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鏡
【摘要】: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對藝術審美的需求也在不斷改變,傳統戲劇藝術的傳承人年齡越來越大,卻很少有下一代人去繼續傳承與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精神,從而使得傳統戲劇的傳承工作變得迫在眉睫。本文將對傳統戲劇表演藝術傳承人的特性與功能進行分析,以期有更多的年輕人關注傳統戲劇,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繼續傳承與弘揚下去。
【關鍵詞】:傳統戲劇表演;傳承與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統戲劇作為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促進我國藝術文化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中國戲劇包括戲曲與話劇兩種形式,戲劇所包含的元素非常廣泛,比如文學、建筑藝術、美術、音樂、舞蹈等。因此戲劇是一門綜合藝術,對美學原則一定要服從整體性,才能形成其獨特的審美價值。
一、傳統戲劇傳承的特性
(一)對傳統戲劇文化的延續性
傳統戲劇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傳統戲劇的傳承延續中國傳統戲劇文化的需要。在世界文化中,中國傳統戲劇已經成為了中華民族最有個性的標志之一,也成為了中華民族最為顯著的表征[1]。由于傳統戲劇深深扎根于豐富多樣的歷史傳統與社會生活,才能融合了多元豐富的藝術品類、地域差異、種族審美以及時代風尚等元素。其中中國戲曲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從宋南戲到清朝,在中國文學發展的過程中經久不衰。比如我國宋元時期出現了以南曲戲文、北曲雜劇為主的民族戲劇,標志著我國傳統戲劇第一次進入輝煌時期,也推出了很多對后世起到深遠影響的戲劇大家,例如關漢卿、高明、馬致遠、王實甫、鄭光祖等。到了明清時期,我國戲曲進入了空前絕后的繁盛時代。比如湯顯祖的《臨川四夢》、北孔的《桃花扇》以及南洪的《長生殿》等。傳統戲劇表演是一種來源于民間的動態文化,對于繼承人的演繹要求也非常高,因為傳統戲劇文化源遠流長,繼承人在傳承傳統戲劇的同時就是在延續傳統戲劇文化。
(二)發揚傳統戲劇精神
中國戲劇是在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氛圍中所創造的,因此有別于世界戲劇,極具中國文化特色。對于傳統戲劇藝術表演的實現不僅需要劇作家、導演、演員的共同創造,還要突破時空的限制,根據時代的要求,加以創新與改變,著重凸顯戲劇的時代精神,最重要的是要調整新時代人們審美需求與戲劇主題精神的關系。戲劇精神其實就代表了戲劇人的精神。因為是人創造了戲劇,而戲劇也在改變著人。追究戲劇為何走不出低谷的原因,不只是在形式上不能推陳出新,還在于戲劇精神與時代精神相錯位。比如很多歷史類的戲劇,依然是舊時代的精神與古人的面孔,在觀眾眼中,這無疑與出土文物一般無二,難以調動觀眾的興趣[2]。因此需要繼承人在表演傳統戲劇時,要在紛雜的事件中提煉出符合時代精神的主旋律,然后融入到戲劇精神中,才能創造出優秀的新時代戲劇作品。
二、傳統戲劇表演藝術傳承的功能
傳承傳統戲劇表演藝術的最大功能在于獲得文化認同。因為傳統戲劇表演藝術是薈萃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歷史與文化的精華,是歷史遺留給后世的文化瑰寶。因此 傳承傳統戲劇表演藝術的最大功能就在于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但是獲得文化認同不只在于依靠傳統戲劇自身的文化內涵與藝術魅力,重要的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傳統戲劇文化繼承人的不斷創造與開拓才能得以實現。如果失去優秀的中國戲劇表演藝術的繼承人,那么就無法再為后人乃至世界展示我國傳統文化絢爛瑰寶之一的戲劇文化了。
傳統戲劇的構成元素不僅僅是服飾、臉譜等實物藝術與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還包括了更深層次的美學特質與哲學思想,是對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貫穿與弘揚。而傳統戲劇中還有很多活潑經典的對白、跌宕起伏的情節設置、千變萬化的場景以及感人至深的故事,將這些元素整體匯合起來,讓傳統戲劇更加立體、出彩,體現出旺盛的生命力。而作為傳承傳統戲劇文化的繼承人,只有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中尋找到平衡點與相融點,再不斷磨練自己的演技,對劇本的研究,才能讓這座文化大橋讓現代人與古代文化做一次深度的交流與思考[3]。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需要使得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保護與傳承中國古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來,需要在傳統戲劇的編排上加入新的元素,與現代文化與精神主流結合起來,在現代人審美與傳統文化藝術之間找到一個共通點,引起新一代觀眾的共鳴與喜愛。傳統戲劇表演藝術的發展與我國從古至今的社會發展與歷史文化的演變是分不開的,對傳統戲劇文化的傳承就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的尊重[4]。與此同時為了獲得文化認同,傳承人要不斷創新文化藝術的宣傳渠道,利用社交媒體、各種大賽的舉辦、國家的支持等,讓更多的年輕人感染傳統戲劇的魅力,引起他們想要學習與傳承的興趣,壯大傳統文化的傳承隊伍。此外,社會與政府還要積極給予一定的傳承人所負擔的物資條件,以便讓傳承人能夠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傳承事業中。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也應該采取活態化與動態化的保護兩種模式,最大程度上保護與傳承傳統戲劇的文化作品與精神。
結束語:
傳統戲劇能夠得以源遠流長的傳承與發展,也是古往今來無數藝術家對傳統戲劇的傾情傳承與培育的結果,代表著一個時期的審美觀念,承載著中華五千年悠悠文明。
參考文獻:
[1]王琦. 傳統戲劇表演藝術傳承的特性和功能[J]. 音樂時空,2015,(01):113.
[2]鐘美琳. 傳統戲劇表演藝術傳承人的特性與功能[J]. 戲劇之家,2015,(20):55.
[3]徐嵐. 對戲劇傳統文化的研究和表演學習[J]. 戲劇之家,2016,(05):46.
[4]李立新. 中國戲劇服裝的藝術審美特性[J]. 大舞臺,2012,(1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