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金稅三期”、電子發票系統和大數據技術將政府和納稅人帶入了信息管稅的大數據時代,作為企業將稅務風險管控作為管理的重點之一也勢在必行。本文提出了從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等方面入手構建稅務自查體系,引入數據比對和風險評分等風險評估技術,給企業構建業稅結合的稅務風險控制體系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金稅三期;大數據;稅務風險管控;風險評估
伴著隨經濟的發展和社會企業的壯大,稅務管理對企業、國家顯得越發重要,尤其是稅務風險管理。如果納稅人未遵循稅收政策(法律、法規等)而帶來的法律制裁懲罰、財務損失或聲譽損害就是稅務風險。稅務風險通常表現為偷稅、漏稅、逃稅等。從稅務風險識別主體來看,大體上可以分為稅務稽查和稅務自查兩個部分。金稅三期優化系統的實施、電子發票的推廣和大數據技術的崛起將稅務稽查代入了新的時代。
金稅三期始于2008年,在2016年確立了“一個平臺、兩級處理、三個覆蓋、四類系統”的工作目標。一個平臺,指包含網絡硬件和基礎軟件的統一的技術基礎平臺;兩級處理,指依托統一的技術基礎平臺,逐步實現數據信息在總局和省局集中處理;三個覆蓋,指應用內容逐步覆蓋所有稅種,覆蓋所有工作環節,覆蓋國地稅局并與相關部門如工商、海關聯網;四個系統,指通過業務重組、優化和規范,逐步形成一個以征管業務系統為主,包括行政管理、外部信息和決策支持在內的四大應用系統軟件。如果說金稅一、二期是以票管稅時代,那么金稅三期就是信息管稅的大數據時代。
金稅三期統一了征管數據的標準,實現了信息共享和外部涉稅信息管理,可以獲取公司發生了多少固定資產發票、費用發票,同時還可以通過同行業比對了解企業應該產生多少利潤。同時,五證合一全面整合各個部門實現信息共享,稅務、工商、社保隨時合并接口。加上國稅系統的發票監控平臺,對企業的進銷環節以及庫存進行監。此外,實名辦稅已在試點地區實施,涉稅事項辦理進入“刷臉”時代。國務院2016年(國發〔2016〕56號)發文將全面推行銀行代發工資模式。2017年1月1日開始,中國境內金融機構將對在本機構開立的非居民個人和企業賬戶進行識別,收集并報送賬戶相關信息,由國家稅務總局定期與其他國家(地區)稅務主管當局相互交換信息。
大數據信息技術讓稅務風險管控不再停留在紙上談兵的狀態,稅務違規成本逐年增大,讓企業管理層不容小覷,作為企業將稅務風險管控作為管理的重點,實施進行稅務自查也勢在必行。如何構建風險導向的企業稅務管控?
一、構建全面稅務自查流程
構建稅務自查體系是納稅人識別和評估稅務風險的重要工作,稅務自查需要從以下幾個幾點考慮稅務風險:(1)公司治理層、管理層對稅法的遵從度、對稅務風險的認識度;(2)行業、組織架構、規模、財務狀況;(3)經營方式、業務流程、內部控制;(4)涉稅人員的專業勝任能力、財務管理的規范化程度。
財務數據來源于經營業務,業務操作的合理性和稅務安排直接決定了稅務風險的大小。大體上企業稅務自查體系構建可以從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等方面入手:
1.信息流,公司的信息流以憑證、賬簿、報表等形式輸出,最終流向財務部門。財務信息流是經營與業務的載體和反映,要識別稅務風險可以從證、賬、表入手。
(1)憑證包括原始憑證和記賬憑證,原始憑證的規范性與稅務風險有很大關系,比如虛假發票、虛開發票、白條等等,這些都是觸發稅務風險的燃點。相關業務單據的完整性,如果相關單據的缺失也是很大風險。比如入庫單、領料單等等。
(2)記賬憑證是對原始憑證的反映,重點關注憑證摘要反映的業務內容,是否存在與原始憑證不一致的情況。
(3)賬簿的會計科目都是稅務風險的關注點,比如其他應付款或者其他應收款發生額較大;預收賬款長期掛賬;現金結算的支出居多等等。此外要關注工藝數據、BOM、單耗等相關的數據變化,有無異常。
2.物流就是要關注貨物的移動、庫存等數據,這就需要實地盤點,關注有無已經發貨尚未確認收入的情況,有無領用但實際未消耗的情況。
3.資金流就是關注公司資金流向的單位和業務,關注關聯方的交易的真實性、公允性;是否存在轉移定價等。
二、引入風險評估技術
以往稅務稽查是以人工選案、系統隨機選案為主導。人工選案的主觀性大,工作量巨大,還容易誘發腐敗;系統隨機選案摒棄了人的主觀性,降低了腐敗風險,但是存在較高的機會成本。而金稅三期的實施和大數據技術使得風險導向的稽查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風險導向就是將不遵從稅法的納稅人作為高風險的稽查對象。金稅三期的大數據管理決策涵蓋風險管理、績效管理、知識管理、政策評估四個方面,引入風險管理的理念,開展納稅人遵從風險管理,對低風險納稅人的策略是提醒提示,對中風險納稅人的策略是評估審計,對高風險納稅人的策略是稅務稽查。
在金稅三期環境下,企業也需要通過數據比對和風險評分對自身稅務風險進行定期評估。數據比對是對納稅人的征管信息,如納稅人申報數據、納稅人信息、發票流等信息和第三方信息,如工商、行業數據等進行合規性比對。比對分析涉及到的分析有:分行業生產經營指標平均增長值分析、分行業財務比率分析、企業常用財務指標分析、企業所得稅稅前限制列支項目指標分析、進出口稅收指標分析、稅收管理指標分析等。
風險評分則是建立數據模型,構建常見稅務風險預警指標庫,如表所示,進行數據挖掘來分析風險大小。根據風險識別的情況進行分類分級采取不同的風險排序和風險策略。
三、建立業稅結合的稅務風險控制體系
了解了風險識別的方法,那么企業如何搭建稅務風險管控體系呢?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將稅務風險管理的端口前移,在開展日常工作之前,財務和相關部門就應該考慮相應的稅務安排和規劃;從公司的內部控制角度出發,加強財務對業務的管控,比如介入合同的評審、招投標等等;此外,積極培育風險導向的稅務管控文化,從流程、制度等各個方面著手,定期開展涉稅風險的自我評估。
參考文獻:
[1]盛愛輝.企業稅務風險控制與管理研究[J].商業經濟,2015(04).
[2]張敏杰.大數據背景下的稅務管理[J].市場研究,2016(03).
[3]鄒新林.如何從企業財務報表上識別稅務風險[J].經營管理者,2015(06).
作者簡介:郭白涵(1983.05- ),女,湖北黃梅人,職稱:講師,學歷:碩士,工作單位: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