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麗輝
[摘要] 目的 針對圍術期骨科糖尿病患者應用個性化護理模式的效果進行分析研究。方法 收集30例脊柱手術并發糖尿病患者的有關資料,將患者隨機平均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宣教方法,試驗組患者針對患者不同行為改變階段的需求采用動機性訪談方法宣教,分別評價兩組患者術后3、6個月的血糖指標變化及糖尿病自護能力。結果 試驗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較,血糖指標降低幅度比較明顯,評價糖尿病患者的自護能力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比對照組患者的優勢相對更為明顯,兩組患者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動機性訪談理論的個性化護理模式對于加強骨科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理念,對血糖指標的有效控制以及自護能力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 個性化護理;圍術期護理;脊柱手術并發糖尿病患者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5(a)-0127-02
脊柱手術對脊髓型頸椎病、頸椎后縱韌帶骨化癥的手術,有些醫院或醫生只開展前路手術或只開展后路手術,實際上有數種術式可以選擇——頸椎前路減壓植骨內固定術、頸后路椎板成形術、前后路一期減壓內固定術,這些手術類型我們都有大量成功經驗,根據病情不同可以合理采用,不受任何技術、條件和狹隘觀念限制,充分發揮不同術式各自優勢。對于很多大醫院手術感到困難和恐懼的胸椎后縱韌帶骨化癥,實行節段性后路減壓術。對于伴有前方壓迫患者,進行大塚法脊髓前方減壓,達到脊髓四周360°徹底減壓,這就避免了開胸前路減壓手術,大大減小了創傷。這種全方位減壓技術也在胸椎間盤脫出癥和骨質疏松性壓縮骨導致下肢癱瘓患者的手術中應用。對各種原因導致的腰椎管狹窄癥或腰椎滑脫,手術的第一個目的是神經減壓。當伴有脊椎不穩定的時候,根據不穩定的程度、滑脫的程度決定脊柱融合,根據是否適合椎弓根螺釘內固定,選擇脊柱后外側植骨或椎體間植骨。在椎體間植骨時,利用整塊摘除的椎弓和下關節突復合體做為椎間植骨快,這樣做即得到了最佳的植骨材料,又避免了從骨盆取骨或者必須購買椎間融合器,使取骨并發癥得到有效避免,進而明顯降低患者治療費用。
隨著快速發展的經濟及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各種疾病的發病及治療情況也呈現出較明顯的變化,糖尿病隨著心腦血管及腫瘤疾病之后,已逐漸成為對危害人類健康的第三大疾病。據有關部門統計數據顯示[1],全世界糖尿病患者目前已超過4億,我國糖尿病患者也超過1億。患有糖尿病的骨科患者也不少,為在最短的時間內使患者掌握價值較高的健康知識,自護能力得到不斷提高,是醫務人員義不容辭的責任。為使患者提高自我健康管理的動機得到有效激發,自護能力不斷提高,手術效果明顯提升,該研究針對脊柱手術并發糖尿病患者圍術期采取個性化護理措施的效果進行分析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間的30例糖尿病患者實施脊柱手術的有關資料,糖尿病患者的病程都已超過2年;內臟器官沒有產生嚴重功能障礙;精神及語言溝通十分正常;可定期到醫院進行復診。排除患者的主要標準為:患者產生糖尿病并發癥比較嚴重;對患者隨訪不方便。將患者采用隨機方法平均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其中15例試驗組患者中,男患者11例,女患者4例,患者平均年齡(42.8±12.4)歲,糖尿病平均病程(4.2±2.1)年,其中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有9例,頸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有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有2例。15例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患者10例,女患者5例,患者平均年齡(42.9±12.6)歲,糖尿病平均病程(3.7±2.2)年,其中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有7例,頸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有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有3例。在基本資料方面該研究中兩組患者存在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患者進行比較。
1.2 方法
在臨床護理中采用的護理方法方面,針對患者具體情況實施宣教并建立健康檔案,對其目的意義等與患者進行耐心溝通,進而不斷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2]。將動機性訪談理論應用于健康教育中分3次實施,30 min/次左右,需要患者家屬參與[3]。第1次實施在患者術前采用開放式提問,對患者糖尿病病情及具體需求詳細了解,使其改變健康行為的要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激發,可用對糖尿病危害的剖析,對自我護理的意義進行權衡,制訂對護理計劃全程參與的激勵措施。該次宣教引導患者由前意向至意向和準備階段,進而在行動及維持階段強化健康意識。第2次實施應在患者術后2~3 d,對患者健康生活方式通過引導式交流加強,對糖尿病的宣教內容主要有監測血糖、飲食、運動、護理足部等相關內容[4]。有關內容對患者分3次講解,講解30 min/次左右。
1.3 隨訪患者情況
醫生應嚴格要求患者在治愈出院后第3個月、第6個月后回院進行復診,并對患者自護行為能力客觀評價。出院后每月對兩組患者都進行一次不超過10 min的電話隨訪,持續6個月時間,耐心細致地解答患者的各種疑問,同時提醒患者復診時間。使患者對糖尿病自護作用加深了解,掌握飲食及運動中的注意要點,使其健康生活方式理念得到逐步加強,并對患者家人隨訪,使其對患者進行必要的支持與督導。
1.4 相關指標評價
