和焦慮。畢業生矛盾的就業心理也比較明顯。他們希望按照自己專業興趣自主選擇職業,卻又免不了愛慕虛榮和攀比;他們懷著夢想遠大抱負充滿希望地投身求職就業中,卻又不肯從實際出發缺乏勇氣自信;在推崇個人奮斗吃苦耐勞精神的同時對家庭學校等外界依賴過重從而坐以待斃沒有主動出擊;在追求實現個人價值發揮才智能力的同時又一味追求物質利益的回饋報酬。總之,大學生理想與現實的反差,自我認知的驕傲與自卑的并存等矛盾心理,使得許多大學生擇業出現了困惑,擇業心理矛盾失衡。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式,如何讓自己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大學生也是煞費苦心,免不了急于求成,畢業即失業心理的作祟,使得他們在就業中,不能冷靜分析就業形式就業市場,以至職業期望值過高不切合實際,幻想無需付出多大努力就能就業,最終導致遲遲簽不了。面對有限的供職崗位、多元的職業選擇,如何做出準確的選擇,他們陷入了更加焦慮、煩躁、困惑和迷惘的心理苦惱中。
3.利己和挫折。當今社會越來越強調團隊協作的合作精神。然而,有的大學生由于嫉妒心和個人的貪婪,在求職中,從一己之私出發,好勝心過強,沒有信息共享沒有經驗交流,導致人際關系冷漠,信息渠道狹窄,導致錯失了更多合適的就業機會。另外,大學生一直處于校園中,學習生活的環境較為簡單,生活閱歷淺顯,一旦求職失敗,情感上消極悲觀、失望沮喪,對自己對人生似乎失去了信心;行動上也不思進取、消極等待,心理的承受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較差,缺乏耐受挫折的心理準備。
4.攀比和從眾。造成畢業生就業攀比心理的因素也較為明顯,畢業生有著不同的教育背景、家庭成長環境,性格能力、實習實踐經歷等不盡相同。在就業選擇中,不從個人能力綜合素質和單位實際出發,一味的求勝和虛榮心理的作祟,盲目和同齡人或同學相比,不肯到基層單位或者辛苦的崗位就業,以至遲遲簽不了就業協議。從眾心理在就業過程中也表現得淋漓盡致。同齡人考公務員或者事業單位,自己不顧個人實際和想法,也跟風地報考,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地備考,最終準備不充分,筆試成績非常不盡人意;同齡人意向單位是華為、中國移動等實力較強的大企業,自己也沒有對自身的能力素質有個初步鑒定也鋌而走險,勇氣可嘉,但確實還要有所實力和準備;同齡人報考銀行債券等熱門崗位行業,自己也三七不顧二一勇往直前,找工作的重心不放在自己和職業的吻合度,而是放在了群體關注領域,致使自己錯失了就業機會。
二、高校畢業生就業價值心理成因分析
造成畢業生求職的心理問題的原因也較為復雜,經濟的,文化的,體制的宏觀性因素,還有來自家庭及社會群體的微觀因素,具體表現為:
1.就業指導工作欠缺。隨著社會就業市場的變化及國家應用型人才方案的頒布,傳統的高等教育體制弊端逐漸暴露,原有的課程、培養方案和培養目標陳舊不能跟上時代的要求。另一方面,高校及教師對于學生的就業,其重心放在了就業政策及就業指導思想的引導,而忽略了對就業市場的分析就個體的就業綜合素質的評估和拓展,對大學生就業心理受挫引導、就業健康心理建立與維護等都不甚關注。導致大學生在就業機會選擇時,缺乏自信和勇氣,不能夠主動出擊,不能及時把握就業機會,要么坐以待斃聽天由命,要么不夠自信過早放棄,要么行動反應滯后。
2.就業市場提供的機會平臺。目前的就業渠道廣泛,就業形式也較為靈活,網絡招聘現場招聘校園招聘等形式多樣,然而在就業選擇過程中,用人單位的貼標簽現象屢禁不絕,“211”“985”的標尺去社會上度量人才,對諸如專業興趣特長能力愛好等幾項指標置若罔聞。包括就業信息的壟斷和信息的不對稱,對就業市場的機會平等提出了嚴峻考驗。
3.家庭教育的負面作用。家庭負面因素,最為典型的就是中國式父母的望子成龍,父母的職業期望值過高,對子女的職業定位不清楚,對就業市場的形勢茫然誤判,父母的社交能力不強對子女要求苛刻,無形中給畢業生帶來了另一層心理壓力。
4.自我認識定位存有偏差。畢業生由于自身的實踐經驗缺乏,對自己的認知和定位存有偏差,對自己的優勢劣勢不能正確全面辯證地看待,信誓旦旦坦言自己已經做好迎接任何問題的準備了,過高或過低地評價自己,這些都對求職帶來了不利的因素。
三、 高校畢業生就業價值心理存在的一般問題
畢業生的就業心理較為敏感和直接,在面臨就業過程中的問題表現較為突出,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就業機制的不完善。就業政策的改革,增加了大學生的選擇參與權利,明確了其主體地位,實現了就業的自由。然而,就業制度本身還在不斷深化和探索,與就業現實配套的就業政策、就業法規尚還缺失;就業市場的不完善;就業過程中的公平公正公開等未能完全保證;加之規定口徑不一,這些無形中加劇了畢業生的就業困難,造成畢業生就業心理出現了失衡和憤世嫉俗。
