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偉晶
摘要:本文以柯林斯的互動儀式鏈理論為視角,以2016年反轉新聞的典型——“羅爾事件”為例,剖析這起網絡事件中互動儀式鏈的生成、變異、斷裂及修復。以“情感能量”為關鍵詞,分析相對于傳統媒體,網絡媒體中的互動儀式鏈生成更大情感能量的原因,最終得出社交媒體時代,“情感”在社會互動中扮演重要角色,需要在社會問題的分析中加以重視的結論。
關鍵詞:互動儀式鏈 新聞反轉 情感能量
人類是最具情感的動物。“人類的認知、行為以及社會組織的任何一個方面幾乎都受到情感驅動。”①情感在人類事件中擁有如此重要的位置,但在關于社會問題的分析時卻常常被忽略。在網絡還不發達的時代,這種低估和忽視所造成的影響還不是很明顯。但在社交媒體飛速發展的當下,我們發現運用傳統的視角對于諸多輿論現象無法給予充分合理的解釋,尤其體現在反轉新聞中,公眾的情緒在短時間內達到頂峰,形成瞬間的裂變,繼而又迅速回落,達到另一個極端,對新聞形成反噬,整個輿論過程反轉速度之快、影響范圍之廣令人驚愕。2016年影響力最大的反轉新聞無疑是歲末的“羅爾事件”。短短幾天內,羅爾從一個“賣文救女”、堅忍溫情的父親形象跌落至表里不一、騙捐詐捐的小人,小銅人公司的承諾“轉發一次,捐贈一元”也被斥為“帶血的營銷”。網絡上對此討論很多,但大多集中在如何完善互聯網慈善和個人求助等具體問題上,鮮有對事件的整體性反思。在這個互動的過程中,輿論是如何反轉的?其中的傳播機制是怎樣的?
“互動儀式鏈”理論由美國社會學家柯林斯在2004年出版的《互動儀式鏈》一書中正式提出,在情感社會學中占有重要地位。該模型以“情感能量”為核心,詳細闡述了儀式的組成要素及各要素間的相互作用、儀式發生的過程及其產生的結果。從2016年11月25日,羅爾在自己的公眾號上發布《羅一笑,你給我站住》,接受網友打賞,到其朋友劉俠風加入,提出“羅爾賣文,公司捐款”,再到11月30日打賞沖破200萬;隨即爆出羅一笑的醫藥費80%都可報銷,輿論反轉;再到12月24日,羅一笑去世,事情暫告一段落。整個過程持續一個月,輿論反轉集中在11月30日到12月4日。這個過程可以分成互動儀式鏈的生成、變異、斷裂和修復四個環節。
共同關注和共享情感
在社交媒體時代,人們更多的是虛擬在場,尤其在半封閉式的微信朋友圈這種主要依靠熟人社交建立的共同空間,個體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在這樣的集聚效應下,一條情感指向非常明確的新聞是非常容易快速傳播的。《羅一笑,你給我站住》這篇文章開始只是在深圳傳播得較為廣泛,但經過小銅人公司的微信公眾號“P2P觀察”的營銷操作之后,文章呈現裂變式擴散,從11月29日晚開始,刷爆朋友圈,成為熱門話題。文字悲情而不失溫暖,絕望中包含希望。“白血病”“5歲女孩兒”“巨額醫藥費”這些關鍵詞刺激著公眾的敏感神經,同時喚起了他們之前的情感體驗。在公眾記憶中,因無力承擔醫藥費而延誤治療時機或者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案例太多了。令人嗟嘆之余,也令人反思,怎么建立高效透明的捐助機制,避免悲劇的重演?如今這樣的機會就擺在眼前,無疑極大地激發了公眾的同情心,無論是打賞、捐款還是轉發,都是情理之中的。
當這些行為在社交媒體中擴散時,愛心、同情等善良的情緒不斷彌漫,且不斷強化。個體間彼此觀察、彼此效仿,是直接轉發新聞還是在開頭加上一段煽情的按語,是僅僅轉發還是另外再進行打賞,是略盡綿薄之力還是慷慨解囊,群體討論的熱情進一步迸發,熱烈的氛圍感染著群體中的每一個成員,每個人都更積極地表達自我、更積極地回應他人,在獲得他人更迅速、更頻繁的回應之后,個人表達的熱情進一步升華。如果置若罔聞或者提出質疑為什么羅爾沒有公布病情診斷書、醫藥單和報銷單,會被當做群體中的異見,遭到驅逐。隨著話題的不斷發酵,越來越多的個體加入其中,在“沉默的螺旋”機制下形成共同情境。支持羅爾的聲音越來越高,質疑的聲音越來越弱,達到了集體興奮。公眾的情感訴求得到極大滿足,個體情感能量、道德感和群體歸屬感大大增強。
互動儀式鏈的生成和變異
個體將獲得的情感能量和成員身份符號進行再投資,和其他成員繼續尋找共同的分享點,進行下一次互動儀式。如起初可能只是隨手轉發,現在進行二次轉發,并且配上溫馨的話語或者自發地給小銅人打廣告:轉發一次,捐款一元。同時,對公眾號進行打賞,進一步表示對當事人的支持。如此循環,“情感互動在持續不斷的人際互動和群體互動中得到增強”,②個體則在時空中以持續不斷的姿態瞬間流動,交換情感能量。但這條互動儀式鏈并沒有平穩地發展下去,而是迅速地變異。11月30日零點一過,大批打賞一擁而上沖進羅爾的微信公眾號,沖破微信設置的贊賞上限,兩小時超過200萬元。微信發現異常后緊急采取凍結措施。加上先前“P2P觀察”公眾號收到的打賞,善款累積達262萬元,這遠遠超出了羅爾本人的預期,也出乎公眾的預料。
