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潔
中國企業在塔吉克斯坦,除了為他們開路修橋,鋪設電纜之外,還為當地的年輕人提供了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
塔吉克斯坦,與中國接壤的中亞友鄰,地處山區,境內山地和高原占90%,其中約一半在海拔3000米以上,素有“高山之國”的別稱。塔吉克斯坦的經濟基礎薄弱,結構較為單一。1991年蘇聯解體后的政治經濟危機以及多年內戰使塔國民經濟遭受嚴重破壞,而交通閉塞,是制約塔吉克斯坦經濟社會發展首要難題。
塔吉克斯坦的現有公路,幾乎全部建于蘇聯時期,且長期以來,塔對道路沒有進行應有的維修,加上連年內戰和頻繁的山體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破壞,損壞嚴重,通行困難,極大地阻礙了塔吉克斯坦的經濟發展。為了發展國民經濟,塔吉克斯坦決定優先發展交通,制定了公路戰略規劃。
2006年,塔吉克斯坦獲得了在上合組織框架內中國政府提供的優惠信貸6.8億美元,年利率僅2%,期限40年。同時,許多中國公司開始活躍在塔吉克斯坦的交通基建領域,為不斷改善當地交通基礎設施水平做出了貢獻。
貫穿塔吉克斯坦南部和北部的塔烏公路,正是這批基礎設施項目中頗具代表性的工程。
天塹變通途,總統第一個穿越隧道
塔吉克斯坦地形地貌復雜,筑路困難,交通條件較差,以公路運輸為主。由于歷史原因,連接首都杜尚別和其他地區的公路年久失修,山路難行,一到冬天大雪封山,公路交通完全阻斷,生產生活物資難以運達,影響了本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百姓生活。
而中國企業,為塔吉克斯坦重新振作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自2006年進入進入塔吉克斯坦道路基建市場以來,中國路橋工程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國路橋)在塔已累計修建公路600多公里和隧道16公里。而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別至烏茲別克斯坦邊境口岸洽奈克的塔烏公路修復改造項目,正是中國路橋的作品。
塔烏公路是一條建立在崇山峻嶺之間的盤山公路,一側是怪石嶙峋的山體,另一側是深不可測的山澗,數不清的彎道令人目眩。而它的部分路段是高海拔的盤山路——每年9月,高山上就開始積雪,12月大雪封山,2月到4月雪崩多發,路面也因結冰難以通行,時常會有過往車輛深陷雪中,或遇大雪封路被困山中,嚴重影響塔吉克斯坦國內貨物運輸和塔烏兩國間貿易。
在對相關路段進行考察研究后,中國路橋對塔烏公路進行改造修復,針對當地冬季多雪崩的特點,在路上建設了數個用來防護雪崩的明洞;不僅如此,中國路橋還在海拔3370米的山巔開鑿了長達5公里的沙赫里斯坦隧道,使得塔烏公路可以全年通行,而且大大縮短了行車時間,通過只需5分鐘。據當地人介紹,隧道建成前,老路每天通過的車流量是37輛,而現在每天可以通行500多輛車,大大提高了交通效率,真正造福了當地的百姓。
隧道建設期間,塔吉克斯坦總統拉赫蒙每年都會乘直升機前往視察工期,竣工后他親自駕車第一個穿越隧道。在通車儀式上,他授予中國路橋公司兩位中方員工友誼勛章,而這,也是塔政府第一次向外國人頒發友誼勛章。
造路搭橋,與當地人共同致富
塔吉克斯坦全國人口800多萬,因為經濟發展比較落后,產業結構單一,就業一直是個大問題。據有關統計,塔吉克斯坦青壯年常年在俄羅斯務工者多達150萬,這些人打工掙的收入占到塔吉克斯坦全國GDP的半壁江山。
中國企業在塔吉克斯坦,除了為他們開路修橋,鋪設電纜之外,還為當地的年輕人提供了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有了能掙錢的好工作,年輕人們就不必背井離鄉,這讓當地百姓說起中國企業,都忍不住豎起大拇指。據中國路橋塔吉克辦事處的相關負責人表示,僅就中國路橋來說,除了為當地建設修復了350多公里的塔烏公路、塔中公路一期工程等多條交通動脈,大大縮短了首都杜尚別和其他地區的行程之外,中國路橋還解決了當地累計上萬人的就業問題,給塔吉克斯坦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實現了與當地人的共同富裕。
而塔烏公路并不是中國為友鄰國家建造的第一條“天路”。1966年至1978年間,中國人就援助巴基斯坦修建了長1224公里的喀喇昆侖公路,由于喀喇昆侖山脈整個山系的37%被冰雪覆蓋,大部分道路沿路兩旁是高聳陡峭的山脈和高原的沙漠,修筑難度極大。項目總設計朱毅曾坦言,喀喇昆侖公路的地質情況遠遠比川藏公路還要差,當時的施工條件異常艱苦,雪崩、泥石流、落石隨時會奪走援建人員的生命。在12年的修路過程中,中巴雙方約有800名建設者為此獻出生命。喀喇昆侖公路建成后,因地質情況極其復雜,需要常年養護,巴基斯坦軍隊特別成立了軍隊工程師專門負責公路的維修搶險。
這條公路的修建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它也有著巨大的戰略意義,它不僅是中巴兩國唯一的陸上通道,還使得中國可以與中亞各國連通,更可能成為中國能源的另一條“走廊”。1986年,喀喇昆侖公路面向商旅開放,方便了兩國人民之間的交往。2006年,中國承諾幫助巴基斯坦對連接兩國的喀拉昆侖公路進行擴建改造。2007年2月,穆沙拉夫總統在訪華前曾表示,巴基斯坦愿意成為中國的“能源走廊”,幫助中國減少對馬六甲海峽這一傳統石油輸入通道的依賴。在中國的青藏鐵路通車后,巴基斯坦方面又提出希望在兩國之間修建一條喀拉昆侖鐵路。至此,中巴“能源走廊”藍圖有了進一步勾畫。
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公路的發展就如同身體的血管,越是四通八達,經濟發展就會越繁榮。而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引領下,中國企業、中國建設者積極“走出去”,扎根當地,修路架橋、開鑿隧道、投資設廠,把“中國制造、中國標準”帶給當地,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有目共睹的貢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