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朝暉
作為全球最復雜的武器裝備和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象征,中國自主國產航母創下了工業奇跡,也使得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繼美、俄、英、法之后又一個能夠自主建造中型航母的國家。
今年4月26日上午,全身披紅掛彩的首艘國產航空母艦從大連造船廠的船塢緩緩下水,標志著我國自主設計建造航空母艦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2012年,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號正式服役,而短短5年后,中國就下水了第一艘自己設計建造的航母。實際上,這艘航母從開建到下水僅僅用了三年多的時間,創造了全世界絕無僅有的“中國速度”。
如果說“遼寧”號是修復了一棟“爛尾樓”,新下水的國產航母則是中國人從地基開始就全程自主建設的一幢摩天樓。作為全球最復雜的武器裝備和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象征,中國自主國產航母創下了工業奇跡,也使得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繼美、俄、英、法之后又一個能夠自主建造中型航母的國家。
水平處于世界前列
目前,世界各國裝備的航母主要分為大型、中型、輕型三類。大型航母是以美國的“尼米茲”號、“福特 ”號為代表的10萬噸級的核動力航母;而法國的“戴高樂”號、俄羅斯的“庫茲涅佐夫”號、中國的 “遼寧”艦以及新建的國產航母,都屬于中型航母,而在中型航母里,我們的首艘國產航母在技術領域處于前列,這艘滑躍起飛的航母,無論是戰斗力還是技術都是國際一流。
首艘國產航母滿載排水量達到了6萬多噸,是世界上現役最大的常規動力航母,相對于“遼寧”號,甲板長度有了一定的提高,達到了310米以上,甲板寬度并沒有大的提升,但是卻優化了甲板,修改了外形,使其在載機數量和出動效率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而艦島和內部設計的優化,節省出了大量的甲板面積,甲板的整體調度能力比起“遼寧”號有著飆升。雖然比起美國的超級航母還有很大差距,但在世界上其他國家里已經算得上是超一流了,甚至超過了英國的“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
對于中國來說,國產航母的建造成功不但意味著我國航母制造技術進一步提高,也意味著中國海軍的打擊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有力地推動中國海軍向真正的“藍水海軍”邁進。
完全獨立自主建造
2002年,我國由烏克蘭購回的二手航母“瓦良格”號被拖入大連港。嚴格來說,當時的“瓦良格”號只是一艘空殼子。據統計,這艘航母上有3000多個艙室,有上萬套設備需要被裝入艦艇,而這些設備來自全國1000余家科研院所和工廠,數萬名科研人員和技術工人夜以繼日地為中國航母工作著,光是艦上安裝的電纜總長度就超過3000千米。
“瓦良格”號經過改造,重獲新生成了“遼寧”號。而中國的造船工業也在“瓦良格”號的改造過程中,逐漸積累起了自己建造航母的能力與經驗。
前不久,央視播出了《前進吧,中國航母》的報道,全景式展現了中國首艘國產航母的建造歷程。中船重工副總經理楊金成在節目中表示,首艘國產航母是自主設計、自主建造和全部的設備裝備制度配套。航行性能,如艦機適配性、電磁兼容性、安全性等各個方面都有別于“遼寧”艦,都是通過自主設計來達到最符合中國需求的目的。
中船重工大船集團部黨委書記王長海介紹道,在“遼寧”艦之前,中國確實沒有能力生產國產航母的核心零部件,這也是多年來我們的航母夢沒有實現的主要原因之一。通過首艘國產航母的建造、配套,中國已經具備完全生產國產航母建造的配套設備。中船重工第704研究所副所長盧永錦也表示,國產航母艦載機降落阻攔裝置的研制成功,是國內科研人員幾代人、幾十年的努力才得出的成果,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中國、俄羅斯三個國家掌握這項技術。此外,甲板防滑涂料作為航母建設的眾多集成技術之一,國外也只有少數幾家公司擁有。這些技術無法引進,這決定了中國只能自主研發。
中船重工大船集團副所長高志介紹,要把航母200多模塊搭載在一起,還要把誤差控制在一個標準范圍之內,精度管理難度很高。“我們國家第一次自主建造這么大的水面艦艇是完全沒有標準可以依據的,這對我們來講是非常具有挑戰的。最難的是飛行甲板的控制,咱們的國產航母,飛行甲板面積相當于三個標準足球場的面積。這么大的面積怎么樣能夠控制住平整度,確保艦載機的起飛安全,滿足艦載機起飛,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在船體建造的過程當中,要把兩種不同材質的鋼材焊接到一起,工藝要求非常高,焊接難度也非常大。
中船重工大船集團副主任張衛斌說,國產航母的長軸系的建造難度在于軸距長100多米,但是精度控制應該在頭發絲范圍之內,如果在工作中如果出現一點點小小的瑕疵,可能導致強大的中國芯發揮不了它的作用。“我們有200多人,在100多個夜晚的奮戰下,測量了和記錄了1萬多種數據,確保了我們航母長度是有精度要求的,填補了我們國內在這一塊的空白。就是可以說人家有的我們也可以,而且我們還比人家做得更好。”
這些艱難的挑戰,都被中國的造船人一一克服了。
軍民融合全國參與
在建軍90周年前夕,首艘國產航母研制總指揮胡問鳴在接受央視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航空母艦的建造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最高峰時在國產航母上工作的人員超過5000人,而為研制貢獻力量的人員更是遍布全國各地,所以航母研制工作本身可以說是融合了全國的力量,這其中,不僅有國家軍工企業的力量,更有來自“非軍工”的民間力量,充分體現了全國協同和軍民融合。
中船重工大船集團部黨委書記王長海也在接受央視采訪時透露,我國首艘國產航母研制工作涉及532家配套單位。而這532家單位里,非軍工的社會配套單位達412家,軍民融合率達到77.6%。這其中,包括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科研院所甚至高等院校。整個國家工業體系的配套,在國產航母上得到了充分體現。
這樣的大協同,不僅有效地加快了國家制造和研發能力向重點裝備成果的轉化。這些“非軍工”的配套單位,也在航母工程的牽引下,實現了自身能力的全面提升。而通過航母工程突破的新技術成果,也將在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實現應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