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nóng)業(yè)考古》(有刪改)
“飲”品世界
茶 道
來源/《農(nóng)業(yè)考古》(有刪改)

茶道是以修行悟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是飲茶之道和飲茶修道的統(tǒng)一。茶道包括茶藝、茶禮、茶境、修道四大要素。所謂茶藝是指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的一套技藝;所謂茶禮,是指茶事活動中的禮儀、法則;所謂茶境,是指茶事活動的場所、環(huán)境;所謂修道,是指通過茶事活動來怡情修性、悟道體道。
道作為中國哲學的最高范疇,一般指宇宙法則、終極真理、事物運動的總體規(guī)律、萬物的本質(zhì)或本源。道,有儒家之道、道家之道,有佛教之道、各家之道不盡一致。中國文化主流是“儒道互補”,隋唐以降又趨于“三教合一”。一般的文人、士大夫往往兼修懦道佛,即使道士、佛徙,也往往是旁通儒佛、儒道。流傳最廣,最具中國特色的佛教禪宗一派,便吸收了老莊孔孟的一些思想,而宋元明清佛教的一大特點便是融通儒道,調(diào)合三教。宋明新儒學兼收道、佛思想,有所謂“朱子道,陸子禪”之說。金元道教全真派祖師王重陽,竭力提倡“三教合一”,其詩云:“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釋道從來是一家,兩般形貌理無差”。
茶道中所修何道?可為儒家之道,可為道家、道教之家,也可為禪宗及佛教之道,因人而異。一般來說,茶道中所修之道為綜合各家之道。修道的理想追求概括起來就是養(yǎng)生、怡情、修性、證道。證道是修道的理想結果,是茶道的終極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證道則天人合一、即心即道,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極高明而道中庸,無為而無不為。
考察中國的飲茶歷史,飲茶法有煮、煎、點、泡四類,形成茶藝的有煎茶法、點茶法、泡茶法。依茶藝而言,中國茶道先后產(chǎn)生了煎茶道、點茶道、泡茶道三種形式:煎茶法萌芽于晉,至唐陸羽《茶經(jīng)》始有詳細記載。《茶經(jīng)》初稿成于唐肅宗、代宗朝時期,又經(jīng)修訂,于唐德宗朝時期定稿。《茶經(jīng)》的問世,標志著中國茶道的誕生。其時其后,皎然、盧仝作茶歌,斐汶撰《茶述》,張又新撰《煎茶水記》,溫庭筠撰《采茶錄》,推波助瀾,使中國煎茶道日益成熟;點茶法約始于唐末,從五代到北宋,越來越盛行。11世紀中葉,蔡襄著《茶錄》

二篇,上篇論茶,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羅茶、候湯、熁盞、點茶,下篇論茶器、茶焙、茶籠、砧椎、茶鈐、茶碾、茶羅、茶盞、茶匙、湯瓶。蔡襄是北宋著名的書法家,同時又是文學家、茶葉專家、荔枝專家,其《茶錄》奠定了點茶茶藝的基礎。12世紀初,宋徽宗趙佶著《大觀茶論》20篇:地產(chǎn)、天時、采擇、蒸壓、制造、鑒辨、白茶、羅碾、盞、筅、瓶、杓、水、點、味、香、色、藏焙、品名、外焙。趙佶是杰出的藝術家,書畫、詩文皆佳,且精于茶道。點茶道醞釀于唐末五代,至北宋后期而成熟。15世紀中葉,朱權著《茶譜》,對點茶道崇新改易;泡茶法大約始于中唐,南宋末至明代初年,泡茶多用末茶。明中葉以后,泡茶用葉茶,流風至今。16世紀末的明代后期,張源著《茶錄》,其書有藏茶、火候、湯辨、泡法、投茶、飲茶、品泉、貯水、茶具、茶道等篇;許次紓著《茶疏》,其書有擇水、貯水、舀水、煮水器、火候、烹點、湯候、甌注、蕩滌、飲啜、論客、茶所、洗茶、飲時、宜輟、不宜用、不宜近、良友、出游、權宜、宜節(jié)等篇。《茶錄》和《茶疏》,共同奠定了泡茶道的基礎。17世紀初,程用賓撰《茶錄》,羅廩撰《茶解》,黃龍德撰《茶說》,馮可賓撰《岕茶箋》。17世紀后期,清代冒襄撰《岕茶匯鈔》。這些茶書進一步補充、發(fā)展、完善了泡茶道。

茶藝是茶道的基礎,茶道的形成必然是在飲茶普及,茶藝完善之后。唐代以前雖有飲茶,但不普遍。西晉雖有茶藝的雛形(見杜育《荈賦》),還遠未完善。晉、宋以迄盛唐,是中國茶道的醞釀期。
中唐以后,中國飲茶“殆成風俗”,形成“比屋之飲”,“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唐朝肅宗、代宗、德宗時期,陸羽著《茶經(jīng)》,奠定了中國茶道的基礎。又經(jīng)皎然、常伯熊等人的實踐、潤色和完善,形成了“煎茶道”;北宋時期,蔡襄著《茶錄》,徽宗趙佶著《大觀茶論》,從而形成了“點茶道”,明代后期,張源著《茶錄》,許次紓著《茶疏》標志著“泡茶道”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