巨額捐款產生的強大輿論影響力使得質疑的聲音變得響亮,輿論在此出現了反轉。11月30日上午,深圳一名醫生的聊天截圖開始流傳,顯示羅爾一家在醫院花費每日不足5000元。深圳市兒童醫院進一步曬出費用清單,截止到11月29日,羅一笑三次住院總費用合計204244元,自付費用占比17.72%。而早前發文稱孩子在病房每天少則一萬,多則三萬有余的費用,大半費用少兒醫保報銷不了的陳述被網友一一貼出,指責羅爾隱瞞事實,誘導大家同情打賞。接著,“羅爾有三套房和一家公司”的消息被爆出,輿論嘩然。而羅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與在公號文章里相矛盾的表述,更是引起了諸多猜測和不滿。
由此,互動儀式鏈出現了斷裂,原先公眾積累的積極的情感能量也消失殆盡。原先是高度的熱情、自豪感、道德感、自信心,現在彌漫著消沉、對社會的不信任和對人性的懷疑。對羅爾的指責、謾罵充斥于網絡,群情激昂,還有純粹的人身攻擊,如因為羅一笑是羅爾與第二任妻子的孩子,就抨擊他的妻子是“小三上位”,甚至得出“難怪女兒會得白血病”這種傷害性言辭。除了對羅爾的攻擊,還有對“無腦網友”的嘲諷以及對人性偽善的懷疑。endprint
社會自凈:互動儀式鏈的修復
在網友怒斥的同時,真相也在一點點呈現。對于公司,羅爾解釋是幫朋友代持,出了身份證,沒有出錢,沒有收錢,沒有參與經營。對于三套房,他解釋為“一套自住,一套留給和前妻所生的兒子,一套留給現任妻子”。隨后在深圳市民政局的介入下,羅爾將兩個公號所獲賞金262萬多元原路徑退還給網友。12月24日,羅一笑病情惡化離世,也給這段爭論暫時畫上了句號。
盡管是一種消極的方式,但是互動儀式鏈在此得到了修復。公眾重新拾得了情感能量,參與公共話題的討論的熱情得到激發,并隨著時間的流逝,為下一次的互動儀式儲蓄著能量。
“羅爾事件”中的“情感能量”
“情感能量”是互動儀式鏈理論的核心概念,是儀式的本質驅動力和最終結果。需要注意的是,其并非指日常生活中所說的高興或悲傷等具體情感,而是指“長期的、穩定的社會情感,是一種參與社會互動與獲得成員身份的渴求,具有特殊的社會取向”。③
個體在儀式互動之初投入的情感是短暫的。互動儀式作為情感的變壓器,可以將短期情感轉換為長期的情感能量。在“羅爾事件”中,公眾起初僅是處于好奇和同情,順手轉發。隨著參與人群規模的不斷擴大,話題不斷發酵,這種初級的情感演化為高級的情感能量。但是在輿論反轉后,情感能量的破壞性也是很大的。之所以產生如此強大的“情感能量”,與網絡媒體的兩個特性密切相關:一是“虛擬在場”;二是情感分層的弱化。
傳統的互動儀式強調“身體在場”,但置于當下的語境,“身體在場”更準確的表述應為“虛擬在場”。先進的技術降低了集體準入門檻和互動成本,有利于社會氛圍和集體符號的形成。互動儀式鏈的核心環節是共同關注和共享情感。儀式成功與否關鍵在于能夠促進共同焦點的形成并最終形成群體團結、個人情感能量以及群體道德標準等結果。而無論是產生關注、投入情感還是引發集體歡騰,技術在每個環節都提供了便利,加速了互動儀式的過程,擴大了互動的規模。
在傳統媒體中,情感傳播具有自上而下的等級傳播特征,情感流動往往呈現出等級流動的特點,即擁有社會地位或權力的人更熱情地投入儀式中,更可能受到廣泛關注,體驗著更強的儀式成員身份的效果,從而擁有更高的情感能量。久而久之,越是靠近關注焦點的個體獲得的情感能量越高,越是接近邊緣的個體獲得的情感能量越低,甚至有被排斥出群體的危險,由此形成了社會分層,產生了社會沖突。但是在社交媒體中的互動儀式中,這種分層模式的作用力大大弱化了。由于社會身份的相對缺失,地位和權力的影響力相對減弱,加上網絡的賦權機制,網絡空間中的情感傳播使人們更容易獲得更高的情感能量,從而提升自己的積極情感。
結語
圍繞“羅爾事件”的爭論暫告一段落,但是帶給我們的思考并沒有停止。在這場“中國公益新的標志性事件”中,④個體的初級情感如何在民意的裹挾下變得持續穩定,并在輿論反轉時體現出驚人的爆發力,“情感能量”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正如喬納森·特納所言,“情感在所有層面上,從面對面的人際交往到構成現代社會的大規模的組織系統,都是推動社會現實的關鍵力量。”⑤網絡媒體的自身特性也加大了這種情感能量。同時,在互動儀式鏈的生成、變異、斷裂及修復的過程中,社會的自凈能力也不能為我們所忽略。
注釋:①喬納森H·特納著,孫俊才等譯:《人類情感——社會學的理論》,北京,東方出版社,2009版,第7頁。
②蔣曉麗,何 飛:《互動儀式理論視域下網絡話題事件的情感傳播研究》,《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
③蘭德爾·柯林斯著,林聚任等譯:《互動儀式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版,第102頁。
④鄧 飛:《復盤“羅爾事件”》,《南方周末》,2016-12-8。
⑤喬納森·特納,簡·斯戴茲,孫俊才等譯:《情感社會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