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璐
摘 要 本文首先對“微博”的含義和功能進行闡釋,其次分析微博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和消極影響,最后探究強化微博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策,旨在改善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
關鍵詞 微博 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對策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7.028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Micro-blog
BAI Lu
(Xian Medic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21)
Abstract Based on the "micro-blog" to explain the meaning and function of the overview, followed by analysis of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micro-blog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inally micro-blog research on strengthe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to improv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micro-blog;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s
“微博”由埃文·威廉姆斯最先提出,其創辦的Twitter作為微博服務網站,促使“微博”在全球范圍內普及。2010年,《現代漢語詞典》中收錄“微博”一詞,并對其釋義為微型博客,因其短小與精悍的優勢,受到大學生的青睞。
1 對微博的概述
1.1 微博含義
新媒體背景下的學者,將微博定義為可用于信息實時分享的網絡社交平臺,其特點可分為5個方面:信息“背對式”交互,即雙向關注、單向關注;內容簡單明了,可利用網絡、手機等軟件對其內容予以更新,且同時保持內容在140字符數以下;實時性,信息發布具有隨意性、實效性特點;廣播性,信息內容以公開呈現的方式,便于各類群體的轉發與評論;社交平臺,博客以個人管理為主,對文章網頁予以定期更新,而微博卻與之相反,通過網絡平臺的運用,側重于信息分享與交流。
1.2 微博類型、功能、特點
微博是新興媒體,在多元化領域全面發展的背景下,微博類型具有多樣性、繁雜性特點,即以發布主體的差異,將微博分為政務廳、媒體匯和校園、名人堂與品牌館等;依據內容不同,將微博分為生活類、時尚類、文化類、娛樂類與財經類以及體育類等。縱觀微博內容公益式、論證式和營銷式、休閑式特性,筆者將微博類型歸納為以下幾項:時事政治類、經濟資訊類、文化教育類、生活休閑類。另外,微博具有基本功能(關注、評論、轉發);具有核心功能(信息發布和獲取);具有延伸功能(人際交往延續、重構),其特點包含簡明化、微型化和便捷性、互動性、圈群性與個性化。
2 微博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2.1 積極影響
首先,拓寬信息資源。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主要涉及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與心理教育四項內容,傳統教育以權威報刊雜志、經典著作為主,現代教育中大學生思政教育者通過微博信息的收集與整理,運用高頻率、高精準的微博信息,如文字、視頻音頻、flash動畫等信息,為學生教育資源實施有效拓寬,而,實現教育資源實時共享的同時,為學生創造生動化、多元化思政教育方式。
其次,豐富教育載體。對于大學生而言,其思政教育載體為:可用于大學生思想觀念、道德規范和政治觀點教育的活動形式、物質實體。傳統思政教育課堂,以會議傳播、政治理論作為教學方式,加之受到教育載體的空間限制,使其思政教育效果無法得到很好保障。現代教育中,隨著微博等網絡載體的運用,打破空間、時間的限制,通過對其承載性、互動性與滲透性,以直觀的方式向大學生展現社會榮辱觀和價值觀、國情黨情等內容,有助于把枯燥的內容生動形象化。
最后,增強教育實效。依據《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教育的意見》中,明確規定:“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其原因在于:微博廣播性特點,可提高大學生思政教育實效性,傳統思政教育以教師和學生的單向溝通為主,教育效果不理想,但隨著微博的運用,通過對黨的執政理念、國家政治方針的宏觀把控,結合大學生心理需求、思想動態,全面開展疏通引導、科學預見性的思政教育。
2.2 消極影響
首先,削減教育權威性。傳統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教育者利用事先計劃的方式,對教育信息予以獲取和傳遞,從而對大學生思想教育產生影響。但是,受到微博開放性、快捷性等特點的影響,使思政教育權威性受到挑戰。例如:對教育者話語權的削弱。微博信息實時性優勢,雖然可在短時間內實現信息共享,但政府、學校和教育者的信息把控性逐漸被脫離,致使教育雙方信息接受差距有所增大,從而在大學生思想動態、心理特點掌握不明的前提下,喪失教育話語權。endprint