2.功利主義思想的作怪。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也不可避免帶來了一些不良社會思潮,比如金錢至上、享樂主義、功利主義等,造成畢業生在擇業中,出現了較為突出的心理問題,一味追求經濟價值利益、收入獎金福利最優化,就業環境舒適化,強調個人的機會而忽略個人職業生涯、個人技能水平才智的發展。以犧牲個人專業特長興趣愛好為代價換取就業利益。就業的價值觀出現了嬗變,造成大學生就業的虛榮和攀比。
3.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沖突。受教育體制及個人內在因素,出現了個人素質能力與就業市場的需要不匹配,畢業生缺乏設計經驗,人格的不健全及對自我認知和環境的感知還處在不斷塑造期,致使在選擇職業的時候,更多依賴個人的主觀判斷,盲從、片面時刻存在。另外,畢業生屬于初次擇業,就業心理準備尚不充分,就業心理承受能力也較為薄弱,就業敏感和就業緊張心理也較為普遍。
4.心理健康失衡,享樂行為超標。校園不是一個象牙塔,隨著市場經濟的開放和社會價值的多元發展,畢業生心理的亞健康,吃苦奮斗精神的缺失,僥幸心理,愛慕虛榮,追求物質報酬等經濟人心理,抱負也已經被高房價所扭轉,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觀念也被摒棄,良好的求學求教的校園文化熏陶也慢慢被腐蝕。
四、 高校畢業生就業價值觀的引導及就業心理的調適
1.產學研的合作,促進就業機會。將產學研作為教學過程中的環節,以學生為主體,建立以社會需求為主導的校企合作模式和培養機制,對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做出調整,通過產學研推動學生就業;另外,分散式實習、預就業、學生頂崗實習等實踐的環節要和教學課程環節相結合,尋找切合點,制定學分轉化制度。總之,學校也要不斷開辟為企業服務的途徑,開展和企業合作的機制,讓企業在獲得所需的人才,解決技術難題,人才培訓等方面受益,讓學校和企業實現合作的共贏。
2.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首先,轉變觀念。畢業生要擯棄依賴思想,不斷塑造自立自強自信的性格,不斷學習,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利用機會,主動出擊,先就業,再擇業,就業不是一蹴而就的,個人要把工作機會當成平臺,不斷去提煉自己的職業素質。其次,鼓勵自主創業,國家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的財政支持和政策都較為有利,大學生要抓住機會,在時代的洪流中冷靜,成長,去開辟自己的職業途徑。再其次,拓展職業選擇,找準自己的位置,避開熱門行業和專業,在考慮公務員外,不斷拓展就業渠道,要認識到基層及中小城鎮的就業優勢及有利時機,農村基層建設及西部城市城鎮的有利環境,在提升自我職業能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的同時,也很好地服務了社會。
3.開展就業模擬情景式訓練及就業技巧的指導。高校教師在就業指導工作上責無旁貸,給學生增設就業課程,開展多樣化的面試環節和求職競賽,開展就業情景模擬大賽,提供求職課程和求職技巧的指導。
4.正確自我定位,增強擇業自信心。畢業生要看到自身的優勢,汲取知識的能力、學習成長的速度、較強的可塑性、思維邏輯的嚴密等,都是無可替代的,而缺失的經驗技術是需要在后天的工作崗位上建立的。對自己的職業能力、職業性格、職業素養等要有一個清晰的評判和認知,對自我的專業特長興趣愛好有一個綜合的評價,而提高自我的道德、思想修養也至為重要。除此以外,自信也是求職的關鍵性因素,不自負不自卑,勇敢自信投身于求職面試中,不斷增強求職自信心,成功向社會向用人單位展示自己。
總之,畢業生在求職就業中心理因素是復雜多變的,作為社會、組織、家庭及學校等要做好積極的疏導和教育,給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機會平臺的建設支持,而畢業生自身在不斷提高自己綜合素質能力的同時,加強就業心理的建設和維護,增強自信心,有一個良好的就業心態,把自己的這張明信片做的漂亮和精致,為自己的求職就業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西安財經學院行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