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措代文
摘要:在數學教學中,應牢牢把握數學的學科特點,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念好三字經,激發興趣,引導表達,在堅持中改進,在改進中強化,在追尋簡約數學教學的同時,更高效地落實新課程理念,使每一位學生在數學上都有所發展。
關鍵詞:簡約數學教學 三字經教學
一、在“做”中搭建做數學的平臺
數學是和現實生活聯系密切的學科之一,教師應精心設計,合理創設情境,為學生搭建做數學的平臺,讓他們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現實的數學。例如,在教學《最大公因數》時,筆者就設計了三個環節:
1.復習熱身。站起來(老師提問,學號符合條件的同學站起來)偶數,奇數,質數,合數;最小的偶數,最小的奇數,最小的質數,最小的合數;站出來(任意報一個數,學號是這個數因數的同學站出來),16的因數,20的因數,等等(學生發現了每次都有1)。
2.模型抽象。出示例題,弄清題意后,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長方形紙板(長16cm,寬12cm)和不同規格的正方形紙片(邊長分別為1cm、2cm等)拼擺,找出符合條件的規格可以是1cm、2cm、4cm。操作后觀察發現,要使所用的正方形地磚都是整塊地磚的邊長必須既是16的因數,又是12的因數。從動手做中認知和理解,積累直觀經驗,為抽象出公因數的概念做好知識準備。
3.鉆進“圈套”。教師拿出兩個健身圈,先請學號是16的因數的同學鉆進其中一個圈,再請學號是12的因數的同學全部鉆進另一個圈,要求必須是全部。6號和12號很快鉆進了第二個圈,這時1、2、4號同學為難了:他們已經在一個圈中了,如何到另一個圈中去呢?在這種真實的情境中,學生們憑借已有的生活和知識經驗,早已迫不及待,躍躍欲試:一生上臺將1、2、4號頭一按,將第二個圈也套到他們頭上,臺下的同學也發出了會意的笑聲。這時,筆者并沒有就此作罷,而是叫上一名同學,示意他與筆者一起將兩個圈輕輕一拉,頓時,中間3個同學有點夸張地大喊大叫起來,全班同學也笑作一團。一鉆、一按、一拉,學生很容易了解到兩個數的公因數是怎么回事。
二、在“學”中組建合作學習圈
1.實戰演練,喚醒學生的集體意識。在教學《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時,筆者設計了擲色子比大小的游戲環節。先是選色子,筆者通過招募的形式請上來一位學生,給了他一塊用長方體橡皮做的而且3、4、5、6都在窄面的色子,自己則拿了一個正方體色子。結果學生們像炸開了鍋,他們不愿意了,筆者讓他們逐個說說理由,學生用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說出了長方體色子因為面的大小不一樣,擲出較小數的可能性很大,而正方體色子每個面大小一樣,擲出6個數字的可能性差不多,所以選擇正方體色子比賽是公平的。接下來比賽,筆者讓學生先擲,他擲了個2,學生很失望,這時,筆者并沒有慌著擲色子,而是問他們為什么唉聲嘆氣?學生青年令人驚喜地分析出了筆者贏的可能性是4/6,而對手贏的可能性只有1/6。全部過程仿佛水到渠成,筆者并沒有特別點撥和引導,又問了一句:“老師一定會贏嗎?”學生回答:“不一定,只是贏的可能性很大。”接下來,筆者就擲了,結果真擲了一個倒霉的1,引來學生幸災樂禍地大笑。這樣兩個環節下來,學生用理性的思考和集體的智慧跳過了筆者選色子的“陷阱”,完成了擲色子游戲,也輕松理解了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而且課堂上無時無刻不伴隨著靈動的思考和開懷歡笑。在課堂上,筆者經常有意識地設計一些比賽、游戲環節,通過師生“對決”,讓學生在集體中發揮自己的智慧,一步一步“逼”著他們思、議,用集體的力量“戰勝”老師。
2.合作學習,彰顯學生的個性色彩。學生要理解數學,就必須親自吃透那些滲透到課程中的動詞,如“檢查”、“表示”、“求解”、“應用”、“證明”、“交流”,要做到這一點,最好采用分小組學習的方式,通過開展討論,互相報告,以及由學生負責的各種形式,能較好地幫助學生形成學習數學的“圈子”,讓他們在“圈子”中嘗試、操作、體驗、合作、議論,甚至是爭論。在課堂上,要有分工明確的學習小組,讓學生們合作完成具體的學習任務,并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第一要務。課下,有多對一幫扶組,多名熱心的成績優秀學生組團對某一名學習困難學生進行長期幫助;有面向學有余力學生的克難攻堅小組、面向基礎十分薄弱學生的計算提升小組、魔方小組、教具制作小組等各類學習小組。另外,建立QQ群,指導學生通過網絡進行數學學習方法與體會的討論交流。這些大大小小的“圈子”,有并集、有交集,但面向全體,既是數學學習圈,又是情感交際圈。在圈子活動中,學生們的想法得到交流,思維得以碰撞,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展示自己個性的機會,學習興趣和思維能力都真正得到了加強。
三、在“問”中構建真實的問題場
有問題說明有學習的需要,有問題才能有發現,有問題才能有創新,有問題的學習才是真學習,有問題的數學課堂才會是高效、富有生命力的課堂。在數學課堂上,學生不甘于“俯首稱臣”,提出種種問題,這就說明他在思考、在主動地獲取知識,而不是任教師擺布的學習機器和知識容器,這是最可貴的,也是現在的課堂最缺少的。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既要備教材,又要備學生,不能一味主觀、靜止地看待授課內容和學生,否則就是閉門造車。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緊扣教學目標,合理進行問題設置,應多設計一些層次性強、目標性強,能擴大思維容量的問題。在課堂上,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能輕易斥責、反感,要報之以贊許的目光,讓他們感覺到能提出一個問題的無限榮光。有時,學生可能會提出零零總總的問題,有的甚至會離題萬里,但一個思維火花在瞬間閃現,學生就能夠幸運地抓住它,勇敢地提出來,是多么難能可貴。所以,教師也不能只關注自己的感受、只關注課的進度,而應關注學生的困惑和疑慮,多給他們思考、表達的時間和空間,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構建基于現實學習的“問題場”。在這個“場”中,大家一齊探索,互相感染,大家以思引思、以智啟智,掃清思維的障礙,真正實現主動地學習。
綜上所述,“做”是建立模型,學習探究;“學”是集體影響,學習合作;“問”是求真求實,學習自主。三者中,“做”是基石,“問”是工具,“學”是目的。在數學教學中,應牢牢把握數學的學科特點,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念好三字經,激發興趣,引導表達,在堅持中改進,在改進中強化,在追尋簡約數學教學的同時,更高效地落實新課程理念,使每一位學生在數學上都有所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