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穎
摘要:自改革開放以來近四十年的時間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以空前的步伐向前邁進,社會各領域、各行業在新的時期展現出新的活力,人民物質生活水平提升,這些是所有中國人民經過長時間的努力與奮斗而取得的驕傲成績。然而,隨著近年來國內外不斷發生的一些資源環境問題,人們對資源與環境有了一個新的認識。本文從宏觀經濟對資源環境保護角度出發,以分析二者在實際經濟發展運行中所存在的緊密聯系為方式,以構建科學有效的宏觀經濟政策并最終實現資源環境得以有效保護為目的,進行了詳細而有效的論述。
關鍵詞:宏觀經濟政策 環境 保護
一、前言
結合我國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傳統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導致資源環境遭受到極大程度的破壞,包括水污染、河湖萎縮、水土流失這樣的水資源問題,以及霧霾、酸雨這樣的大氣污染問題等。我國資源與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社會與經濟科學有效發展的直接與重大阻礙,資源環境遭受破壞既與人類活動尤其是生產活動當中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以資源與環境遭受破壞為代價有關,又與宏觀經濟政策有關。總體來講,宏觀經濟政策與資源環境保護有著密切的聯系且對其形成重大的影響。
二、宏觀經濟政策與資源環境保護的關系
結合我國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長期以來包括很多其他發展中國家,其宏觀經濟政策在制定與執行的過程當中,忽視了對資源與環境的保護。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宏觀經濟政策能夠從多角度、多階段和多層次實現對市場經濟行為的調控,進而實現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構建科學、良好的宏觀經濟政策進而實現資源環境保護,有著必要性及可行性。下文就從幾種主要、常見的宏觀經濟政策入手來分析這些政策與資源環境保護存在的關系。
1.價格與資源環境保護的關系。在單純的市場經濟模式下,價格小于邊際成本,會導致資源被過度使用和浪費,不利于可持續發展;而價格大于邊際成本,則會對正常的消費造成抑制,不利于經濟的穩定發展。對此,為了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可持續發展,通過價格這一宏觀經濟政策調控重要手段,來制定和匹配實際價格與邊際成本,進而從價格這一定價角度來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以及可持續發展。
2.產業政策以及經濟增長模式與資源環境保護的關系。不同的產業、不同的生產過程、條件,也會不同程度上形成對資源與環境的影響,如以污染密度為參照來講,造紙業相對于一般的裝配業來講所造成的污染較大。我國仍面臨著所有發展中國家所必須面臨和經歷的實際困境: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高的產業比例較大且作為傳統優勢產業集中發展。
3.貿易自由化與資源環境保護關系。貿易自由化對于資源環境保護而言有利有弊。有利方面包括以下內容:能夠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以對資源的充分利用來降低廢物的形成與排放;能夠實現最新的、有效的生產技術和資源與環境保護技術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繼而有效緩解和減輕發展中國家所面臨著的資源環境壓力。而弊端則體現在:貿易自由化帶動經濟規模的大幅增長,其中必然會使資源與環境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生產要素流向資源與環境保護標準較低且成本支出較低的國家。
4.稅收和資源與環境保護的關系。總體來講,通過稅收這一宏觀經濟政策,促使企業生產者實現外部效應的內部化,進而對資源與環境實現間接的調節與保護。具體來講包括:第一,稅收可以優化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等,使其更為合理,進而實現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及利用;第二,稅收可以實現對資源供求關系的有效調節,實現生態保護;第三,通過稅收調節,如針對環保設備實行減稅、免稅或通過稅收來帶動環保企業的發展及環保產品研發。
三、保護資源環境的建議
1.科學合理的價格體系。價格體系的建立,要遵循一個客觀要求、一個基本原則。為了保證經濟的和諧與穩定發展,需要與其他產品及資本價格相平衡。其中,對資源價格的認知為關鍵,需結合資源的稀缺性、不可再生性以及市場需求程度等各種要素。舉例來講,現階段缺水成為我國很多城市在發展過程當中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對此,水資源價格僅采取以加工所需勞動的方式來計算筆者認為是不合理的,必須將水資源本身的價值納入其中,發揮動態的供求關系在確定價格過程當中的重要作用,以市場規律來提高資源的使用率,從而實現對資源與環境的保護。
2.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并與資源與環境保護相結合。我國目前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我們也應該冷靜地看到,我國的經濟總量在不斷擴大的同時,發展方式還比較粗放,還有很多重大的經濟結構需要優化。經濟結構調整的成敗與否,已經成為關系我國經濟社會長遠發展的重中之重。具體來講,加快經濟結構調整需針對高消耗、低產能的傳統產業進行,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如電子信息、新材料以及環保與資源綜合利用等行業。產業結構布局同樣重要,這種重要性體現在整個產業結構是否合理之中,也作用于資源與環境的保護過程當中。優化產業結構布局,具體諸如在我國大中型人口密集型城市附近構建并逐步形成環城高新技術產業帶及第三產業密集區等這樣的空間分布體系,既依賴于大中型城市又反哺其發展。大中型城市較高的人口紅利、高素質人才以及便利的交通運輸環境等是企業良好發展所必需的條件,而高新技術產業等本著保護資源和環境的理念所生產的產品及所提供的服務又有利于大中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3.從資源與環境保護出發調整宏觀經濟政策。從資源與環境保護出發調整宏觀經濟政策:第一,為實現不同發展時期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環保效益的統一,制定切實可行的對外貿易戰略,以政策帶動綠色產品生產與進出口;第二,基于經濟、社會以及資源與環境的全方位綜合角度的考慮,逐漸減少甚至消除對資源與環境產生較大負面影響的產業進行補貼的政策,促使產業結構調整;第三,進行有必要、有選擇性的稅制改革,如將環保稅作為一種宏觀經濟手段融入市場運行之中,實現對資源與環境的保護。
參考文獻:
[1]蔡英浩.論經濟轉型對環境利益相關法律的影響[J].祖國,2012(24):32-33.
[2]趙月彬.保持我國經濟健康發展急需經濟結構調整[J].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6(11):220-221.
[3]馬濤.對我國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宏觀政策的思考[J].經濟研究參考,2011(45):22-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