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美娟
我有幸聽了江蘇省特級教師陳萍老師上的一堂練習課,不禁被她那精湛的教學藝術所折服。我的感覺用兩個字來概括,那就是幸福。幸福的是在陳老師所營造的寬松和諧的心理氛圍中感受著一份份真誠;幸福的是在稚氣真誠的朗讀和話語中與學生共同經歷閱讀的過程;幸福的是與學生一樣從不斷深入的思考中感悟到真情;幸福的是和陳老師一起感受做教師的幸福。在這堂課中,陳老師注意做好“三字”文章,即立足“讀”字,傾注“情”字,落實“實”字,整堂課學生學習熱情高漲。
一、立足 “讀”字
于永正說過:“語文教學就是以學生誦讀原文的練習為主線,就是通過多種方式聯系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去領悟課文的內涵?!标惱蠋熣沁@樣做的。教學成語歌時,讀的形式有很多變化:個別讀、開火車讀、分男女生讀、同桌練讀。不知不覺中,學生便記住了這首成語歌。教學古詩《詠鵝》時,陳老師告訴學生:古詩意境優美,讀的時候還得展開豐富的想象才能讀出其中的味道,讓學生做小小駱賓王,把鵝叫聲的清脆、形象的可愛讀出來。接著,陳老師給學生示范加上節奏讀,這首詩顯得更加活潑、有趣。最后配上音樂,和學生一起把自己想象成池塘里歡樂的小白鵝,隨著優美的旋律唱起來、跳起來。通過朗讀,學生宣泄自己的情感,真正體現了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陳老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在讀中求懂,在讀中學會,在讀中獲得讀的能力。讀,貫穿本課教學的始終,讀的方式多,讀的面積大,讀的要求逐漸提高,使學生在反復誦讀中讀出形——在頭腦中喚起語言所描繪的形象;讀出情——讀出語言文字中所蘊含的情感;讀出神——讀出語言文字的精髓以及所包含的言外之意。在這堂課上,我們看到了由于陳老師精心引導而掀起了學生的情感波瀾,這對于豐富學生的情感,陶冶他們的情操有著深遠的意義。
二、傾注 “情”字
課文語言文字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因素,這正體現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如何“披文入情”,透過語言文字讓學生徜徉于課文意境中,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呢?這堂課雖然是一堂練習課,但陳老師與學生的情感交流貫穿始終。教師的導語充滿了激情,教師的范讀更是聲情并茂。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在情感的帶動下進行。如讓學生理解成語的意思,感受父母對子女的關愛時,陳老師先讓學生看圖,說說媽媽是怎么照顧生病的小明的,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孩子是爸爸媽媽的親骨肉,病生在孩子的身上,卻痛在爸爸媽媽的心里,這就叫“骨肉之情、痛癢相關”;然后再讓學生說說長輩關心、疼愛自己的小故事,真切體驗長輩對孩子的“情深似海、恩重如山”。
三、落實 “實”字
為了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文字的情感,陳老師精心設計了這樣一段話:小朋友,在中國燦爛的歷史文化中,不僅有令我們自豪的成語和古詩,更有世界上最古老、最美的文字——漢字,它是全人類的驕傲。在歷史上漢字曾經被朝鮮、越南、日本等國借用,直到現在,中國書法還是一些國家小學生的必修課。作為中國人,我們更應該寫好漢字。接著出示三個漢字:元、完、竟,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它們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集體書空“兒”后指導書寫,讓學生掌握:“兒”的兩個筆畫中,“撇”瘦一點,少占一點位置,在左半格中心偏右的地方起筆;“豎彎鉤”胖一點,多占一點位置,緊貼著豎中線起筆。然后再指導學生觀察“元、完、竟”中的“兒”有什么不一樣,讓學生自己發現:“元”中的“兒”在橫中線上面一點起筆,“完”中的“兒”正好在橫中線上起筆,“竟”中的“兒”在橫中線偏下一點起筆。最后通過做一個拼拼擺擺的游戲,分別把3個“兒”放入“元、完、竟”這3個字中,進一步明確:上下結構的字,組成的部分越多,每一部分要寫得越扁。“元”字只是在“兒”上加個二,“兒”要寫得高一點;“完”比“元”多了個寶蓋頭,“兒”稍稍扁一點;“竟”字筆畫更多,“兒”要寫得更扁一點,這樣才美觀、勻稱。這樣的教學過程層次清晰,學生在嚴格的要求與細致的指導下,掌握了上下結構的漢字的筆順規則和布局安排,感受到中國文字的形體美。
這堂課中,陳老師充分關注學生的生命發展,把握學生的心理動態,真正把學生視為學習的主人。在教學形式的設計上符合學生的心理,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活潑,學得扎實。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城中小學)
編輯/趙卓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