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
【摘 要】目前,國內金融改革已經到了關鍵時期,利率市場化改革已經進入了全面沖刺階段。相關改革的不斷深入為銀行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但是也帶來了非常多的挑戰,如何通過銀行管理來規避利率市場化改革所帶來的風險已經成為我們必須要重視的一部分工作。必須制定合理的存貸定價機制,完善利率風險管理平臺的建設,著力于中間業務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為銀行營造一個和諧穩定的發展局面。
【Abstract】At present, domestic financial reform has reached the critical stage, and the market-oriented reform of interest rates has entered a comprehensive sprint. The deepening of the relevant reform has brought great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anks, but it has also brought a lot of challenges, how to avoid the risks brought by the market-oriented reform of interest rates through bank management has become a part of our work. We must formulate a reasonable deposit pricing mechanism,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rest rate risk management platform,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mediary business, and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create a harmonious and stable development situation for the banks.
【關鍵詞】銀行管理;利率市場化改革;應對策略
【Keywords】bank management; market-oriented reform of interest rates; countermeasures
【中圖分類號】F83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17)07-0081-02
1 引言
自上個世紀70年代起,利率市場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正在不斷增大。特別是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國內銀行原有的利率管理模式與風險控制已經很難滿足實際的需求。在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推進之中,因為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其實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因此我們必須要借助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結合國內銀行管理的現狀,對利率市場化改革中的銀行管理模式進行完善。
2 國內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基本現狀
現如今全面的完成利率市場化改革已經成為金融改革最重要的目標,當然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需求也與中國對外開放不斷深入有很大的關系。中國利率市場化的進程起步相對較晚,與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大致框架是由國務院在1993年提出的,具體來說,中央銀行要及時的參照資金的供求狀況來調整基準利率,在此基礎之上應該給予各金融機構在一定范圍內浮動利率的權利。時間到了1996年,中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已經到了關鍵階段。此時中國已經建立起了統一的銀行同業拆借市場,而且已經逐步放開了銀行同業拆借的利率。在建立銀行同業拆借市場半年之后,又放開了同業拆借利率的上限管制,現在看來這方面的改革是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從根本上打破了對于利率的管制狀態[1]。同年,證交所通過招標的形式已經將國債的利率進行了市場化的調整。而且本著放權的原則,銀行的管制范圍其實在逐步縮小。金融機構已經拿到了自主定價權,放開了存款利率的下限以及貸款利率的上限。這個過程其實也是培養金融機構風險意識的過程。最后貨幣市場基準利率的建立其實也同樣是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關鍵環節,到2007年銀行之間的同業拆借利率已經能夠做到對資金的供求進行有針對性的調節。
3 利率市場化改革對銀行的沖擊
