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長歌
乳制品正反說
編輯/長歌
多喝牛奶等乳制品有助于預防肥胖
2007~2009年間,韓國以7173名成年人為對象進行國民健康營養調查,結果顯示,多喝牛奶等乳制品有助于預防肥胖。
調查結果顯示,一天一次攝入乳制品,肥胖發病率可降低21%,一天兩次以上攝入乳制品,肥胖發病率可降低37%。因此人體一天至少得一次攝入乳制品,否則無法起到預防肥胖的作用。
報道說,攝取的乳制品越多,身體質量指數(BMI)越低,越有利于預防肥胖。當BMI指數超過25(Kg/㎡)時,身體便會發出肥胖警告。
據調查,一個月攝入乳制品不超過一次的群體肥胖率為33%,2~3次的人群肥胖率為30%,一周攝取1~3次的人肥胖率為27%,一天兩次以上攝取乳制品的人肥胖率僅為23%。人體攝入的乳制品越多,肥胖率越低。
乙支大學教授表示,牛奶中的鉀元素及維生素D的含量很高,這兩種元素能有效抑制肥胖,低脂牛奶和酸奶也有類似的功效。
每天吃乳制品護心
美國《科學日報》報道,澳大利亞一項研究發現,每天吃乳制品有助降低心臟病和中風危險。
研究中,莫納什大學流行病學和預防醫學系名譽教授馬克·瓦哈維斯特博士及其同事對近4000名中國臺灣地區的參試者進行了研究。研究人員讓參試者每周吃7份奶制品。結果發現,每天吃乳制品會降低心血管疾病(尤其是中風)死亡風險。
專家表示,乳制品可為人體提供多種重要營養物質。一份奶制品相當于1杯牛奶或45克奶酪。
常吃低脂乳品防中風
瑞典的流行病學專家歷時超過10年,對74961名年齡在45~83歲且沒有心腦血管疾病或癌癥的男女進行了跟蹤調查。研究人員對他們的飲食習慣進行了仔細觀察記錄,除了考慮到心腦血管的可能因素外,還對參與者的乳制品消耗進行了仔細分類:牛奶、發酵乳、酸奶、奶酪、冰淇淋、鮮奶油等。該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巴黎人》報上。
研究結束后,科學家們首先發現,食用以上乳制品都沒有增加中風的幾率;更好的消息是,經常食用低脂乳制品的人中風風險會降低。報告中指出,低脂乳制品中的鈣質、肽和維生素D有利于控制血壓,而脂肪含量低也不會給血液循環造成過多負擔。研究中參與者食用的低脂乳制品主要是脫脂牛奶、半脫脂牛奶、白軟干酪、低脂奶酪等。
常喝酸奶或可降低糖尿病風險
英國一項研究發現,常喝酸奶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比其他人低約1/4,其他低脂發酵乳制品也有類似作用。


英國劍橋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在德國《糖尿病學》雜志上報告說,他們對4255名志愿者的日常飲食進行了長達11年的跟蹤研究,結果顯示,常攝入酸奶、干奶酪等低脂發酵乳制品的人,患糖尿病的風險比其他人低24%。其中,喝酸奶降低患糖尿病風險的效果最為明顯。與不喝酸奶的人相比,平均每周喝4罐125克酸奶的人患糖尿病的風險可降低28%。
研究人員說,酸奶等低脂發酵乳制品中不僅脂肪含量低,還有豐富的益生菌和維生素K,它們可能會對糖尿病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
多喝牛奶可有效預防老年癡呆癥
牛奶的好處很多,最眾所周知的就是補鈣。日本研究發現,牛奶對預防認知障礙癥(老年癡呆癥)也有一定效果。
九州大學清原裕教授主持了一項大規模免疫學調查,參試人群為福岡縣千余名60歲以上的老者。調查顯示,隨著牛奶等乳制品攝取量的增加,阿爾茨海默病(老年癡呆癥的一種)的發病率有下降趨向,血管性癡呆癥方面也表現出類似結果。同樣,中部大學橫越英彥教授的研究也發現,乳酸菌飲料有改善短期記憶力和注意力的效果。
