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田田
【摘要】:致仕,即古代官員的退休。乞休作為古代官員致仕途徑的一個方面,這一現象在明朝中后期更加的突出。本文將通過對明內閣首輔李東陽在任職期間的多次乞休進行分析,考辨其在不同時期乞休的前因后果。
【關鍵詞】:明朝;李東陽;乞休;致仕
中國古代官員七十致仕,在未滿七十歲之前,因疾病等原因提前請求致仕歸家的現象稱為乞休。[1]而乞休一般有因病乞休、因官場失意而乞休等諸多因素。弘治與正德兩朝內閣大學士李東陽從弘治六年第一次上疏乞休到正德七年十二月乞休致仕歸家,歷時近二十年。
一、李陽生平簡介
李東陽(1447—1516),字賓之,號西涯,祖籍湖廣長沙府茶陵,謚文正。李東陽是明朝著名的內閣首輔大臣,曾入內閣十八年,他于天順八年中進士,歷仕英宗、憲宗、孝宗、武宗四朝,立朝五十余年。著有《懷麓堂稿》、《懷麓堂詩話》、《燕對錄》等 。本文將從李東陽在朝期間的政治活動入手,就他在弘治正德兩朝多次乞休的原因及經過進行考辨。
二、李東陽的數次乞休梳理
(一)弘治年間的奏疏乞休
弘治十一年,“大學士劉健李東陽謝遷以清寧宮災同引咎乞致仕” 弘治十四年(1501年),三月,李東陽以昡暈等疾病為由請辭,皇帝不準。四月,李東陽再次上疏請求辭職,皇帝再次不準。五月再上書請辭,皇帝依然不準
弘治十七年(1504年)五月二十五日,李東陽上疏請求致仕,皇帝不準。五月三十日,李東陽以災異事件上疏求致仕,皇帝不準。十二月十五日李東陽以生病為由乞求退休,皇帝不準。十二月二十五日,李東陽再上疏求退休,皇帝不準。
弘治十八年(1505年)二月二十一日,李東陽以疾病原因乞求退休,皇帝不準。
(二)正德年間的奏疏乞休
正德元年(1506年),二月,李東陽與劉健、謝遷上疏乞退休,皇帝不準。二月二十九日,李東陽次再與劉健、謝遷乞求退休,皇帝不準。十月十三日,李東陽與劉健、謝遷上疏乞求退。皇帝批準劉、謝二人離職,卻獨留李東陽。十月十五日,李東陽再次上疏乞求退休,皇帝不準。十月十六日,李東陽奏請乞求暫免朝參,只求能夠扶病入閣供事,皇帝準。十一月,李東陽上疏乞求退休,皇帝不準。
正德二年(1507年),八月,李東陽上書乞求退休,皇帝不準。
正德三年(1508年),八月,李東陽以病求告休息。九月李東陽乞求退休,皇帝不準。十月李東陽再次乞求退休,皇帝不準。
正德七年(1512年),十月四日,李東陽上疏懇求謝辭,皇帝下詔改蔭為六品文職。十二月二十七日,李東陽以身老生病懇求退休,皇帝準許。
縱觀李東陽的整個政治生涯,在他從政的后期,即正德時期,他的奏疏乞休幾乎貫穿其中。《求退錄》和《求退奏疏四十首》中收錄了他自弘治八年以來的56篇求退疏,從中也可以看出越往后他的致仕想法越強烈。他在《求退錄序》中說:“旋值奸人竊柄,國是動搖,既不獲退,則曲為匡救,十不能一二,累疾累辭”。
三、李東陽數次乞休的原因及結果
弘治八年(1495年),李東陽入內閣,此時他便上疏乞休。“自揣涼薄,弗克膺重任,具疏辭不許”[2]由此可見,李東陽此時的上疏辭免是在孝宗皇帝重用他進入內閣之時,他謙虛的表達自己難以擔負重任,要求“照舊供職”,但這樣的請求皇帝自然是不會應允的。
(一)勸諫皇帝
在弘治朝任職時期,李東陽上疏乞休的原因主要在于勸諫皇帝,如他在弘治十四年五月的乞休疏中提到: “愿陛下儆畏天戒,矜恤民窮,勤勵講學,省節游宴,愛惜財用,慎重官爵,禮制貴戚,法馭邊將,親賢遠佞,崇正辟邪……倘臣言可采,陛下幸留意焉,則臣之退猶臣之進也。如其不可,則臣雖力疾備位,茍充任使,陛下將焉取之,而亦將安用之哉。”這里他主要是要通過自己的求退之意來勸諫皇帝。
(二)官場失意,上疏乞休。這類情況主要發生在李東陽任職于武宗朝時期。
1.“獨留”事件的發生
