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高新區新升實驗小學校 俞 花
美,從這里開始……
——淺談小學英語課堂“美感”的培養
江蘇省蘇州高新區新升實驗小學校 俞 花
德國著名詩人及劇作家席勒曾說過:“從美的事物中找到美,就是教育的任務?!倍嬲玫慕逃紫葢撟尯⒆痈惺艿矫?。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分析了小學英語課堂“美感”培養的具體方法。
小學英語課堂“美感”;培養方法
德國著名詩人及劇作家席勒曾說過:“從美的事物中找到美,就是教育的任務。”傅國涌老師也說:“教育就是與美相遇,從某種意義而言,教育就是讓人類生活在美中,活得更美。而真正好的教育首先應該讓孩子感受到美。”古今兩位學者的觀點不謀而合。如果說這是一種巧合,不如說他們都有一顆“美”的心,同時又都愿意把美好帶給學生。作為一名小小的教育者,筆者也非常愿意把“美”帶給學生們。

在教三年級的學生Colours這個單元時,對于書本中的black, blue, brown等單詞,學生已經能正確朗讀和拼讀,把這些單詞背出來也難度不大。如果在一個新授單元,學生只需背幾個單詞,這樣的課堂未免太簡單枯燥。于是筆者計劃給課堂加點“營養”, 而The War of Colours就是最好的“維生素”了。這本書通過顏色的戰爭,讓學生們在學習顏色單詞的同時還要作如下思考:什么是三原色和三間色?哪兩種顏色可以混合成棕色,有幾種方法?所有的顏色在一起又能變成什么顏色?孩子們帶著這些問題,非常認真地開始欣賞故事。
筆者把故事制作成PPT展示給學生。當屏幕上彈出故事的封面和題目時,學生們立刻歡呼雀躍起來,他們都興奮地等待著下面的精彩。當一張張精美的圖片出現在孩子們眼前時,他們被圖畫的“美”吸引了。鮮艷的圖片和簡短的語句讓孩子們從躍躍欲試到脫口而出,他們不由自主地開始大聲朗讀,頓時課堂里出現了朗朗讀書聲。而筆者所要做的就是給孩子們點贊。當學生讀到Red and green! Brown! 時,筆者提問學生:這兩種顏色能混合成什么顏色?學生們各抒己見。在孩子們期待的眼神中,筆者給孩子們變了個魔術: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半瓶有紅色顏料的水,并使勁晃動瓶子,瓶子里的水逐漸變成了棕色(brown)。學生開始七嘴八舌,都想知道筆者是怎么把綠色放進瓶子中的。于是筆者趁機給學生布置了一個回家作業:和爸爸媽媽們一起動手調制出棕色。

筆者最先給孩子們補充的是關于星期的單詞。筆者每天教他們一個單詞,如:周一上課時筆者就教孩子們說:Today is Monday. 周二上課時筆者就教孩子說Today is Tuesday. 以此類推,筆者教完了Monday, Tuesday, Wednesday, Thursday 和Friday。但是,周六和周日不上課,該怎么引入這兩個單詞呢?于是筆者就問孩子們:Today is Friday. What day is it tomorrow? (今天是周五,那明天是周幾呢?)孩子們都知道明天是周六,接著是周日。于是Saturday 和 Sunday 也順利教完。等一周下來,孩子們已經掌握了7個句子時,筆者會用夸張的語氣表揚他們:“這可是五年級的內容哦!你們真了不起,連高年級的內容都能學會,而且你們朗讀得那么響亮,口齒是那么清晰,真棒!”接下來,我們的目標就是要學會What day is it today?(今天星期幾?)大家有沒有信心呀?”在筆者的表揚和鼓勵下,在孩子們的努力下,他們很快掌握了“星期 ”這個話題的內容。
在接下來的教學中,筆者繼續給孩子們補充“營養”。“每日英語”的內容大部分是結合書本內容或是生活實際進行拓展。筆者會根據當天的天氣教會孩子們說:Today is sunny/cloudy/rainy. 當學校有開放日的時候,筆者會教孩子們說:Today is special. It is Open Day. We can see our father or mother.(今天很特別,因為今天是開放日,筆者們能看到自己的爸爸或者媽媽。)在教的時候,筆者會先讓孩子們自己體會并猜一猜special的意思,孩子們就算還沒學過這個單詞,根據實際情境和語境,也能猜出個所以然來。記得上學期有天晚上出現了超級月亮,第二天筆者就教孩子們說:We can see the super moon. 其實這個句子結構孩子們早已掌握,super 這個單詞也在supermarket里出現過,所以學生掌握這個句子變得很容易。有些反應快的學生還會把二年級學過的句子補充進來:It’s big and bright. It’s round. 這樣的水到渠成讓筆者們的英語課堂“美”不勝收!
在筆者的英語課堂上,筆者不僅鼓勵孩子們多說,同時還鼓勵孩子們多動手。筆者認為,孩子們在動手的過程中也能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復習和整合。當孩子們在繪制過程中,筆者要求孩子們要邊做邊說。
在書本Project 2這個板塊中,主題是A puppet show,筆者要求孩子們自己制作木偶并介紹,在制作過程中要做到“動手動嘴”。在課堂上,筆者引導學生說出制作過程。如:Draw a puppet. Colour the puppet. Cut it out. Glue it on a stick. This is my puppet! 筆者邊做動作邊教,很快學生就學會了用英語表達如何制作木偶。當孩子們看著自己能說出這么一串英語時,內心充滿了自豪感,順利完成了這個回家作業。當筆者給他們拍照時,每個孩子的臉上都洋溢著笑容。


完成了木偶的制作后,筆者要求孩子們用英語介紹自己的木偶。書本中只要求孩子們介紹木偶的穿著以及顏色,如:Hello!I am Jack. Look at my shirt. It’s yellow. 筆者覺得這樣的介紹略顯簡單,不足以讓孩子們把自己所學的英語展示出來。筆者靈機一動,這不就是最好的檢驗孩子們英語的機會嗎?于是筆者讓孩子們來了個“頭腦風暴”,請他們說說看哪些內容可以加入到介紹中。大家暢所欲言,答案很精妙。孩子們紛紛表示可以介紹年齡、喜歡的食物、家人和朋友等內容。孩子們的思路開闊,沒有受到書本所給信息的限制。這個各抒己見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場“美”的展示。
“美”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筆者愿意一直守護著一群群愛“美”天使們,讓自己成為護“美”使者,讓“美”從此刻開始,讓“美”從這里開始!
郭毅. 2015. 在小學英語課堂上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J]. 大連教育學院學報(3):38-39.
楊生林. 2012. 讓七色花綻放在小學英語課堂——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J]. 才智(31):136-137.
周江平. 2015. 培養小學英語課堂學習興趣[A]. 現代教育教學探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 現《現代教育教學探索》組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