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留一+陳霞
摘要:本文主要通過浙南閩語與普通話詞匯在音節數量、構詞語素、詞綴、構詞方式進行橫向比較研究,具體分析浙南閩語與普通話的差異,更細致完整地研究浙南閩語詞匯的詞形特點及構詞方式,并最終總結出浙南閩語的詞匯特點。
關鍵詞:浙南閩語;詞形;差異
方言詞匯造成差異的主要原因是方言詞匯構詞的差異。方言詞匯的構詞形式非常豐富,而詞形的差異同時也是造成方言與普通話的嚴重差異。與普通話相比,浙南閩語的詞形特點主要體現在音節數量和構詞語素兩個方面。
(一)音節數量
漢語詞匯的發展在構詞上的表現趨勢是是雙音節不斷增多,單音節逐漸減少,但是這種趨勢在浙南閩語的表現上發展卻比較不平衡。浙南閩語中很多詞匯的音節數量與相對應的普通話的音節數量存在差異。
1.普通話是雙音節詞,浙南閩語是單音節詞
在浙南閩語中,一些基本事物、人稱代詞在普通話中是雙音節詞,而在浙南閩語中則往往表現為單音節詞。其中,浙南閩語與普通話的構詞語素有些差異不大,比如“樹木——樹”、“墳墓——墓”。而有些和普通話相比,其對應的浙南閩語,書寫方式則比較特殊,與普通話完全不同。例如“漂亮——水”、“房子——厝”、“葉子——箬”、“我們——阮”等,這體現了浙南閩語獨特的構詞形式,與普通話差異很大。
2.普通話是單音節詞,浙南閩語是雙音節詞
在浙南閩語中,這類與普通話單音節詞相對應的雙音節詞數量不是很多,且主要是一些身體部位和小動物,如“嘴——喙口”、“腳——骹骨”等。與單音節詞相比,這些相對應的浙南閩語雙音節詞更富有形象性,比如“雷——雷公”、“蝦——蝦姑”。
3.普通話是雙音節詞,浙南閩語是多音節詞或短語
從上面所舉的例子可以看出,有的是在普通話雙音節詞所指的事物前加上動作,如“膠水——粘膠水”;有的則是把普通話雙音節詞所指示的事物描寫得更細致,如“洗澡——洗身軀”、“洗頭——洗頭發”;有的浙南閩語三音節詞是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人們臉上的雀斑比作胡蠅屎,體現了浙南閩語詞匯的豐富與生動形象;浙南閩語習慣把從事特定工作的人使用“的”字短語來形容,而普通話則一般從這些工作的職業特征、身份形象等各種角度來用雙音節構詞,例如:裁縫——做衫的、商人——賺錢的、軍人——當兵的、和尚——出家的。
(二)構詞語素
1.語素選擇
漢語詞匯是豐富的,其構詞語素也是豐富的,這些語素都是漢語用來造詞的材料。人民在構詞時選擇什么樣的語素作為材料,以及選擇語素材料后構成什么形式的詞,各方言的情況大不相同。[1]當人們對同一事物、同一種動作或狀態選擇了不同的語素加以表達時,就能形成不同形式的同義詞,就形成了方言詞匯的差異。在語言層面來講,就構成了方言詞和普通話。這種差異主要包括語素完全不同和語素部分不同兩種情況。
①構詞語素部分與普通話相同
②構詞語素與普通話完全不同
2.語素順序
浙南閩語中,有些詞構成語素、音節數量和普通話一樣,其表達的意義也與普通話一致,但是構詞的語素卻與普通話的構詞語素順序相反,形成了浙南閩語與普通話詞匯的差異。我們把這種在構詞上與普通話相反的詞稱為逆序詞。
①浙南閩語逆序詞
這些例子中,普通話與浙南閩語僅是順序相反,且絕大多數是名詞和形容詞。大部分在任何相同的場合都可以互換,但有些例外。比如“客人”,在普通話中,“客人”解釋為前來拜訪做客的人或者購物的人,但在浙南閩語中,“人客”除了表示這一相同的意思外,同時還可表示商店的店主、店家,這一用法與顧客的受施關系是相反的。有些浙南閩語的偏正式結構合成詞,結構方式是主要成分在前,附加成分在后,與普通話剛好相反,如“拖鞋——鞋拖”、“臺風——風臺”。[2]
另外也可注意到,浙南閩語中的表示動物的雌雄性別時,浙南閩語一律放在動物名稱的后面,與普通話的雙音節詞順序恰恰相反,如“母豬——豬母”、“母羊——羊母”、“公牛——牛公”。1953 年《中國語文》第4 期發表的岑麒祥《從廣東方言中體察語言的交流和發展》一文中就指出了這種語言現象,文章認為“雞公、狗公”類詞屬中心詞在前、形容詞在后的“正+偏”結構,這種語法結構和廣西等地“僮語”的語序類型一致,是“古越語”中沉淀下來的語言成分。早期學者似乎普遍接受這個看法,如袁家驊等《漢語方言概要》(1960)引用了這個觀點,修訂后的《漢語方言概要(第二版)》仍認為“這一類構詞方式,在北方方言中很少見,而在南方粵、客方言中可以找到。[3]
3.囝尾綴
在浙南閩語中,“囝”是一個非常特殊和重要的詞。囝,九切件,本意是”兒子“的意思,常常在浙南閩語中作為詞綴,且并沒有“兒子”的意思,是虛化的結果。
A.放在動詞或形容詞后,使它變成名詞。
如在形容詞“圓”后加“囝”就成為“圓囝”,在浙南閩語中是“湯圓”的意思,又如在“憨”后加“囝”就成為“憨囝”是“傻子”的意思,在動詞“錘”后加“囝”就變成名詞詞性,成為了“錘囝”。在動詞“夾”后加“囝”就變成名詞詞性,成為了“夾囝”。
B.放在一般名詞后表示體積小,數量少,有附加的語法意義。例如:
雨囝——無一步囝(不一會兒)雞囝——(小雞兒)
椅囝——桌囝 衫囝——短衣服
一碗囝——一點囝一滴囝——一點兒
“囝”在名詞后,表示體積或數量小,例如“雨囝”是“小雨”的意思(數量小),“桌囝”是指“小桌子”(體積小)。而“一點”、“一滴”等詞,本來就是極小極少,后面再加上“囝”,那就是再次強調極少極小的程度。
C.不表示特殊附加意義,只是作為名詞的標志。而且,這類不帶特殊特殊
附加意義的“囝”,沒有固定的應用范圍。
兄弟囝 姐妹囝 查母囝 新婦囝 鼎囝 糖囝 和尚囝
D.有些跨類的,加上詞尾“囝”以后,就固定屬于名詞一類就不能再跨別的類了。例如:鋸,可以作名詞用:“一支鋸”,也可以作動詞用:“鋸柴”。鋸囝就只能是名詞了。
參考文獻:
[1]李藍. “雞公”類詞的共時分布與歷時源流[J].語文研究,2014,(4).
[2]袁家驊.漢語方言概要[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
[3]董紹克等.漢語方言詞匯比較研究[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4]朱媞媞.閩南話“死人”類程度副詞分析[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
[5]于新鑫.西安方言詞匯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注釋:
[1]董紹克.漢語方言詞匯差異比較研究【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2]袁家驊.漢語方言概要【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
[3]李藍.“雞公”類詞的工時分布于歷時源流【J】.語文研究,201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