日本東海學園大學教授中出美代對249名參試者的調查顯示,多喝牛奶者比少喝者更不容易焦慮,且更傾向早睡早起,而少喝者入眠所需時間長,睡眠質量差。睡眠質量差和患認知障礙癥之間存在直接關聯,研究者由此推論,這可能是喝牛奶能間接預防認知障礙癥的原因所在。
中出美代認為這主要是牛奶所含色氨酸的作用。日本睡眠評價研究機構代表白川修一醫學博士援引研究數據表示,牛奶里的色氨酸是以酪蛋白形式存在,含量也不多,因此僅在睡覺前喝上一杯沒有意義;要想通過喝牛奶來改善睡眠、預防認知障礙癥,需要養成每天都喝的習慣,堅持一段時間后方可見效。
東京農業大學清水誠教授則建議牛奶冷藏后要溫了喝,可以防止溫度低影響人體內乳糖分解酶,并減輕冷牛奶對腸胃的刺激,避免不適。
乳制品配甜食,易患青春痘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一項研究發現,高血糖指數飲食和乳制品,與人體長痤瘡,即俗稱的青春痘有密切關系。專家稱脫脂奶尤其可能讓人長痘痘,因為生產過程中加入了不少激素。
雖然過去十多年存在巨大爭議,但飲食對人的臉部皮膚確實存在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吃過甜的高血糖食品,以及喝牛奶,都會讓人更容易長痤瘡。
2013年2月數據顯示,中國有4億多青春痘患者,并且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其中又以大學生為主體,人數高達2.94億。而在美國,也有1700萬人受青春痘困擾。其實痤瘡不止臉上的青春痘一種形式,還可能長在脖子上、胸前和背后。它們雖然看似不起眼,但卻會影響生活質量,包括社交心理和情緒。
產生痤瘡的原因,是皮膚油脂過多和死皮細胞積累,阻塞毛孔,導致局部感染,或者產生紅斑。19世紀開始,人們就認為青春痘與飲食有關,巧克力、糖和脂肪被認為是罪魁禍首。但自1960年以后,科學家卻認為青春痘與飲食無關,人們認為油脂產生是荷爾蒙波動的結果,因此才會導致80%的青少年在青春期長青春痘。
“這種改變主要是因為兩個重要的研究結果,因為它們不斷引用文獻和通俗文化作為證據,斷定飲食與青春痘無關。”紐約大學食品研究營養部及公共健康的注冊營養師珍妮弗·布里斯博士表示,“但最近皮膚科醫生和注冊營養師重新研究了飲食和青春痘的關系,對用現代醫藥營養學治療青春痘產生了越來越濃厚的興趣。”
布里斯和她在紐約大學的團隊搜集了最近50年內的三個不同時期的有關飲食與青春痘的研究數據和結果,并從中選擇了1960年~2012年的數據,進行再次研究,并且得出結論,高血糖指數的飲食以及乳制品是確定飲食與青春痘之間聯系的主導因素。雖然過去10年的研究結果無法證明飲食必然引發青春痘,但兩者之間存在聯系——部分時候飲食引起青春痘的出現,或者會令已有的病癥惡化。該項研究報告已經發表于《營養及飲食學會期刊》。
高血糖指數食品會迅速被人體吸收,直接影響青春痘的“長勢”,因為它們會引發體內荷爾蒙波動。高血糖指數食品會對包括胰島素在內的激素水平產生影響,這被認為是一種促發人體產生油脂的誘因。早在2007年,澳洲科學家已通過實驗發現,如果年輕男性嚴格堅持低血糖食譜,痤瘡癥狀會有顯著改善。
牛奶早已被認為會影響青春痘,因為牛奶里含有多種激素。2007年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發現,經常喝牛奶跟長青春痘有明顯關聯。有趣的是,喝脫脂牛奶的人受影響最大,44%的痤瘡患者因此癥狀加重,因為生產脫脂奶的過程同時也增加了產品中的激素。
