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河南作為人口大省,同時也是農業大省,發展農業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和地域優勢。自古以來就有著悠久的蔬菜種植歷史,整個“十二五”期間,河南省蔬菜種植面積和產量穩步增長。蔬菜產業的快速發展,帶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但是也存在著發展問題,主要表現在設施蔬菜發展緩慢、科技水平低和銷售渠道狹窄等方面。因此,正確分析蔬菜產業存在的問題,推動蔬菜發展,對河南省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河南省;蔬菜產業;現狀;對策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蔬菜的需求量逐漸增加。十二五年間,我國蔬菜種植面積和產量翻了幾番,其中種植面積由1990年的0.95億畝增加到2015年的2.81億畝,產量由1990年的1.95億噸增加到2015年的7.18億噸,人均占有量達524公斤。目前,蔬菜在我國農業種植面積中僅次于糧食作物,且是最具發展活力和發展空間的經濟作物,在我國農業的發展中擁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優勢[1]。蔬菜產業的重要性,很多專家學者都對其進行過相關研究,劉芳對中國蔬菜產業國際競爭力進行實證研究,指出中國蔬菜質量低下、農藥殘留問題嚴重和科技水平含量低等原因造成國際競爭力日趨下降[2]。葉軍利用FAO組織公布的數據資料實證分析我國蔬菜產業較低的勞動成本和低廉的產品價格,使之在國際市場上具有一定競爭力,但是區域間蔬菜產品品種趨同化等問題, 嚴重制約了我國蔬菜產業的進一步發展[3]。張喜才以山東和北京兩地為例分析了我國蔬菜產業鏈各個環節的成本,研究發現市場力量是蔬菜價格形成的決定性因素,在整個蔬菜流通體系中,農戶承擔更多的市場風險[4]。
河南省是蔬菜生產大省,氣候條件適宜,地處北亞熱帶和暖溫帶地區,氣候溫和,光、熱資源豐富,地形地貌多樣,適宜于多種作物生長。目前蔬菜種植面積、產量均居全國前列,蔬菜產值在種植業中已經居于第二位,已成為實現農民增收和消化安置農村勞動力的主要途徑,然而蔬菜產業發展過程中仍然面臨著許多問題,在新的市場環境下,如何持續健康穩定發展,對河南省的蔬菜產業提出更大的挑戰。文章從實際情況出發,分析河南省蔬菜產業發展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例如在蔬菜產品銷售渠道、品牌和出口競爭力等方面。在借鑒相關專家學者的經驗之上,提出自己的見解,以期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
1 河南省蔬菜發展現狀
1.1 種植面積和產量穩中上升
種植面積和產量可以更好的反映出某一種產業的發展狀況,20世紀80年代初,河南省蔬菜種植面積只有20萬hm2,總產量500多萬噸,總產值僅有 4 億元。到2010年,全省蔬菜種植面積170萬hm2、總產量6624.3萬噸,分別居全國第2位、第3位。但單位面積產量卻排在第10位,比河北省低 37.5%,比山東省低 19.1%。2015年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751650 hm2,產量達到7356.5萬噸,整個“十二五”期間,蔬菜種植面積和產量呈現平穩上升發展,表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結構的改善,蔬菜以其任何其他食品無法替代的保健作用,正越來越受到青睞[5]。如表1所示;
1.2 蔬菜品種增多
單一的蔬菜品種難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喜好。河南省處于河南屬暖溫帶-亞熱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干燥,不利于露天蔬菜的種植。20世紀90年代以前,河南省蔬菜的供應具有總量不足、淡旺季明顯、花色品種少等特點,冬春季節蔬菜的供應主要是蘿卜和大白菜為主,秋季蔬菜供應的種類與數量也較少[6]。1993年河南省政府制定溫棚農業發展方案以來,全省反季節蔬菜產業得到迅速發展。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目前,蔬菜品種上已得到極大的豐富,不僅種植南北蔬菜,而且還極大的引進國外蔬菜。
1.3 設施蔬菜種植面積低
