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梓卉
摘要:大學青年教師作為大學英語教師的中堅力量,他們能否健康成長,直接關系著21世紀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和學生培養的質量。教師的教師信念是其隱含在內心深處的教學觀,并且在課堂上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通過教學行為表現出來。本文界定了大學青年教師的特點以及教師信念的概念,并探討了教師信念對大學青年教師的意義。
關鍵詞:青年教師;教師信念;意義
隨著信息化網絡時代的發展,教學資源和教學工具變得越來越豐富多樣,從單一的教材,練習冊,粉筆,黑板等,變成多媒體網絡資源。網絡技術帶來的契機,使教師們得以充分利用多媒體,采用新的教學模式,改進原來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課堂教學模式。因此,在幾乎所有教學資源都可以共享的今天,探討教師如何教很重要,探討決定教師為什么如此教的教師信念更是尤為必要。(丁仁侖,2014)教師信念比一位教師所具備的知識更能影響其教學行為。
大學青年教師,他們占高校教師總數的一半左右,承擔著教學、科研工作量的60%以上,正值人生創造的高峰期。今天的青年教師出生于20世紀80年代,他們的成長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歷程,他們是思想價值觀念的構造者,是知識的傳播者,也是富有激情的創造者。所以,青年教師只有明確自身內隱的信念,對自己的信念進行反思和調整,并通過外顯的行為體現在教學中,才能把豐富的理論知識和教學理念提升到實踐層面,從而不斷迎接挑戰,提高教學水平。
一、大學青年教師的定義和特點
在界定“大學青年教師”之前,有必要對“大學教師”進行界定。大學教師是指具有高等學校教師資格證書,在大學專門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的教師。李宜江(2013)把大學青年教師界定為:具有高等學校教師資格證書,擁有碩士及以上授予權、以實施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層次教育為主的普通高校學校內,專門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的,年齡在40周歲以下的專任教師。
大學青年教師的事業正處于起步階段,他們對工作充滿熱情,渴望事業的成長,同時,青年教師的創新能力強,更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和新知識。他們思想開放,敢于借鑒學習改變不足;他們思維多維,思路開闊,不拘泥于舊的思維模式;他們取向積極,不安于現狀,努力作出更突出的成績。然而最重要的一點是,當代大學青年教師角色的沖突。當代大學青年教師年齡相對較小,學歷高,職稱低,收入中等。他們的主要社會角色可以歸納為“教師”、“科研工作者”、“知識分子”、“配偶”、“父母”。這5種種角色既有角色內的沖突,也有角色間的沖突。青年教師在完成正常的科研、教學、行政工作外,必須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產出更多的學術成果,既要承擔生活中的角色任務,又要科研工作者的角色期待,因此青年教師群體也有著巨大的精神負擔。
二、教師信念的概念
(一)信念
信念是一個很復雜且容易混淆的概念,信念的首次提出是在Plato的《理想國》 一書中,并由黑格爾和繼承者們不斷加以豐富,隨后關于信念的研究不斷增加,且不再僅僅是哲學研究的范疇,而是開始涉及多個領域,比如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等等。由于研究領域的不同,學者們對信念的定義表述不一,到現在為止,信念的內涵并沒有一個統一的界定。Rocheach(1968)關于信念的界定是:信念就是“簡單的,有意識或下意識的主張。信念通過個人的喜惡和言行表達出來。人們可以通過一個辦法來識別信念,那就是:在個人表述信念前一般都加上‘我相信”。趙昌木(2004)認為,人在發展過程中,對社會、自然和人所形成的思想、觀念和理想并不都是信念,只有當這些思想、觀念、理想為主體確認和堅信,進而內化為主體的精神追求時,才可稱為信念。綜上所述,本文認為,信念就是人們根據個人的經驗,對社會,自然和人的相對穩定的觀點或看法。
(二)教師信念
教師信念的研究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史玉娟2009):第一個階段是20世紀70年代中葉前,這個時期,行為主義占主導,學者們試圖通過研究教師的行為來提高教學效果。第二個階段是20世紀80、90年代,這一時期受建構主義理論的影響,開始關注教師的內隱信念。低三個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后期,這一階段教師信念的研究更加深入與廣泛。然而,就像對信念沒有一個確定的概念一樣,關于“教師信念”的定義,學術界一直莫衷一是。Pajares(1992)認為,教師信念是指教師在教學情境與教學歷程中,對教學工作、教師角色、課程、學生、學習等相關因素所持有且信以為真的觀點。Borg(2001)認為,教師信念是教師對學科教學自認為可以確信的看法,包括語言觀、學習觀、教學觀、課程觀、學生觀和教師觀等。張鳳娟、劉永兵(2011)認為教師信念是教師對課程、教學、評價、師生關系等教學相關問題的看法。雖然每位學者對教師信念的定義不同,但都具有共同的特點。其一,是對教學相關情境中的信念;其二,是堅定不移的看法,態度。
三、教師信念對大學青年教師的意義
(一)教師信念決定了大學青年教師的態度
從宏觀上來說,教師要有為教育事業奉獻,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信念,只有這樣才能用飽滿的熱情,無怨無悔的投入到教學工作中。從微觀上來說,教師要有對學生,對課程,對自身發展的信念。只有秉持著科學積極的信念,教師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從而有著端正的態度,進行科學的教學行為。大學青年教師教齡相對較短,形成正確的教師信念是良好教師態度的保正。
(二)教師信念引導了大學青年教師的教學行為
Brown和Cooney(1982)認為“信念是行動的意向,也是行為的主要決定因素”。即使是教師的隨意或習慣性的行為,也可能與其根深蒂固的教學信念有著緊密的聯系(郝德永,2000)。大學青年教師可塑性強,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持有科學積極的教師信念,那么他在課堂上一定也會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正確的教學態度來進行教學;反之,如果教師消極懈怠,在課堂上就會應付交差。
(三)教師信念是大學青年教師自我發展的動力
近年來,我國教育事業發展迅速,一系列教育改革對高校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高校青年教師。教師要適應教育改革的發展就必須要在自己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中與時俱進,建立終身學習的信念。在這一信念的指導下,教師勇于突破自我,積極創新,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因此,教師要有堅定的信念,不斷學習新的教育理論,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發展。
四、結語
大學青年教師,一個具有活力,創造力的群體;一個背負巨大精神壓力的群體;同時也是一個正值人生轉折,推陳出新的群體。當代高校青年教師作為教育事業的引導者和推動者,有必要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打破傳統的阻力,引領教育新方向的浪潮。
參考文獻:
[1]丁仁侖. 大學英語教師信念系統研究 [D]. 上海外國語大學,2014.
[2]廉思. 工蜂 [M]. 中信出版社,2012.
[3]李娜. 論教師信念的重要性及其培養[J]. 今日科苑,2007,(11):89-9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