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新鈺
摘要: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同時也是新時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珍貴資源。當代大學生具有較高的修養,擁有豐富的知識,從理論上講,大學生對孝道應該有深刻的認識。在實際生活中,大學生對孝道的主流認識是積極向上的,但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孝道缺失現象。
關鍵詞:大學生 孝道現狀 原因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7-0107-02
一、孝道與當代大學生孝道現狀
孝道是倫理道德觀念的核心內容,基本形成于西周時期,主要內容為孝順父母、敬奉宗族、祭祀祖先、愛惜生命、傳宗接代等,而現代孝道更強調“孝”的雙向與平等,強調理性、自律的“孝”,強調對父母的精神贍養。當代大學生的孝道是對傳統孝道的超越和揚棄,是建立在父母、子女人格平等的基礎上的,子女對父母的道德與法律義務。
當代大學生孝道現狀的整體情況積極向上。在孝道認知方面,大學生大多了解何為孝道,認為應該對父母盡孝;在孝道踐行方面,大部分大學生能夠主動幫父母做家務,為父母準備生日禮物,關心父母的身體狀況等。但同時當代大學生中存在一定的孝道缺失現象。有的大學生認為對父母盡孝是一件無所謂的事情;有的對父母的教育有抗拒和排斥;有的不尊重父母的生活習慣等。當代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知行不一的現象,有的大學生雖然了解何為孝道,但在日常生活中并不能很好地踐行孝道。
二、當代大學生孝道存在問題的原因
當代大學生孝道缺失的原因主要有社會、學校、家庭和大學生自身四個方面。
(一)社會因素:社會的負面影響
市場經濟浪潮的沖擊。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利益成為人們的行為標準。利益逐漸成為衡量一切的尺度,甚至于有些人在處理與父母的關系時,對父母盡孝也要考慮是否會取得經濟利益。在這樣的社會環境影響下,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產生了一些變化,孝道意識逐漸淡薄。
西方價值觀念的影響。在西方社會中,子女獨立性強、親子關系平等,這對當代大學生產生很深的影響。但當代大學生追求獨立,并不意味著遠離父母,使父母孤獨。我們鼓勵學習西方親子關系中的平等,但不能走極端,要保持平等與孝的平衡,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
大眾傳媒的影響。當代大學生的生活環境是相對自由和開放的,各種各樣的價值觀念涌入校園,其中大眾傳媒發揮著重要的媒介作用。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和輿論氛圍,但一些渲染色情、兇殺、暴力等內容的書籍、影視作品對大學生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二)學校因素:教育存在問題
高校對大學生的教育重智輕德。學校肩負著教書和育人的雙重責任,但高校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側重知識傳授。同時,德育課程因為沒有統一的衡量標準而被忽略,德育沒有統一的教育模式,使德育在很大程度上僅僅是一個口號,流于形式。
高校對孝道的教育不夠重視。孝道教育不足主要體現在:在課程設置上,沒有專門的課程來講授孝道;在教學內容上,忽視了人在社會中的個體性一面,忽略了基本的孝道教育;在教學實踐上,只看重傳授文化知識,忽略了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同時不能將理論運用于實踐,出現了知行脫節的現象。
(三)家庭因素:父母的不良影響
家庭教育方式不當。現在的大學生多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子女百般溺愛,使得部分大學生認為父母對自己的付出理所應當,便不會對父母盡孝道。另一方面,父母對子女要求過于嚴厲,這也許會造成大學生的逆反心理,如果子女因此對父母的感情變淡,就無法談及孝道了。
家庭教育內容失衡。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只是注重知識的灌輸、智力的培養,而忽視對子女的道德教育。在父母精心培養下,很多大學生的知識水平較高,但不知何為孝、如何盡孝。
家庭教育榜樣失范。父母的言行舉止會被子女模仿,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子女會下意識地模仿父母,父母的一些不好的言行在不知不覺中內化為自己的行為習慣。如果父母對老人不孝敬,會深深地影響到孩子,在他們心里打下不孝的烙印。
家庭成員關系不和諧。一方面,有的父母對子女的要求不考慮子女的感受。這種不平等的親子關系可能導致子女心生怨恨。另一方面,由于生活和工作壓力大,無暇照顧子女情感,會使父母子女之間相互疏離。長此以往,就會親情淡漠。
(四)自身因素:認知踐行很薄弱