河南位于中國中東部、黃河中下游,境內平原占總面積的55.7%,橫跨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四大水系,境內1500多條河流縱橫交織。有利的自然環境保障了蔬菜種植面積和產量不斷擴大,但是單產量卻遠遠低于其他省份,主要原因之一是河南省設施蔬菜發展相對落后,設施蔬菜播種面積占整個蔬菜播種面積的比重較小,設施蔬菜的產值可以遠遠高于露地蔬菜[7]。
1.4 無公害蔬菜種植面積逐漸擴大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蔬菜的要求逐漸從“量”到“質”的轉化。為了適應消費者的需求變化,河南省積極調整蔬菜種植結構,大力發展無公害蔬菜。在2008年,全省無公害蔬菜種植面積已發展到544萬畝,占蔬菜總面積的21%。而目前,例如,扶溝縣是我省蔬菜生產第一大縣,2013年底,全縣無公害瓜菜種植面積達48萬畝,總產量達260萬噸,總產值達23.8億元。河南社旗縣從促進蔬菜產業的長遠發展入手,以鞏固擴大蔬菜基地建設為基礎,制定出全縣蔬菜產業發展規劃。利用傳統種植模式,確立了15個鄉鎮的蔬菜生產基地,打造出無公害蔬菜品牌。中牟縣官渡鎮是農業大鎮,目前,無公害蔬菜種植3萬畝,已成為鄭州市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之一。
1.5 科技水平不斷提高
隨著政府政策的支持和企業觀念的轉變,一些企業積極主動采用新的科技,而一些科研院所不斷開發新的產品,例如,中國農科院鄭州果樹研究所、河南農大、開封市農科所已成為我國西瓜品種選育的主要單位, 平頂山市農科所的韭菜育種代表著我國的較高水平,鄭州市蔬菜研究所的馬鈴薯育種占據我國兩季作地區的半壁江山。日光溫室結構及其主要蔬菜的配套栽培技術、蔬菜工廠化育苗關鍵技術、名優特新蔬菜新品種的引進示范、蔬菜無土栽培技術、主要蔬菜高產栽培配套技術以及糧菜間套作技術的研究與示范等取得階段性成果。現代生物技術在蔬菜科研方面取得較大進展,省農科院的大白菜小孢子育種技術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設施栽培、配方施肥、膜下暗灌、微機全自動管理、棚內無土栽培、工廠化育苗、生物液肥施用和人工授粉等技術得到廣泛推廣應用。endprint
2 蔬菜產業存在的問題
2.1 出口競爭力水平低
成本與價格 、質量與安全和市場需求等方面都會對蔬菜出口產生影響。劉榮茂研究發現中國蔬菜價格低、出口關稅降低及較好的市場潛力為蔬菜出口提供了機遇, 但品種少、質量不高及技術性貿易壁壘增加都極大影響了蔬菜出口[8]。而蔬菜的農藥殘留等安全衛生問題同樣會影響到蔬菜的國際競爭力[9]。河南省蔬菜的主要出口貿易伙伴是日本、美國和韓國等地區,這些地區正是生產技術水平較高和綠色壁壘非常盛行的地區,綠色標準較高,檢疫程序繁瑣,特別是對蔬菜農藥殘留的檢驗尤為嚴格。截至2011年8月,河南省獲得蔬菜及制成品出口資格的企業僅52家;在河南檢省驗檢疫局備案的出口蔬菜基地31家;種植面積13萬畝。只占總蔬菜種植面積的0.4%不到。
2.2 銷售渠道狹窄
相對整個產業鏈而言,銷售處于末端,它直接決定著整個產品效益。生產的再多,如果銷售不出去,則會造成產品的擠壓,因此銷售渠道的暢通變得異常重要。例如:2014年3月河南中牟芹菜種植面積1.5萬畝,周邊縣市和省外各地種植面積較往年擴大,導致2014年春中牟芹菜銷路受到影響,芹菜售價最低僅6分錢,直接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小農經濟下,蔬菜的銷售以被動銷售為主。主要采取“農產品供應者+農產品批發市場+消費者”的產品銷售模式。而這種模式下,當市場行情不佳時,批發商采購熱情降至冰點,種植戶一旦喪失了原有的銷售渠道,便會無從下手。高產量的背后對流通環節提出更高的要求,2015 年 11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初次提出“供給側改革”,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而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經濟保持持續增長的動力。
2.3 農產品品牌缺乏
產品單一,沒有品牌,也缺乏競爭意識。據統計,相對而言,低端蔬菜更容易出現滯銷的現象。門檻低,種植技術簡單,管理成本低,產量大成為種植戶的首選。所以當白菜、蘿卜等蔬菜因獲得相對豐厚的利潤后,農戶種植積極性遠高于管理相對較難的豆角和茄子等蔬菜。因此,樹立農產品的品牌意識。相對而言品牌產品抗風險能力要強于普通產品,同時,品牌產品更容易被消費者所接受,贏得良好的市場。
2.4 生產經營以家庭為主
單獨的各自經營,很難形成統一的規模,同時也增加了銷售風險。李貞霞通過對河南蔬菜產業的分析,發現蔬菜生產仍以單家獨戶生產經營為主,沒有特定的部門統一規劃,缺乏必要的技術標準和產品質量檢測,難以保證蔬菜市場商品的一致性[10]。
