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是未來祖國建設的中堅力量,因此對大學生的教育應該是全面的、綜合的。英語具有通用性因此,高校的英語教育在整個高校教育體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我們應當從文化視角對高校英語教育進行審視,對大學生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進行統籌兼顧。本文先是從高校英語教育的變遷過程進行了概述,又分別闡述了加強高校英語教育的價值以及當前高校英語教育中的薄弱環節,最后分析介紹了進一步改革發展高校英語教育的策略。
【關鍵詞】高校 英語教育 文化審視 對策
隨著信息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經濟全球化趨勢增強,世界各國之間往來密切,經常舉辦文化友好交流活動,這就需要我國越來越重視對英語的教育,尤其是對于大學生群體。中國高校英語教育的發展本質上是英語及英美文化的對華傳播,同時應造就中國文化反向傳播的條件和途徑。
一、高校英語教育的變遷過程
高校英語教育最早可追溯到晚清社會,由于“殖民色彩”嚴重,在中國文化的儒家根基并未動搖的前提下,興起了英語熱,像京師大學堂、教會學校等也注重培養翻譯人才,美國文化對中國的政治經濟和價值觀念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民初,受到“自由、民主、平等、博愛”等思想的影響,英語學習熱持續升溫,甚至成為了一種主要的教學語言,不僅自然科學、哲學、宗教乃至中國歷史、公民等課程都用英語教授。
新中國成立后,由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也在探索階段,隨之的“上層建筑”文化層面上也是曲折發展,由向俄語學習“一邊倒”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的陸續恢復,再到文革期間一度被禁止等。
直到改革開放后,英美文化才又重新進入中國。隨著互聯網這張“全球關系網”的建立,我們將高校英語教育設置為必修課程,更兼顧了它的人文價值性。除了加強對大學生的英語語言知識的儲備外,注重學生英語應用技能的培養,鼓勵大學生多多進行跨文化、跨學科的交流活動。
二、高校英語教育的價值
一方面,培養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通過高校英語教育,國際大學生之間的交流更加順暢,能激發大學生參加國際學術交流活動以及各種國際性比賽,接觸各學科的前沿知識,促進知識的更新換代。另一方面,開闊大學生的國際視野,形成全球化的思維方式。目光不再局限與狹隘,能用開放的、寬容的、兼收并蓄的角度看問題,不斷開發智慧潛能,加強合作,終身學習。
三、高校英語教育中的薄弱環節
1.片面的追求英語教育的工具性,缺乏文化性。我國的教育理念中,一直存在著一種急功近利的“技能論”,認為身懷一技走遍天下。這也是我國強調應試教育下而產生的一種中國文化特色。這一點在高校英語教育中表現突出?!皩W生或教師只關注語言技能的訓練,而泛化了包括漢語在內的中外文化教學,忽視了深層次的中外文化的熏陶?!蔽覀儍H僅為了完成必修學分而去學習英語,也只是集中于聽、說、讀、寫的形式教育,未能對其背后隱藏的文化素養進行深入挖掘。
2.片面的追求英語教育的目的性,缺乏趣味性。無論是從高校英語教材的編寫,還是對英語教育內容的考核,都過于強調英語學習的目的,趣味性嚴重缺乏。在教師教學中,大多數老師也只是注重講解音標、語法、長難句結構等將文章進行拆解,為了學生能在四六級考試、考研英語中能快速對閱讀理解的題目完成定位,從而選出正確答案,而不是幫助學生從文章的背景、來源、整體結構、思想情感表達等角度進行分析。
3.片面的追求英語教育的理論性,缺乏交際性。交際文化是人類文化整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在生命交際活動中產生的特殊生存與發展方式。所以,我們應該在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之間維持一種動態的平衡,并駕齊驅,避免形成“啞巴英語”的文化氛圍,這與高校英語教育的目的是相違背的。大學生不能被客觀知識文化限制在機械性組合的模式中,應該能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文化自信,將優秀的中華文明推薦給全世界。
四、高校英語教育的文化策略
1.學校應優化資源投入結構。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勢與不足,都有自己不同的職業規劃與方向選擇。所以并不是每個學生與英語教育有同樣的需求,學校不應“一視同仁”地將“英語教育”設置為必修課,對每個學生投入相同的精力。應該在了解了每個學生的特點。如,對未來要“出國深造”的學生,加強對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和外國深層文化氛圍、生活習慣的教育;對于打算從事技術性工作的學生,只要求掌握日常交際即可等。
2.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其一,要改變傳統地單向地“填鴨式”的教學,注重對學習的引導,激發興趣,更多地機會讓他們展示學習成果。其二,改變傳統的考核方式,不再采取默寫單詞、翻譯長難句、判斷ABCD的方式,可以以口譯、英語辯論、美文賞析、朗誦等方式結課。
3.學生應端正對英語教育的正確態度。大學生不能因為順利進入大學,可以徹底沒有壓力,以應付的態度對待進一步地深造。不能以考前突擊地態度去學習,英語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要循序漸進,保持積極向上的持久的學習態度。
綜上所述,我們應該從文化的視角對高校英語教育進行準確的定位,挖掘英語教育內在核心價值。同時,秉持中國文化自信,從而彰顯不同的文化特色,促進不同文化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趙海燕.從文化變遷看高校英語教育的“中國文化失語” [J].中國高校研究,2016,11:99-102.
作者簡介:王靜姝(1967.11-),女,江蘇南通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教學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