當代大學生心理有待成熟。大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還有待提高。他們知道應該盡孝,但不知該如何踐行孝道;他們明白要體諒父母的辛苦,但不知道具體怎么做;他們學習傳統優秀文化,但在實際生活中很難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當代大學生壓力大。大學生在生活中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壓力,如學習、工作等,在取舍上,難免有所不當。為了在以后能找個好工作,大學生一般會在畢業之前做各種準備,在各種壓力下,無暇顧及父母,孝道意識便很弱。
三、完善當代大學生孝道教育的對策
完善當代大學生孝道教育,也需要從社會、學校、家庭、大學生自身這幾個方面著手。
(一)社會教育:孝道教育的外在保障
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政府應高度重視弘揚孝道文化,在社會范圍內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和完善的社會道德規范。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離不開媒體和輿論的宣傳與引導。尤其是校內的媒體,應該對大學生道德缺失的現象和違反孝道的行為做出批判、指正。
加強孝道的法律化、制度化建設。由于道德不具有普遍的約束力和強制力,所以應加強相關法律法規建設。我國憲法規定:“父母有撫養、教育未成年子女的義務,成年子女有贍養、扶養父母的義務。”《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暴力干涉老年人的婚姻自由或者對老年人有贍養義務、撫養義務而拒絕贍養、撫養,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endprint
(二)學校教育:孝道教育的主要陣地
開展孝道主題教育活動。各高校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開展一些特點鮮明、針對性強的孝道主題教育活動。組織學生講述發生在自己身邊的孝道事跡,參與孝道教育實踐活動。通過細微小事展現孝道,在實踐中感化陶冶大學生,以使他們更好地踐行孝道。
發揮教師的榜樣作用。在實際生活中,教師應該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在踐行孝道上,教師應該嚴格要求自己,給學生樹立正確的標桿,引導學生尊老愛幼,遵循孝道。
(三)家庭教育:孝道教育的榜樣示范
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方式要恰當。家庭教育可以分為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恰當的教育方式會對子女產生積極的影響,不恰當的教育方式會對子女產生消極的影響。因此,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采取恰當的教育方式。只有這樣,大學生才愿意對父母盡孝,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形成正確的孝道觀念。
父母在生活中應以身作則,樹立孝道榜樣。大學生行為與觀念的形成主要來源于對父母的模仿,父母的言行舉止、孝道觀念直接影響到子女孝道觀念的形成。父母應該真正做到孝敬老人,形成和諧溫暖的家庭氛圍,讓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正確的孝道觀念。
父母應引導大學生踐行孝道。父母在對子女進行孝道教育時,應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孝道觀念,并把自己的孝道觀念投入到社會實踐中去。父母在對大學生進行孝道教育的同時,應該引導其做出正確的行為。
(四)自身教育:孝道教育的主體實踐
加強自身修養。大學生應該加強自身品德修養,在生活與學習過程中努力形成良好的道德修養,成為道德高尚的人。大學生正處于青年時期,應時常反思自己,時刻認識到自己在生活中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和法律規范,遵循孝道規范,孝順父母。
在生活中踐行孝道。大學生應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和公益活動,在各種活動中踐行孝道,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完善孝道觀念。同時,大學生為了將孝道意識外化為行為,可以在生活中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完成父母的期待。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父母的期待。大學生應該具備獨立學習的意識與能力,在學習上,做到自覺自主,用優異的成績回報父母。大學生在學校里積極進取,努力上進,使父母感到欣慰,這也是對父母的另外一種孝道。
責任編輯:孫 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