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萍+劉影+朱銳芹
摘 要:內部控制是企業管理的關鍵問題之一。COSO報告(1992)將企業內部控制劃分為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督五大要素。本文從這五個要素出發,剖析我國企業內部控制主要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內部控制;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督
一、前言
內部控制是企業管理的關鍵問題之一。由于現代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管理者與股東的利益并沒有完全一致,兩者之間存在嚴重的代理問題。代理問題的存在要求企業必須制定并實施相應的制度來約束管理層的自利行為,使其與企業形成利益共同體,促進企業發展與成長。內部控制體系的建立,降低了委托代理的成本,提高了企業的運行效率,減少了舞弊、職權濫用等失職行為。內部控制的質量直接關系到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優化企業內部控制體系,提高內部控制的有效性是管理者需要探索的重要問題。
二、企業內部控制主要存在的問題
COSO報告(1992)將內部控制定義為“一個過程”,將企業內部控制劃分為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督五大要素。從這五個方面出發,企業的內部控制確實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
1.控制環境方面的問題
管理層內部控制意識薄弱。很多企業的管理層并沒有意識到內部控制的重要性,認為企業最重要的目標是實現利潤最大化,而忽略了良好的內部控制可以加速這一目標的實現,使企業朝著健康可持續的方向發展。當經濟效益與內部控制存在沖突時,企業往往會出現“重績效輕內控”的現象,使得內部控制的規章制度流于形式,最終難以實現內部控制的目標。一些企業雖然實施了內部控制,但只是用各項規章制度來規范經營管理,并沒有理解內部控制的實質,比如管理者沒有對企業實行全面內控,認為只需要對員工進行監督,而避開了對管理者的監督,縮小內部控制本該覆蓋的范圍,將內部控制等同內部監督。還有就是在實施內部控制制度的過程中,領導者以特殊性和靈活性為借口推托不執行規定程序。
組織結構不合理。目前很多企業,沒有對企業的組織結構進行科學的設計以及職權的合理分配,過于集中的權力迫使組織分工由領導直接決定。這極易造成權責混淆、分工不明,進而導致企業內部控制效率低下。沒有一個良好的控制環境,內部控制的規范實施將無從談起。
2.風險評估方面的問題
沒有完善的風險管理系統。隨著環境的不確定性的增加,企業風險也在不斷增加。企業能否對風險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理,關乎企業的興衰。企業管理者在面對未知活動時要進行風險的識別與評估,并做出相應控制。從一些企業的現狀來看,大多數企業仍未建立起完善的風險管理系統,又缺乏應急機制,這就削弱了企業的應變能力。
3.控制活動方面的問題
控制活動不到位。控制活動是為了實現管理目標制定的管理政策和程序。如果企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制定一套全面有效、可操作性強的內控制度。但從我國的現狀來看,很多企業存在不同程度的控制程序不合理、內部控制“死角”等問題,造成了企業內部控制目標無法實現以及資源的流失,比如關鍵崗位沒有嚴格實施定期輪崗制、對貨幣資產控制不到位等。
4.信息與溝通方面的問題
信息溝通不及時。信息與溝通是內部控制體系各個要素銜接的橋梁,為內部控制的有效實施提供重要保障。然而,我國大多數企業在這方面做得并不好,溝通效率比較低。從縱向溝通來看,信息基本上是從上到下層層傳遞,如果下級盲目聽從上級指揮,而上級又得不到下級的真實反饋,可能導致上級做出錯誤的決策,增加企業的經營風險;從橫向溝通來看,部門間的溝通較少,信息的橫向傳達不通暢,合作缺乏默契。
5.監督方面的問題
監督力度不夠。良好的監督是內部控制執行效果的重要保證。我國主要從三個方面對企業內部控制系統實施監督,包括企業內部自我檢測、企業內部審計監督和外部對企業進行的審計。但是,從目前實際運行的情況來看,對企業內部控制體系監督的力度還很不夠,監督體系也得不到有效監督,監督不到位現象十分突出。部分企業雖然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但是仍然缺乏相應的監督機制,對于監督人員的管理不夠完善,監督功能的劃分不全面等情況下,執行效果肯定大打折扣?,F實中很多挪用公款、貪污等犯罪行為正是由于企業缺乏監督造成的。
三、加強和完善企業內部控制的建議
1.加強企業內部控制意識,提高各級員工對內部控制的重視度
