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摘要:電視娛樂化背后有著深層動因,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電視娛樂化存在利弊兩面,但“利”的一面往往受到忽視。娛樂化推動了電視媒體的市場化轉型,滿足了受眾的娛樂需求。趨“利”避“害”的關鍵在于“度”的把握。
關鍵詞:電視 娛樂化 辯證
凡事皆有兩面,對立又統一,“娛樂”也不例外。電視娛樂化現象近些年來受到學界業界廣泛關注,然而對其持批判和否定態度的居多,呈現“一邊倒”的局面。相關研究對“娛樂化”的負面影響涉及較多,對其積極的一面則關注較少,這樣的研究局面有失全面、客觀,本文擬對電視娛樂化現象進行辯證思考。
娛樂化現象及其成因
電視業出現娛樂化現象,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①第一,綜藝娛樂類節目數量增加。2005年《超級女聲》走紅,帶起了“歌唱選秀熱”;2009年《我們約會吧》問世,引發了“相親熱”;2010年《中國達人秀》引進,帶來了“才藝選秀熱”和“模式引進熱”;2013年《爸爸去哪兒》熱播,引發了“戶外真人秀熱”。同質化節目扎堆成為我國電視業過度娛樂化的重要表征,例如2012年省級衛視播出的歌唱類選秀節目就超過十檔。這種非理性的同質化促使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頒布“限娛令”,對娛樂節目總量和類型進行嚴格管控。第二,其他的節目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娛樂化傾向,例如很多民生新聞以曲藝做包裝,以“故事”吸引眼球,出現了低俗化、獵奇化、瑣碎化的傾向。電視的“娛樂化”,可以理解為“娛樂泛化”,相比過去,不論娛樂節目數量,還是其他類型節目中的娛樂元素,都顯著增加了。
電視的娛樂化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環境變遷密不可分。美國傳播學者哈羅德·拉斯韋爾(Harold Lasswell)提出了大眾傳媒的三項主要職能——環境監測、溝通社會和文化傳承。②這三大職能都與“信息有關”。拉斯韋爾“三職能說”的提出背景是在二戰剛剛結束后,國際社會處于沖突和動蕩狀態,再加上傳播技術還不夠發達,傳播渠道相對單一。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對大眾傳媒發布的信息非常依賴,人們要時刻關注媒體發布的信息,了解外部環境變動,及時做出應對。隨著國際關系緩和以及國際社會對于戰爭的不斷反思,大眾傳媒的功能也發生了變化。1958年,傳播學者查爾斯·賴特(Charles Wright)給大眾傳媒的職能又加了一條——提供娛樂。③由于內外部環境趨于穩定,人們對于信息的需求下降,媒體的“瞭望哨”職能弱化,相反,娛樂功能日益凸顯。就娛樂消費本身來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物質日益豐厚,閑暇時間增多,人們在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也相應增加,娛樂方式日益多元,在生產勞作之外,電影、游戲、體育運動、KTV、旅游等也越來越多地占據了人們的娛樂時間。為應對其他娛樂方式的競爭和沖擊,電視媒體通過增加娛樂節目供給,增強各類節目的娛樂性,力圖爭取受眾更多的關注時間。
可見,電視娛樂化是時代發展的產物,不應片面否定娛樂化,而是要辯證看待,理性應對。
娛樂化利弊之辯