3 政策性建議
3.1 提高蔬菜產品質量
質量是提高蔬菜出口競爭力的關鍵。對于產品質量的提高,必須要從源頭抓起,利用物聯網對選種、施肥、灌溉等環節實行監督;推行產品安全質量跟蹤制度,提高菜農的質量意識,防止蔬菜生產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3.2 擴大銷售渠道
生產不是最終目的,如何將生產的蔬菜銷售出去獲得經濟收益才是關鍵,那么銷售渠道變得尤為重要。如何擴大產品銷售渠道?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第一:流通方面,政府應當完善道路、物流和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搭建平臺,讓蔬菜可以走出去;第二,進行蔬菜產品深加工,提高其保險運輸時間;第三,開展“農超對接”模式,以此達到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農產品效益,最終實現農民和超市的雙贏,它直接改變了傳統的農產品流通模式;第四,種植戶和農業企業要拓寬自己的產品銷售渠道,利用好“互聯網+”這一個有利條件,積極開展農產品電子商務行為。
3.3 建立農產品品牌
品牌是競爭力強有力的表現。發展蔬菜產業,只是在產品質量上下功夫還不夠,還應通過創建品牌賦予產品更多附加值。第一,菜農要樹立其品牌意識。第二,培育蔬菜龍頭企業,發揮產業帶頭作用。龍頭企業具有自己的優勢,積極引導,促進標準化生產基地的建設。第三,企業要加大自己和人力的投入,加強與科研院所的聯系,培育自己的蔬菜種子,這樣才能把自己的蔬菜品牌做大做強。第四,蔬菜種植大戶或者企業要有自己的市場定位,選擇合適的消費群體,例如:在居民小區附近建立蔬菜專賣店進行品牌宣傳。
3.4 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和擴大基地生產規模
農業龍頭企業具有很強的示范作用,可以帶動周圍農戶的參與,因此,必須發揮龍頭企業這有利條件。首先,提供優惠政策,開展招商引資活動,盡可能的吸引一批有一定優秀的具有經濟實力的農業企業入駐,例如:提供土地、稅收、原材料、設施和資金等優惠政策;其次,出臺相關政策扶持發展較弱的蔬菜龍頭企業,企業要適當考慮訂單業務,與大型餐飲店簽訂合作協議,保障蔬菜銷售量。政府在蔬菜產品的深加工重點項目和發展方向上提供幫助;再次,對經濟效益好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蔬菜種植基地,要鼓勵他們由單一種植型向加工型轉變,精準定位,采用工廠化生產,在產品包裝、加工和銷售方面做出更大貢獻。最后,鼓勵龍頭企業通過土地流轉形式擴大基地規模,完善內部基礎設施,引進先進管理方法,與標準化管理接軌。
參考文獻
[1]崔寧波.黑龍江省蔬菜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北方園藝,2010,13:219-221.
[2]劉芳,王琛,何忠偉.中國蔬菜產業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實證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1,07:91-98+112.
[3]葉軍,朱硯花.中國蔬菜產業國際競爭力實證分析[J].中國農機化,2010,06:31-35.
[4]張喜才,張利庠,張屹楠.我國蔬菜產業鏈各環節成本收益分析——基于山東、北京的調研[J].農業經濟與管理,2011,05:78-90.
[5]李彥村.河南省蔬菜出口業的發展阻礙及幾點建議[J].經濟研究導刊,2012,23:93-94.
[6]王志勇.河南省蔬菜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2,01:345-346.
[7]劉記強,張曼.大力發展設施蔬菜打造中原蔬菜強省——訪國家大宗蔬菜產業體系崗位科學家、河南農業大學教授孫治強[J].農家參謀,2013,03:4-6.
[8]劉榮茂,何亞峰.加快我國蔬菜出口產業發展的策略[J].浙江農業科學,2006,01:1-5.
[9]李正明.再論我國蔬菜出口現狀及策略[J].國際經貿探索,2003,01:77-80.
[10]李貞霞,林紫玉,焦濤.河南省蔬菜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J].安徽農業科學,2006,11:2563-2564.
作者簡介
雷顯凱(1990-),男,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涉農產業組織與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