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張衛星
摘 要:能源問題是我國影響發展的重要因素,因為傳統能源資源十分有限,而目前我國經濟發展對傳統能源的依賴性極強,如何進一步開發和利用智慧能源,是當前業內人士重點關注的問題。本文主要以智慧城市發展中的電力通信網為例,闡述智慧能源的內涵及其產業發展戰略。
關鍵詞:智慧能源;智慧城市;電力通信;發展戰略
中圖分類號:F42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15-0212-01
2009年,國際學術界提出“要構建一個更有智慧的地球”,包括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智慧電網等概念,引發業界的廣泛關注,智慧能源也開始進入中國。智慧能源體系包括全面感知、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和數據優化四個層面。促進能源系統安全、低碳、高效運行是我國能源工作的中心,運用智慧能源體系將多種能源融合,改善我國的能源環境問題,改進能源經營模式,實現區域間電力資源合理優化配置,有利于保障我國的能源安全。
1 智慧能源的內涵
智慧能源是一種全新的能源形式,要求充分開發人類的智力,通過技術創新和變革,在能源開發利用以及生產消費的過程中,建立符合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能源技術和能源制度體系。智慧能源的出現可以改變傳統的能源供給方式,將空間中的風能、太陽能、潮汐能、地熱能等新興能源通過分布系統連接起來,為人們生產生活提供清潔的能源,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帶來改變[1]。科技是智慧能源的基礎,蒸汽機的發明,人類迎來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智慧能源的發展同樣需要科技的支撐,除了已經在開發利用的風能、太陽能、核能等,還有許多未被開發利用的能源。制度是智慧能源發展的保障,智慧能源改變了原有的能源格局,必然要有與之相適應的制度作為保障,這樣才有助于鼓勵科技創新,倡導節能減排,優化能源產業結構,確保智慧能源的穩步發展。
近年來,智能用電業務不斷增加,智能電網和智慧城市的結合越來越緊密,智能電網支撐著智慧城市的發展,由于業務通信流量激增,對當前的城市通信網會形成造成沖擊。我國的電力通信網經過多年發展,通信基礎設施比較完善,充分利用通信流量分析和預測技術,實現對智能用電業務通信流量的分析和預測,并進行電力通信網支撐智慧城市建設的預判和頂層規劃,有效提高電力通信網的網絡運轉效率,給智慧城市的全面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2 智慧能源產業發展策略
2.1 樹立智慧能源的發展觀念
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智慧能源的行動計劃,2016年,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和國家能源局以及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下發《關于推進“互聯網+”智慧能源發展的指導意見》,這既是國家戰略層面的號召,又是從技術上推進電力市場化和新能源的發展。樹立適應互聯網智慧能源發展的觀念,互聯網思維不應只局限于電子商務領域,應充分利用到與能源的融合上。政府及相關部門應積極樹立“互聯網+”,學習先進的企業,取長補短,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出適合“互聯網+”智慧能源的發展道路。
2.2 縝密規劃智慧能源發展
智慧城市是智慧能源發展的核心,而智慧城市的高效運轉離不開智能電網,智能電網是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礎和客觀需要,它能夠促進城市綠色發展,保障市民用電安全,完善城市通信信息網絡,從而帶動城市能源產業發展,豐富城市服務內涵。“互聯網+”智慧能源最終是要惠及全民的,所以要對智慧能源發展的整體架構進行縝密規劃,明確發展思路和結構框架。研發互聯網交互的關鍵技術,比如智能電網的構建,電力網絡是能源互聯的樞紐,我國的能源分布條件以及電力行業特點決定了我國的互聯網能源模式要立足于實際,建立適合我國發展的能源互聯網絡體系[2]。
2.3 完善智慧能源的相關政策制度
傳統的能源交易方式及政策都在同一標準下進行,為適應智慧能源的發展趨勢,保證“互聯網+”智慧能源能有效投入使用,政府就必須提前建立相關的政策制度,在政策上向智慧能源企業傾斜,鼓勵新技術的研發,從而促進智慧能源服務于社,服務于人民。逐步完善互聯網中各類型設備、傳輸協議和數據接口標準,保證能源信息互流互通,大力推動“互聯網+”智慧能源建設。加強電力體制改革,鼓勵電力雙邊交易、發展分布式和清潔能源,與互聯網高效利用可再生資源。制定“互聯網+”智慧能源企業優惠政策,政府加大財政支持力度鼓勵企業積極拓展新興能源服務業。
2.4 建立智慧能源發展相適應的監管制度
建立適應市場發展的監管制度是為“互聯網+”智慧能源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創新監管手段,實現由人力監管到以信息化技術和互聯網平臺的變革。建立多層次監管格局,拓寬黨政機關和互聯網企業、科研機構的合作,形成多層次監管格局。
3 結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智慧能源是未來智慧能源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能源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關系經濟社會發展的命脈,事關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互聯網+”智慧能源的發展模式給能源企業帶來了新的機遇,智慧能源既是技術上的革新,也是推動生產和消費的新引擎,將在許多方面對我國傳統的能源利用方式進行優化。
參考文獻
[1]徐靜.智慧城市關鍵技術與實現路徑研究[J].電信科學,2013(8):123-126.
[2]段淑敏.智慧城市關鍵技術研究[J].電子世界,2013(21):82-8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