對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指標分別監測患者入院時、術后3個月、術后6個月3個重要時間節點。對糖尿病患者自我護理行為能力采用糖尿病自護行為量表客觀評價,評價指標主要有控制飲食、運動規律性、用藥遵從醫囑情況、監測血糖指標、護理足部、處理血糖指標異常等6大項內容,26小項具體內容,滿分130分,分值與患者自護能力具有正相關關系,該評價量表在臨床中應用效果良好,具有較考的可靠性。
1.5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該研究中患者的有關數據,對計量資料采用(x±s)形式表示,對有關數據使用t檢驗及方差方法分析處理,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endprint
2 結果
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分別實施相關護理措施后,試驗組患者在術后3個月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指標分別為(7.9±1.8)、(10.2±3.3)mmol/L;術后6個月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分別為(6.1±1.4)、(8.2±2.5)mmol/L。對照組患者在術后3個月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指標分別為(8.8±1.7)、(14.6±3.8)mmol/L;術后6個月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分別為(7.7±1.9)、(10.3±2.2)mmol/L。試驗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較,血糖指標降低幅度比較明顯。評價糖尿病患者的自護能力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比對照組患者的優勢相對更為明顯,兩組患者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個性化護理主要是針對患者年齡、文化程度、疾病、家庭、情感及社會關系等方面實際情況,使患者個性化健康需求和精神訴求得到滿足的護理方法,更重視關注患者個體,而不只是受疾病具體狀況的影響。非健康生活方式一直都被視為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因素[5],對于防治糖尿病的關鍵就是科學調整認知和行為。控制好脊柱手術并發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對于提高患者臨床療效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對于實現預期治療效果也至關重要[6]。與患者具體情況相結合,采用動機性訪談方式,并將健康教育措施對患者進行詳細實施,尤其是對挖掘和處理患者的矛盾情感更加關注,進而提高其行為改變的內在動機,應尊重患者的個性化健康情感需求,進而使患者明顯提高依從性。有關研究結果表明[7],在改變2型糖尿病患者行為的態度方面,動機性訪談具有重要促進作用,使患者并發癥的發病率降低,手術效果顯著提高。
隨著近年來不斷增長的糖尿病患病率,使糖尿病防護能力提高就成為醫務人員及全社會的重要責任。采取基于患者的咨詢式動機性訪談及其合理應用,并相應調整其內在動機,進一步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有關研究結果表明,采用該護理方式可有效提高患者對糖尿病相關知識的了解,也能進一步促進其行為的改變動機。目前在臨床中控制患者疼痛、糖尿病等相應管理中具有比較明顯的效果,使制定的個性化干預策略具有針對指向性,也使患者提高對臨床治療的依存性,進而提高患者滿意度[8]。患者家屬的支持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對患者的宣教內容不斷強化,更理解患者的感受,對疾病也明顯增強認知,這對于決定行為也具有關鍵性作用。使患者的治療信念和態度更加積極,進而其自護能力得到相應提高。
4 結語
綜上所述,采用動機性訪談理論的個性化護理模式使患者自護動機得到有效激發,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健康生活方式,使患者治療依從性得到顯著提高,血糖指標得到平穩控制,并發癥明顯減少,對于加強骨科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理念,對血糖指標的有效控制以及自護能力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在臨床中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 高井全,鄒繼華,楊金偉.社區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及自護行為對其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護理管理,2014,6(11):46-48
[2] 余桃園.風濕熱病人行個性化護理干預的效果觀察[J],全科護理,2015,6(15):81-83.
[3] 冉雙芹.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中個性化護理的應用分析[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6,3(5):61-64.
[4] 蔡中英,鄭道海.個性化護理對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的臨床效果[J],現代醫藥衛生,2015,3(10):40-42.
[5] 代紅.個性化護理服務在婦幼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現代醫藥衛生,2014,10(5):91-93.
[6] 錢宇英.個性化護理干預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6,2(4):102-104.
[7] 鐘文.個性化護理在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中的應用[J].大家健康,2015,11(3):37-39.
[8] 張艷軍.個性化護理在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6,2(21):71-7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