明孝宗時期,皇帝勤政愛民,信任賢臣,因此這一時期李東陽的抱負也得到了施展。在孝宗皇帝駕崩時,委命劉健、李東陽、謝遷等為顧命大臣,讓其輔佐年尚幼的太子朱厚照,但武宗繼位后不久便有劉謹霍亂朝政,加之武宗長期不理朝政,貪圖享樂,這使得當時的顧命大臣劉健、謝遷、李東陽集體上疏乞休,但此次乞休,最終劉健、謝遷二人皆致仕,獨留李東陽一人于朝堂。“劉謹入掌司禮,東陽與健、遷即日辭位”[3] “恥之,再疏悲請,不許”[4]而對于此次李東陽乞休不得的原因,《明史》中記載主要是由于他在劉健、謝遷等人主張誅殺劉謹時,態度不夠明確,言語也比較緩和,“初,健、遷持議欲誅謹,詞甚厲,惟東陽少緩,故獨留”。[5]此次“獨留”事件的發生,在李東陽的政治生涯中有著重要的影響,從此他不僅在朝堂面對非議,還要獨自面對劉謹一黨,與劉謹之流斗爭。“從來人臣顯行其節者易見,隱行其志者難知。東陽之不去,一在保全善類,使諸臣陰受其庇;一在受顧命之重,寧留其身以冀君之悛改,而不忍超然去國以自潔其身。”[6]從這里可以看出李東陽之所以沒有憤然離去,在于他感念先帝之恩,以及武宗對他的信任,讓他仍然頂住壓力留守朝堂。
當然,在這之后李東陽也多次要求退休,但每次都被皇帝“深情挽留”。而分析這之后的多次乞休,究其原因還是在于他想要逃離當時的朝堂,對當時朝堂宦官專權頗感無奈。但因當時皇帝仍然倚重他,所以才遲遲未獲準許。
(三)因病乞休
在李東陽數次乞休中,上述政治因素固然占主導,但有些也確是身體原因。如“臣近因感患眩暈等疾不痊,具本陳情,再乞休致”[7],弘治十七年起李東陽就曾因病上書求退,他的《集句后錄小引》提到:“甲子之夏,予歸身網里,道觸炎暑,及冬而病凡三閱月。自度衰疾,三上疏乞休弗獲,幽情郁思欲托之吟諷而未能者”。李東陽顯然是誠心求退,否則不會因求退不得而幽情郁思的。正德五年九月,李東陽上疏“才疏力薄,當退一也。多病早衰,當退二也。”[8]“五月以來,鼻血脾瀉,痔漏下血,或委頓一時,或纏綿累日,積成虛耗,愈不能支。”[9]再次因病乞休。
可見,身體原因確實是造成李東陽乞休的一個方面,但這絕不是他屢疏乞休的主要原因。
四、 結語
綜上,從李東陽乞休的整個過程來看,無論是在他才華抱負得到施展的孝宗朝,還是朝臣關系緊張,皇帝昏庸無能的武宗朝,他都有過求退之意。弘治十四年以后,李東陽便屢次上疏乞休,雖均未獲允,但他在政治上仍然盡心盡力。到武宗朝,由于皇帝不理朝政,寵信宦官,李東陽對朝政頗感失望,但有感念孝宗的重托,因此這一時期他的心里充滿矛盾,既想盡心于朝政,又想遠離朝堂。直到劉瑾作亂,破壞朝綱,誅殺朝臣,李東陽位置尷尬,遭人非議,對朝政的失望及身體原因使李東陽最終以乞休致仕結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注釋:
[1]王偉:《明代官員“乞休”中的家國觀念與自我認同》,《歷史學研究》2015年第2期。
[2](明)李東陽撰:《李東陽集》卷2《求退錄》,岳麓書社,1984年版。
[3](清)張廷玉等:《明史》卷181《李東陽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4](清)張廷玉等:《明史》卷181《李東陽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5](清)張廷玉等:《明史》卷181《李東陽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6]周寅賓:《李東陽集》卷3,岳麓書社,1984年版。
[7](明)李東陽:《李東陽集》卷2《求退錄》,岳麓書社,1984年版。
[8](明)李東陽:《集求退錄》
[9](明)李東陽:《求退錄》
參考文獻:
[1] (清) 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明實錄》[Z].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3] 李東陽.《李東陽集》[M].岳麓書社,1984年
[4] 李佳.《明萬歷朝官員“乞休”現象分析》 [J]求是學刊: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