國內研究對娛樂化大多持負面評判。國內學者歐陽宏生認為,泛娛樂化的電視傳媒環境一定程度消解了公眾的獨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降低了他們對公共事務保持熱切關注的態度,不利于成熟的市民群體的形成;另一方面,泛娛樂化的發展勢必超出娛樂節目的范疇,加劇新聞等節目娛樂化的趨勢,過多地擠占了對公共事務進行報道和評論的時間與空間,這些都會極大阻礙傳媒公共領域的建設,延緩社會文明的進程,乃至降低社會文明的發展程度。④朱輝宇從道德角度審視過度娛樂化對媒體和受眾造成的負面影響:失卻應有的道德關懷,喪失道德引導、教育的功能,消解媒體創新的道德基礎,導致大眾淡漠道德內修。⑤吳斐認為,媒介的娛樂化直接導致了人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也被娛樂化了,而這種發展趨勢如果失控就將衍生一系列問題:傳統被顛覆,權威被解構,民主被褻瀆,價值觀被扭曲。⑥
國內學者對于娛樂化弊端進行了多種角度的解讀,以上引述的學者觀點具有一定典型性??偟膩砜?,國內研究對娛樂化的利弊評判呈現“一邊倒”的態勢,即重“弊”而輕“利”。在某些研究框架中,甚至默認為娛樂化就是有害的,將“娛樂化”看作貶義詞,而直接進入預防手段的探討。
“娛樂”一詞有兩個含義:一是使人快樂;二是快樂有趣的活動。⑦從字面意思來看,“娛樂化”接近“使人快樂”的意思,本應是褒義詞,至少是中性詞,而不應帶有貶義。“娛樂化”之所以滑向負面,是因為“過度”。然而,適度的娛樂化對行業和受眾都是有利的。
首先,從行業層面看,娛樂化推動了電視媒體的市場化轉型。我國的廣播電視事業自誕生之初,其社會角色一直和歷史政治環境緊密相連,媒體的宣傳教育功能重點突出,產業功能開發不足。長久以來,我國廣電業的一系列改革,諸如制播分離、集團化、產業事業分類管理與分類經營等,都可歸結為三個字——市場化。⑧電視的娛樂化本身意味著一種對市場的迎合,一改過去電視媒體單向灌輸的宣傳思維,具有進步意義。娛樂節目的高投入和制作難度,倒逼電視媒體引入工業化生產方式,設計標準化的動作規范、定量化的技術要求,提升節目制作的效率和質量。這是一種自覺的“企業化管理”的引入,對于電視媒體的體制機制改良、企業文化構建具有潛移默化的推進作用。伴隨娛樂化加劇,電視媒體間的競爭日益激烈,這也進一步倒逼落后電視媒體加快體制機制改革,例如近兩年某些衛視出現了向外部招聘經理人團隊或引入國企資本等大膽舉措。由于馬太效應顯現,對于一線衛視來說,“百億集團”已不是夢想,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成幾家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的行業藍圖也初顯雛形。另外,電視媒體娛樂功能的提升也更好地回應了其他娛樂方式的沖擊,令電視媒體在整個文化娛樂產業中的地位愈加穩固。
其次,從受眾層面看,電視娛樂化滿足了受眾的收視需求。在一個產品領域,如果廠商之間的競爭越激烈,產品創新就越活躍,產品質量也越高,用戶獲得的讓渡價值也就越多,行業競爭最終受惠者是用戶。同樣,省級衛視為了提升收視排位,紛紛加大投入,引進國外最前沿的節目模式,打造最具創意的節目,為人們的娛樂生活提供了多元化的選擇,令中國觀眾的藝術眼界、審美情趣、媒介消費素養迅速與國際接軌。從這點看,電視娛樂化功莫大焉。endprint
對于電視娛樂化的利弊應該辯證看待,既要看到其弊端,又不能忽視其有利的一面,如此才能更好地做到“趨利避害”。
利弊之間:把握娛樂的“度”
回顧中國傳媒史,在早期電視媒體播放的節目中,影片和戲曲占了極大的比重。電視自誕生以來就與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密不可分,人們關于電視的回憶最刻骨銘心的是一個又一個在電視機前守候電視劇的夜晚,諸如《神圣的使命》《阿信》《西游記》《紅樓夢》《公關小姐》《編輯部的故事》《渴望》等電視劇的播出給當時的人們帶來了為數不多的精神享受。此外,還有每年一度的“春晚”,更成為了一種文化現象??梢哉f,人們關于電視的記憶多與“娛樂”相關,即便過去的電視對娛樂并沒有刻意的追求。既然電視熒屏上從不缺少娛樂,為什么近年來“娛樂化”卻屢遭詬病?關鍵在于“度”的把握,娛樂過了“度”,自然“過猶不及”。要把握好娛樂的“度”,可以從娛樂節目和其他節目的娛樂化這兩個層面來分析:
