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剛
曾有一篇有關《新京報》在兩起名譽侵權案中勝訴的文章在朋友圈流傳。文章從專業的角度,詳細分析了采訪證據對于調查報道的重要性,提出取證、形成完整證據鏈、平衡報道是媒體在法庭上立于不敗之地的三項基本原則。
其實不僅僅是輿論監督類的調查報道,所有的新聞報道都應該注意這三項原則。相比紙媒,電視新聞因為畫面和同期聲的存在,它所呈現出來的內容真實性更高。但同樣也是因為畫面和同期聲的存在,電視新聞的報道,特別是涉及到監督類的報道有時候也進入到一個誤區,那就是完全依靠“同期聲”作為證據,即便事后被批評的一方找來,記者很多時候給出的答復是:“這句話不是我說的,是對方說的”。這樣的說辭在對待一般事情上能“逢兇化吉”,但如果是報道監督的是大企業或上市公司,這種回應對方并不買賬。
也許是受一些報社同行的影響,現在,我在與新聞當事人溝通的時候,每次等對方“吐槽”完后都會提一個要求:把你手上所有你認為有用的材料寄一份給我。這樣做有兩個好處,第一,新聞當事人有時候出于私心會夸大一些細節,導致記者在判斷選題上出現偏差;第二,記者在梳理當事人提供的文字材料時,可以尋找突破點,采訪時有的放矢。
在調查取證的過程中,記者應該盡量做到讓證據固化。例如一家企業是否辦證,主管部門是否下了行政處罰,都應該見到固化的證據,而不是憑借對方一句有或者沒有的話而結束采訪。對于新聞當事人提供的證據要多方求證,如果政府部門不接受采訪,記者除了錄音外,還應該要求對方提供書面回復,把證據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的注意力很難一直停留在兩三千字、七八分鐘的節目中。為了吸引受眾的注意,媒體花盡了心思在標題上,有時甚至以適應網絡傳播為借口,制作一些有失偏頗的新聞標題。盡管文中內容對新聞事件做出了解釋和澄清,但在標題上被監督對象已經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這時候,如果媒體的報道不夠扎實,僅憑一句“這句話是你(他)說的,不是我說的”,很難分清責任,唯有固化的證據才能讓被監督對象啞口無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