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穩步推進,對商業銀行而言,利率市場化看似增加了其自主權,但是卻帶來了一系列的經營管理風險。具體來說,利率市場化改革對銀行帶來的沖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如果不改變銀行的業務經營模式,銀行的獲利空間肯定會被壓縮。現如今國內很多商業銀行都在靠著利率差來維持自身的收益,該行業內的利差收入可以占到總收入的80%。其實出現這種狀況與利率管制有很大的關系,很多發達國家的銀行在推行利率市場化之后其獲利空間都被迅速壓縮。縱觀國內的實際現狀,其實銀行業仍處于相對充分競爭的狀態,很多銀行提高存款利率的意愿其實都不是很強烈,短時期內不會出現哄抬存款利率的惡性競爭的局面。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隨著國內經濟的不斷發展,居民的信貸需求還是非常旺盛的,在國內不會出現大面積銀行經營困難甚至破產的問題。雖說如此,但持續推進利率商業化改革仍舊會對銀行的傳統業務帶來較大的沖擊,商業銀行如果不在管理層面做出一定的調整,短時期內也很難適應這方面的變化。其次改革會使得利率的敏感程度不斷提高,如果商業銀行難以適應,那么其經營風險必然會成倍的增長。而且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利率水平會不斷提升,在其引發的連鎖反應的誘導之下,其不良貸款的比例會上升,銀行的信貸風險會有所增加。最后需要強調,在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進程中,實力較差的中小型商業銀行可能會造成較大的沖擊。這與其資本充足率的高低、中間業務的多少以及相關的風險意識有很大的關系。基于此面對利率市場化改革,中小型商業銀行在調整自身的經營策略時一定要慎之又慎。
4 銀行應對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合理建議
4.1 出臺完善的存貸定價機制
基于利率市場化的背景,商業銀行應該及時出臺完善的存貸定價機制,這樣才能夠適應市場對利率水平的判斷。首先商業銀行在獲得定價自主權之后,必須要慎重考慮影響自身資金定價的真正因素。實際的存款定價中,要根據管理成本以及自身的盈利水平來設定合理的保本價格,要做好資金管理方面的成本控制[2]。如此才能夠在與同行業的競爭中取得競爭優勢。而在貸款利率的制定方面,應該考慮好客戶的信用評級,用極差貸款利率的方式來防止不良貸款率的提高。面對利率市場化改革所帶來的一系列連鎖反應,根據以上原則來進行存貸定價工作,才能夠真正地穩定銀行的收益。
4.2 重點發展中間業務
面對利率市場化改革所帶來的一系列沖擊,發展中間業務是維持大型銀行理論以及地位的關鍵因素。這是因為中間業務不構成銀行表內的資產與負債,可以為商業銀行提供豐厚的非利息收益,而且不需要承擔利率風險,很多商業銀行都把其視作了實現穩健經營的重要手段。對于大型商業銀行而言,應該通過資源傾斜或者管理政策的引導來推動中間業務的發展。從而逐步改變銀行主要業務仍是傳統存貸款業務的現狀,這才能夠為商業銀行的經營打開局面。
4.3 積極調整業務結構
經營轉型是商業銀行應對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重要策略,具體來說在資產結構方面,既需要在其中擴大中小企業與個人貸款的比重,也需要優化信貸結構,從而保持貸款收益的穩定性。最重要的是需要改善銀行的整體資產結構。可以嘗試通過資產多元化的策略來降低銀行運作對傳統信貸業務的依賴,而在負債結構方面,應該加快新型負債產品的更替并且完善財務管理業務的發展,從而夯實客戶基礎。應該積極嘗試開發新的金融產品,有選擇地借鑒國外銀行的成功經驗,要重視客戶的具體需求,為其量身定做金融產品以及金融服務。在收入結構方面,應該進一步提高辦理相關業務的手續費以及傭金等非利息收入的比重。可以嘗試將其納入對銀行下屬的分支機構的考核之中。通過以上措施,能夠調整銀行的業務結構,從而增強其盈利能力。
4.4 大力發展網上銀行業務
由于各方面技術的限制,其實中國電子金融服務在很多細節方面其實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在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推動之下,電子銀行業務一定會在未來有所發展。基于此國內的商業銀行應該通過積極有效的措施來促進網上銀行業務的發展,讓其與國際銀行接軌。努力打造銀行卡、電子銀行、投資銀行以及現金管理等新業務品牌,促進資產負責業務新領域的開發,從而促進傳統銀行業務與新業務的融合,如此在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背景之下,能夠保證商業銀行各項傳統業務的收益。
4.5 強化人才的培養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但更是人才競爭的時代。對商業銀行而言,利率風險管理方面的工作需要專業的人才來完成。因此在銀行范圍之內,一定要制定出完善的人才培養工作方案,人才培養的重點應該緊跟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內涵。可以嘗試與各大高校以及相關的研究機構進行必要的交流,對入行的人員要制定出完善的考評方案。要做到以人為本,根據工作需要來選拔人才,這樣才能夠保證銀行主體的競爭優勢。
5 結語
利率市場化改革是我國政府對金融行業改革的重要工作之一。處在改革中心的各家商業銀行應該完善自身的管理來適應改革所帶來的變化,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過程,其實就是對現有市場體系進行完善的過程。此項改革能夠加強央行對金融市場的調控,因為對完善金融體制,穩定國內經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上文從筆者的實際經驗出發,對這類問題進行了總結。
【參考文獻】
【1】王文彥.利率市場化改革對商業銀行的挑戰及應對策略研究[J].中國市場,2016(33):128-129.
【2】王化舉.利率市場化下我國商業銀行銀行類賬戶的利率風險研究[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16(04):5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