布里斯建議醫生和營養學家應該合作,進行更大型的研究,“這樣的研究是必要的,可以進一步闡明我們發現的初步結果,并且明確可以使用什么機制研究飲食和青春痘之間的潛在聯系,并且找到可能有利于青春痘治療的飲食方法。醫學界不應該無視飲食療法作為痤瘡治療輔助方式的可能性。現在,最好的解決方法是區別對待每位痤瘡患者,謹慎對待他們的飲食。”
過多乳制品會傷害身體

雖然,一直以來關于“喝牛奶是健康關鍵”的說法得到廣泛流傳,但是,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稱,美國哈佛大學在研究中指出,牛奶的健康益處可能沒傳說中的那么好,因為牛奶產品中添加的糖分可能抵消了牛奶的益處,比如低脂巧克力奶一類產品對人體的損害就遠大于好處。科學家建議,吃其他富含鈣質的食物是更健康的選擇。
哈佛大學兒科醫生大衛·路德維希是此次研究的負責人。他在發表的論文指出,如今的乳制品增加了過多糖分,對人體有害。他建議,少喝牛奶、多吃其他含鈣食品,更有利于健康。
在美國,選擇加糖脫脂奶和酸奶的人不在少數,人們往往認為這類乳制品口感更好,而且可以避免攝入飽和脂肪。然而路德維希認為,事實恰恰相反,這類產品對健康弊大于利。
根據美國農業部分析,一杯學校午餐常用的牛奶中含有158卡路里熱量,其中64卡來自固體脂肪和額外增加的糖分。而如果是一杯1%低脂不加甜味劑的牛奶,則只含102卡熱量,其中只有18卡來自固體脂肪。
在美國,政府推薦國民每天飲用3杯牛奶。而作為波士頓兒童醫院防止過度肥胖中心總監,路德維希認為,正常人無需每天喝足3杯牛奶,依照日常飲食習慣適當喝1~3杯即可。
除了喝牛奶,人們也完全可以通過其他飲食方式來補充鈣質,如甘藍菜、沙丁魚、堅果、豆類、綠葉蔬菜等食物,至少可以替代目前牛奶飲用量中的一半。美國農業部的官方數據表明,一杯分量煮熟的甘藍菜中含有94毫克鈣質,一杯分量煮熟的菠菜則有245毫克鈣質,一杯低脂牛奶則含有314毫克鈣質。然而,正是因為孩子通常不喜歡吃蔬菜,所以喝牛奶才成為人們的普遍選擇,但路德維希希望人們至少要避免選擇添加了巧克力或者其他味道添加劑的乳制品。相關論文已經發表于學術期刊《美國醫學會雜志·兒科》。
乳制品攝入多或增加帕金森風險
研究人員對常見乳制品攝入與帕金森病(PD)風險之間的關系開展前瞻性研究。
本次研究在2項大型前瞻性隊列研究的數據基礎上,分別有80736人和48610人參與,分別隨訪26年和24年,通過每2年一次的問卷調查開展。同時本次研究對先前的3篇相關研究進行了薈萃分析。
研究發現,日常總乳制品攝入量與PD風險無顯著相關性,但低脂肪乳制品的攝入與PD風險相關。每日攝入3份以上低脂肪乳制品的人群其多變量調整風險為1.34,主要因素是脫脂和低脂牛奶攝入與PD風險相關,且不受性別因素影響。薈萃分析發現,總乳制品攝入的極端集中的風險為1.56,與PD風險存在顯著相關性。研究認為乳制品的頻繁攝入可導致中度的帕金森病風險增加。


常吃全乳制品和肉類可降低精子質量
美國《生育與不孕》月刊報道,常吃蔬菜和水果的男人,比常吃肉制品和全脂乳品的男人,精子質量高很多。
西班牙阿利坎特的研究人員對1061名參加生育能力檢查的男性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其中一半男性精液質量比較差,他們和另一半精液中擁有正常精子數量的男性相比,更喜歡經常大量吃加工過的肉制品和脂肪含量很高的乳制品。
研究負責人海梅·門迪奧拉橋說,研究結果無疑證實了,平衡膳食對生育能力至關重要。環境中的污染物通過飼料進入牲畜體內,在肉類和其他高脂肪食品的生產加工過程中也會產生多種化學物質。如果大量食用肉類、乳品等來源于牲畜的食品,這些物質將在人體內大量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