首先,娛樂節目應娛樂有度,要做到有法度、有意義。所謂“法度”,就是講方法,有尺度,不能違背規則?!皧蕵坊辈皇琴H義詞,娛樂化并不意味著低俗化、獵奇化。低俗、色情或許能使人“快樂”,但手段太低級、失去法度并且沒有意義。世熙傳媒劉熙晨指出,“做真人秀,都是講求目的的,有明確的價值觀,可以帶給觀眾情感上、心理上的安慰、啟發,不是為娛樂而娛樂,帶來歡樂的同時,一定有價值觀的傳遞,這是一種更高水準的娛樂”。⑨世熙傳媒制作的《咱們穿越吧》算是一檔“有意義”的娛樂節目,例如第一季有一期節目“穿越”到明代的鄭義門。鄭義門是明代的一個家族,歷經宋、元、明三個朝代,家族中178個人做官,全部是清官。明星們“穿越”到此的目的就是要體驗鄭氏家族的“168條家規”。在節目中,有明星違反了一條家規:家族中40歲以下的年輕人不能穿絲綢,其背后的現實意義是年輕人應吃苦耐勞,不應追求奢靡享受。明星在節目中因違背家規而遭受懲罰,妙趣橫生、引人發笑又同時傳達了正向價值觀。與一般純娛樂的明星戶外真人秀相比,《咱們穿越吧》無疑更具教育意義,其娛樂性并未因此沖淡,可謂是“更高水準的娛樂”。當前,一些娛樂節目甚至出現了“去娛樂化”傾向,這更是可喜的現象,例如廣東衛視的《技行天下》節目,前幾季節目都是通過“選秀+評委點評”的形式展示勞動者技能,從2016年第五季開始,節目以紀錄片的形式呈現,講述“匠人匠心”的故事,傳播效果反而更好。
其次,在其他節目類型中,娛樂作為形式、手段,不應大于內容。目前很多文化類節目試圖通過娛樂化包裝吸引受眾關注,達到傳播文化的目的。例如電視熒屏上曾有一段時間出現了“鑒寶熱”,各種鑒寶類節目層出不窮,而有的節目以專家估價、現場拍賣為噱頭,違背了文化傳播的初衷,人們對于文物價格的關注超過了其背后的文化故事,這便是形式大于內容,娛樂過“度”了。相反,廣西衛視的同類節目《收藏馬未都》則較好地把握了“度”,節目通過觀眾鑒寶、競技答題等方式,增加了節目的娛樂性,作為節目演講嘉賓、評委的馬未都先生堅持借器物講述文化,不八卦、不狗血,在“鑒寶”環節堅守“不估價”這一底線,⑩避免了節目變味、出現功利化傾向,這就是一種“度”的把握。如何把握娛樂的“度”,雖沒有一定之規,然而在節目實踐中,節目主創者憑著悟性和良心,一定能看清那條底線在哪里,只是愿不愿意、有沒有定力去堅守罷了。
在電視開機率日益下滑、廣告經營備受沖擊的今天,娛樂化成為一種突圍手段,電視媒體不用刻意回避。不論是增加娛樂節目數量,還是在其他節目類型中加入娛樂元素,都是電視媒體順應競爭態勢留住受眾的理性抉擇??傊?,以娛樂為手段,以文化傳播為目的,只要娛樂有“度”,初衷不改,電視媒體便可以在“娛樂化”這條道路上繼續穩健走下去。
注釋:①④歐陽宏生,閆 偉:《快樂有度 過猶不及——對當前“電視娛樂化”問題的再思考》,《當代電視》, 2010(2)。
②③陳力丹:《新聞理論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⑤朱輝宇:《電視傳播過度娛樂化的道德審視》,《當代電視》,2002(12)。
⑥吳 斐:《以“娛樂至死”的視角審視當今電視的娛樂化》,《東南傳播》,2009(3)。
⑦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年 7 月修訂第 3 版,第1535頁、第543頁
⑧謝江林:《中國廣電業的帕累托改進——規制變遷、改革困境與對策建議》,《南方電視學刊》,2016(1)。
⑨楊春雨:《做有價值觀的娛樂節目——對話世熙傳媒總裁劉熙晨》,《南方電視學刊》,2016(6)。
⑩黃永文:《文化類節目的公益堅守與市場突圍——以〈收藏馬未都〉為例》,《傳媒》,2016(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