其次,誤導大學生思想行為。微博作為新型網絡平臺,利用信息豐富、便捷交流的特點,吸引大學生受眾群體的參與度。雖然微博已全面融入大學生學習生活,使其形成多維度“信息圈”,促使其人際交流、情感宣泄等需求得以滿足,但因對大學生思想行為產生誤導,對其價值觀念和思維模式的構建給予沖擊。譬如:因微博可選用手機等便攜設備進行登陸,致使大學生過于沉浸于虛擬世界,成為“五指一族”,不僅對個人心理、學習和生活產生影響,還易造成現實世界、虛擬世界的混淆。
3 微博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策
3.1 構建、健全微博管理體系
基于開放性微博平臺,其信息“魚龍混雜”,若要做好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政府部門應逐漸加大關于微博信息管控的力度,如用戶信息審核與認證、不良信息審查、輿論引導等。結合筆者實際調查工作的開展,45%以上大學生認為應重點關注于微博用戶實名監管、36%的大學生主張通過法律的完善,對微博秩序予以規范性管理。
第一,制定微博實名機制。韓國作為首例推行網絡實名認證的國家,雖然國內對網絡實名制予以借鑒,但仍未得以全面施行。針對此,政府、學校和社會間應協調運作,以微博運營商為載體,建立微博賬號管理機制,通過對認證對象和受眾群體資料的完善,確保其信息真實性與完整性。同時,大學生思政教育者對學生進行指引和倡導,鼓勵真實身份在微博管理中的應用,不僅可提升信息真實性,還可培養發布者理性思維,使其為自身言論承擔法律責任和社會責任,以此降低微博信息對大學生思想行為的負面影響。
第二,加強法律建設。微博管理應在用戶自律的前提下,加以法律制度的輔助,否則會因法律強制性的缺失,產生不良輿論、虛假信息等問題,對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職業觀的形成產生不良影響。現階段,隨著微博等網絡媒體的迅速發展,諸多國家通過微博相關法律的制定,對誹謗信息和虛假信息予以嚴格控制,面對微博多樣化問題,運營商紛紛制定微博管理制度,例如:《新浪微博社區公約》(2013.7.4)通氣會的召開,新浪運營商通過謠言公示系統的設定,引入“信用積分”制,對微博平臺虛假信息進行控制。
3.2 構建大學生教育機制
微博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視,為適應媒體環境,鞏固高校主流教育地位,大學生思政教育機制的制定迫在眉睫。筆者認為,若要實現大學生思政教育機制的制定和完善,可從防控機制、疏導機制、反饋機制三方面入手。
防控機制:微博在倡導情緒宣泄、個性彰顯的同時,其微博文化也在校園中得到廣泛宣傳,引起大學生的關注,如“微博控”、無國界信息傳播、虛假信息和反馬克思理論的產生,致使學生價值觀和道德觀受到沖擊,長此以往,其思想意識逐漸“西化”。對此,大學生思政教育者應該充分結合微博應用、大學生現狀,構建微博防控機制,從而營造思政教育新理念。在此過程中,微博防控機制的制定,應以防控內容界限、技術與人力雙重防控為前提,通過對大學生思政情緒的渲染,起到實時反饋與跟蹤的目的。
疏導機制:針對當前微博多元化負面新聞,大學生思政教育者若僅依據防控機制,則難以實現信息監控的目的。對此,還需通過疏導機制的制定,利用溝通渠道的設定,針對大學生價值觀扭曲和認知疑惑等狀況予以心理疏導,從而對其思想狀況進行引導。例如:某大學心理咨詢室的建立,將“尋覓心理軌跡”作為思政教育主題,并結合“一對一”輔導模式,促進大學生積極人生觀的形成。
反饋機制:大學生教育機制的組建應以反饋機制為前提,利用對防控信息、心理疏導結果的評價與反饋,在體現基于微博媒體的大學生思政教育科學化、時效性的同時,避免形式主義。再者以微博運用現狀、思政教育隊伍評價、思政教育效果等多種反饋機制,促進大學生思政素養的提升。
4 結束語
本文通過對微博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現狀的分析,可知其積極影響、消極影響兩者并存,如拓寬教育資源和削減教育權威性、豐富教育載體與誤導大學生思想行為。為有效改善上述問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師、輔導員可利用構建、健全微博管理體系、組建大學生教育機制兩種形式,對其微博信息、思想行為予以約束,從而將微博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 高雁平.微博視野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策研究[J].東方企業文化,2014(7):76-79.
[2] 徐蘭,劉鳳波,盧洪雨.高校微博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3(1):130-133.
[3] 顧建平.“微博”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及對策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5):66-68.
[4] 朱俊樾,丁淑芳.微博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知識經濟,2013(20):148-148.
[5] 張俊杰. 微博平臺視野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應對措施[J].職業時空,2014.10(12):130-131.
[6] 林曉,王建浩,顧堅,等.微博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及對策研究[J].攀枝花學院學報,2015.32(1):112-1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