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家
摘要:語文教學過程中,除了探討本學科自身規律以外,還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實際,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教會學生思維。而在眾多的語文教學方法中,課堂提問的藝術顯得尤為重要。課堂提問是貫徹教學意圖,師生之間進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在語文教學中,恰當的提問,對于準確了解教育對象,開發學生智力,啟發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檢查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都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語文課堂 課堂教學 課堂提問 提問藝術
語文課堂的提問藝術,是一項隨語文教學活動發生就存在的教學技能藝術,這一領域的研究對語文教學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教師提問能起到設疑、解疑和反饋的作用,能指明方向、承上啟下、啟發思維和調節氣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提問成為聯系師生思維活動的紐帶,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課堂提問具有很強的技巧性,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探究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課堂提問藝術,促使全體學生全面、主動地發展,顯得更加重要.
一、課堂提問重精
蘇聯杰出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地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這就給教師提出了一個高標準要求:課堂提問不僅要講求科學性,還要講究藝術性。那么“精問”就指教師注重提問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結合,精心設計和提煉一些富有啟發性、情感性、變通性、挑戰性,富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方向,擴大思考范圍,提高思考層次。沒有思考價值的“淺問題”不提,問題太淺,表面上學生對答如流,實際上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同樣若是問題過難,超出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學生望“問”興嘆,也是不能達到目的的。如教學《小英雄雨來》一課的中心句是: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根據這個句子設問為:“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這句話在課文中一共出現了幾次?分別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的?作者為什么要多次強調這句話?通過這幾個問題的探討,學生能準確地把握雨來是怎么做的,為什么要這樣做?從而深刻體會出作者的意圖:即表現雨來是一個愛國的小英雄。這樣以“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為核心,層層遞進,不僅使學生對“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的理解達到全面準確,而且對課文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把握。
二、課堂提問重度
教師設計課堂提問要能激發學生積極思維,教師所提的問題應符合學生實際的認識水平和想象能力。《學記》中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課堂提問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要善于在“度”的多層次中選擇最佳切入點。
首先要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結合具體課文及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精心設置問題,其問題要有一定的難度,有一定的思維量,而不能是簡簡單單的用“是”、“對”、或“不是”、“不對”來回答的問題,因為只問“是”“非”對激發學生的積極思考,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衡量學生的知識質量都是不利的,在“是”與“非”的判斷中必然有僥幸答對的,久而久之就會使學生存在有僥幸答對的心理,養成不愿積極思考的不良習慣。
其次要有一定的梯度,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善于提出條理清晰、合乎邏輯和學生認知心理特點的“階梯式”或“分層式”的問題,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類型的問題,難易應各各不同,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巳知到未知,層層推進,步步深入,最終抓住事物的本質。比如學習《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這篇課文可以設置以下問題:1、這個中國孩子是誰? 2、他發出了什么呼聲?3、這只是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嗎? 4、通過他的呼聲你想到了什么?這幾個問題就顯出了一定的梯度,第1、2個問題比較容易,第3、4問題就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提問時就要注意由易到難,由淺入深。
三、課堂提問重評
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問手段本身,能鼓勵和督促學生對課程進行及時的消化,認真復習。提問的效果則又優化了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回答對的,其原有的認知結構就得到了肯定和強化,回答不對的,就能及時調整改變有欠缺的認識結構。在整個提問的過程中,對回答好的每一句問話,教師、學生都伴隨著進行判斷,學生是否掌握了相應的知識,掌握的程度如何,都應公開進行評價。教學評價決定著課堂教學的走向,影響著教學效果。
好的教學評價,能激發學生興趣,啟迪學生心智,拓展學生思維,調動學生情感;能激活課堂教學氣氛,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然而,在有些教師的課堂評價中,對學生的稱贊表揚不絕于耳,無論是答了幾個問題的,還是回答了幾句話的,教師都幾乎無一例外地翹起大拇指,稱之“真好”“真棒”;或者興師動眾,一次次地要求全班學生掌聲鼓勵,諸如此類,不一而足。更為可怕的是,一些教師死守事先寫好的教案,當學生的回答進入“教案的套路”后,教師抑制不住滿心歡喜,又是夸獎,又是板書。反之則含糊其辭,不置可否,南郭先生氣十足,這些簡單化的課堂教學評價明顯存在著贊賞多于引導,結果多于過程,封閉多于開放,模糊多于確定等諸多弊端,對學生有害無益。
要做好教學評價,首先是要確定好評價的主體,評價的主體可以分為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和教師評價.
為了讓學生的個性得到更好的發展,教學中,讓每一位學生在不斷變化、發展的環境中,充實自我,完善自己。他們雖然天真,但是對事物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看法、見解,也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欲望。當學生答完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自己說一說對于這個問題回答的是否滿意,滿意在哪里,不滿意又在哪里?從而使他們全面、公正在進行自我評價。在自評的基礎上,應鼓勵學生相互評價,教學中可以開展同桌互評,小組互評,在全班范圍內對學生進行評價。如“你認為他答得怎樣?”“好在哪里?”“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的,怎么改?”“如果是你,應該怎么答?”從而鼓勵學生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在互評中求進步,促發展.
教師評價時,首先要肯定學生回答得“對不對”通常教師都應復述一篇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學生回答代替教師應做的工作;其次要評“好不好”,通常教師都要做出標準的示范;再次無論是贊賞還是批評,都應“對事不對人”;最后在課堂提問中,教師要保護學生答問題的積極性,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正確運用課堂提問技巧有助于積極開展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使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