內部控制作為企業規避風險、規范經營管理以及提高經營效率的重要手段,其覆蓋范圍應該是企業所有員工及生產經營的每一環節。企業各級員工的內部控制意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內部控制的實施效果。如果管理者在思想上重視內部控制,那么其他員工也會提高內部控制的意識,內部控制制度高效實施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只有加強內部控制意識,才能提高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實際執行效果。
2.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科學設置現代化企業組織架構
企業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設置科學合理的組織架構,對于實現內部控制目標非常有幫助。企業應該按照法律法規的要求,建立健全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規范企業日常運營,明確各個部門的職責。各個部門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特別是不相容崗位、關鍵崗位,形成互相制衡約束、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的工作機制,杜絕舞弊行為的發生。
3.建立完善的風險評估機制,提高企業的風險應變能力
市場經濟環境不確定性的增加使得企業面臨的風險也不斷增加,這就要求企業建立有效的風險評估機制來提高風險應變能力。企業要樹立高度的風險意識,培育風險管理理念,對于可能遭遇的風險進行有效地識別和管理。
在風險評估機制中,企業可以將風險進行分類,根據不同的風險類型做好相應的緊急預案,提高風險應對能力。除此之外,企業還可以培訓專業人員,通過對各種財務類或非財務類的指標進行分析,及時識別潛在風險,科學預估潛在風險所帶來的影響并采取防范措施。endprint
4.構造全面完善的信息溝通機制,提高企業信息溝通的有效性
全面完善的信息溝通機制可以有效地強化企業內部的信息溝通,幫助企業將經營過程反饋的信息與有關部門和職員進行溝通,使企業內部控制有效進行。企業不但要接受自身的財務信息,還要接受來自企業外部機構信息,比如與銀行、供應商、客戶的交易數據。企業內部人員可以通過互聯網與銀行、供應商和客戶進行信息核對,及時識別錯誤以規避風險。
5.強化企業內部控制監督,完善企業內部控制監督體系
內部審計可以協助管理層監督內部控制制度的實施,良好的內部審計有助于企業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監督體系。首先,內部審計機構要保持獨立性,因為保持內部審計的獨立性是內部審計具有權威性的基本前提,只有如此,內審人員才會保持客觀公正的職業態度來進行審計。其次,要提升內部審計人員的專業水平和道德素養,因為內審人員的專業水平和道德素養對內審工作實行的效果也有重要影響。
除了內部審計之外,外部監督也能夠促進企業建立良好的內控氛圍,從社會層面為企業內部控制進行優化和改革。政府以及社會審計部門對于企業的內部控制、檢查與監督都能夠促進企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同時對于社會內部控制建設起到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馬正凱.《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解讀[J].財會通訊(綜合版),2008(10).
[2]劉玉廷.《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應用指引》解讀[J].財會學習,2010,(06):10-16.
[3]余磊.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金融經濟,2013(06):188-189.
[4]圖李康.論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的關系[J].會計之友,2013(34).
[5]余宛冷,王啟源.中國企業內部控制研究綜述[J].經濟問題探索,2015(4):174-180.
[6]陳瑤.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時代金融,2017(02):134-135.
作者簡介:吳麗萍(1992.05- ),女,漢族,福建泉州人,云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2015級會計學研究生,研究方向:財務會計;劉影(1993.04- ),女,漢族,云南玉溪人,云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2015級會計學研究生,研究方向:財務管理;朱銳芹(1993.03- ),女,漢族,云南曲靖人,云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2015級會計學研究生,研究方向:財務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