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教師進修學校 林蘭花
有形有聲,循序推進
——基于右腦開發的初中英語讀寫遷移過程探討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教師進修學校 林蘭花
寫作是初中英語教學的難點,但是目前的教學中存在教師指導與學生思考之間脫節的現象。本文從右腦開發的角度,認為通過有聲思維的方式,加上讓學生畫、寫結合,能有效促進學生習作中思維的形成,提高學生英語讀寫的遷移能力。
初中英語;寫作困境;右腦開發;有形有聲;教學策略
“讀寫結合,有效遷移”是指導學生寫作的重要經驗,但在目前的情況下,一般教師們都感覺指導難以入手。對于班級中的學困生而言,他們連基本的詞匯與語法都沒有過關,要達到嫻熟的寫作表達更是難上加難,如何針對學困生的學情實際開展寫作指導無疑是教師面臨的一大挑戰。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書面語言的組織離不開思維的引導。筆者認為目前初中英語寫作教學之所以質量不高,是由于教師缺少對寫作思路的引導,這種引導的缺位表現在:
首先,教師把自己的思路或者他人的思路強加給學生,究其實質還是灌輸式教學,這樣一來,學生在寫作的整個過程中沒有自己的思路,因而也就不會有流暢的寫作。無法真正激起學生內心的思維漣漪,也就無從提高寫作教學的質量。
其次,學生的思維水平遠沒有達到足夠的抽象水平,師生之間有一道明顯的鴻溝。對于初一學生而言,他們在小學接觸的教學大量是直觀化的,到了初中,抽象的語言教學讓他們措手不及。
再次,教師對于學生寫作思維過程的監控幾乎無從實施。由于思考的過程是內在的,教師無法探查到學生是如何思考的,因而也就無法引導學生往合理、科學的方向去思考,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求他語句通順、用詞準確、語言規范,學生卻不知道怎么去做,最終只會問題不斷。
心理科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大部分人的大腦左半球在思考、閱讀與寫作上有獨特的優勢,而右半球則對圖形、動作、聲音等形象信息特別敏感,開發右腦有助于促進左腦的思考順利進行,減輕左腦工作的負擔。筆者認為,右腦開發其實就是通過圖形、聲音等學生可以實實在感知的信息為依托來引導思考。在幼兒園,經常可以看到小朋友一邊搭積木,一邊自言自語著“我做什么、我該怎么做”之類的話。還有,在成人人群中,看到最多的是老年人,對于一些事的處理也會有自言自語的現象出現,這應該是老年人大腦出現萎縮后,思考問題變慢時不得不借助的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這些都說明在無聲思維遭遇困境的時候,有聲思維與形象化的幫助是人思維順利進行的重要工具,也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筆者認為開發右腦思維,對學生進行有形有聲的英語寫作指導是良策。
這里的“有形”是指在指導寫作過程中師生共同創造一種直觀工具,這種工具可以是直觀實物、圖片、文章框架圖,也可以帶有文字,但前提是必須比一般的指導更為直觀易理解。“有聲”,指的是寫作過程中,學生需要把思考的內容口頭表達出來,調動嘴巴與右腦的參與。具體指導過程如下:
遵循讀寫結合的規律,教師在閱讀指導中必須滲透對于文本結構、句式上的指導,為學生進行寫作打下基礎。任何一段文字,總有它表達的結構,這種結構是內在的,卻可以通過有形的思維導圖來表征它。思維導圖是形象化的文本,文本是抽象化的思維導圖。借助形象化而精練的思維導圖,給學生記憶文本提供了框架與方便。
為了便于學生記憶,筆者還運用了關鍵詞匯串聯的方法,嘗試讓學生將文本中難以記住的關鍵詞匯拿出來,串成一條提示線,在嘗試背誦的過程中,如果感覺已經記住這個詞所代表的句子,就可以刪去這個詞,直到詞匯串消失,就順利記住了課文。
比如:仁愛版英語八年級上冊Unit 2 Topic 3 Section C的一篇閱讀短文 “Keeping Healthy”,在本課的教學中,首先,可以通過有形的思維導圖給學生提供文本框架:

其次,第一次在教師的引導下,給出關鍵詞匯:“First... have healthy eating habits... breakfast... Fruit and vegetables, Second... playing sports... first aid... Third... be happy, Finally... stay away from...”,要能根據這個思維導圖及關鍵詞完成有聲的復述,等這一步完成了,可以將它改為“First... have..., Second... playing..., Third..., Finally...stay...”,再次讓學生復述,直到不用這串詞為線索也能復述出來。近年來,筆者堅持讓一線教師用這中有形有聲的方法鼓勵學生進行復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為學生語言的筆頭輸出贏得了先機。
思維導圖是學生借以有形思考的一種工具,在學生英語學習中的作用巨大。如果教師以課文為范文進行寫作指導,就有必要師生合作,畫出文本的思維導圖,如果是教師的示范文章也要同樣畫出,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步:師生合作,畫示范文章的思維導圖,思維導圖重在把學生不明白的地方畫具體,如果是學生掌握的部分,則可以簡圖。
第二步:根據學生自己熟悉的功能話題替換思維導圖中的詞,制作一張新圖。比如:仁愛版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 1Topic 3 Section D的寫作練習,所給的范文是介紹主人公Bai Lili的個人信息,那么教師可以替換成Kangkang的個人信息,然后學生可以使用文本里面的功能句,只要對人稱和某些個人信息做些變動就可以了。
第三步:學生按照自己的思維導圖練習口頭表達,并說給同伴聽,聽后互評。
第四步:邊說邊寫成文,并檢查有否為病句。
很明顯,在上述改寫的過程中,教師十分注重口頭表達即有聲表達,口頭表達的有聲思維可以將語言“內化于心”,也有助于內在語言最終“外化于文”。
寫作評價是作文教學的重要環節,一般的評價是由教師進行無聲評改與打分,這種評改雖然有其權威性,但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這種無聲的評改也容易導致學生事后不再反思的壞習慣。筆者覺得要重視學生在課內的同伴有聲互評,一般來說課內互評可以分成4人小組,由組長分別讀一個人的文章,另三人進行評議,被評議者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只需要對集體活動進行秩序管理與行為肯定即可,為學生的自主聽說留出時間。每個學生可以接觸到組內其他人的作文,而且可以獲得組內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在不斷地說與聽中,寫作能力自然得到了提升。
寫作評價的重點是對學生在寫作中的優點作出肯定,比如書寫端正、正確運用課文中的句式等。組內評價過程中要引導學生以相互學習的心態進行,防止互相諷刺與打擊,營造良好的合作氛圍。
由上可見,基于右腦開發的英語寫作教學和有形有聲的教學手段,最主要的是放手讓學生來說、來畫,大膽地想,在實際操作中激發他們的右腦資源,減輕左腦思考的負擔。由于不同學生的智力水平與結構會有差異,這種寫作方法為學困生寫作質量的提高提供了一條可行的方法,也為一線教師指導學生寫作提供了可行的途徑。
白會凌,王健燕,白日升. 2008. 基于“有聲思維”策略的大學英語閱讀教學設計[J]. 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4(4).
陳燕. 2011. 主述位理論及其在高中英語寫作連貫性教學中的應用[J]. 科技信息(8):301.
劉潤清. 2002. 關于英語教學大綱改革——從分離式教學大綱到統一課程標準[J]. 外語教學與研究(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