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與爭鳴
關于廚行祖師的回信
討論與爭鳴 征稿啟示
《餐飲世界》推出“討論與爭鳴”專欄,鎖定業界那些見思想、見風采的精辟“言論”。本欄目的風格力求做到:真話、真情、真知。摒棄空話套話,力戒穿靴戴帽,體現僅威性、可讀性和親和力。感謝浙江工商大學中國飲食文化研究所趙榮光教授、江蘇省餐飲行業協會飲食文化研究所專委會李登年副主席的支持,也希望更多有識之士在欄目中發出聲音。
趙老師:
很久沒有打開郵箱,今天打開發現您的信件,考慮再三,我的意見如下:
廚師崇拜在古代,即灶神崇拜,灶神權力很大,“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而且每年都要向玉皇大帝直接回報,這種民間祭祀,至今在農村中仍未廢除,足見其權威性。現在要另立廚神,實為上世紀“烹飪熱”中,某些人的鼓噪,使得廣大廚師把它當大事,念茲在茲,我深知很多人心儀的廚神是伊尹。《尚書?商書》多為伊尹父子的作品,特別是《伊訓》,明確禁止“三風十衍”,這和他們從《本味》中得到的說法是完全兩樣的,足證《本味》源自小說《伊尹說》不足為訓,所以孟子明確撥亂反正,可見以伊尹作廚行鼻祖,實乃糟蹋圣賢。
否定伊尹,立其他古人為廚神,要分清是“祖壇”崇拜,還是“祖神”崇拜,如系“祖壇”,最確當的是神農,而且神農之祭至今仍國家大祭,廚行源于農產品加工、尊神農廟為祖壇,完全應說。如果一定要追認“祖神”,在您信中所列的古人中,最合適的人選當為易牙,因為于史有據,人們最不恥于易牙的是他把自己的兒子蒸給齊桓公吃了。其實在班固《漢書》的“古今人物”表中,易牙列于“下上”等,并不是最壞的,就膳夫而言,周幽王的太宰冢伯和膳夫申術都是“下下”等,就連中國傳統的百行祖師公輸般,也不過是“中中”等,扁鵲、齊桓公、老子、墨子、孫子等也不過是“中中”等,這反映出班固的儒家正統史觀,但他的“蒸首子以進”這件事,《左傳》和《史記》都無記載,足見左丘明和司馬遷都把這種拍馬屁行為不當回事,何況他蒸的是自己的兒子。所以不如不立祖師。
您所贊賞的袁枚,年紀太輕了,廚師們不過癮,也無法通過。至于孔子,只宜稱“食禮始祖”,不可令某些人想入非非。
如果從餐飲行業看,不妨立司馬相如為行業祖師,不僅形象好,而且也可以從梨園子弟立唐明皇為行業祖師的故事中得到佐證。
其實,還有一個極稱職的人物是北魏的賈思勰,立他作為中華食學祖師當之無愧,因此還有一個雙軌制的方案,即立孔子為食禮始祖,賈思勰為食技始祖,物質與精神,人文與科技,都照顧到了。
本來,在30年前,我對于“金剛們”的鼓吹就抱著不予理睬態度,所以很少就此說話,這次您兩次來信征求意見,我才說出這番話來,供您參考。
謹此,即頌近佳!
季鴻崑
2015年11月4日
編者按:
季鴻崑先生在世時,與趙榮光先生鴻雁往來探討“烹飪史祖”這一課題?!恫惋嬍澜纭冯s志早于2017年6月刊(總第351期)刊登了趙榮光先生的《烹飪始祖之我見》一文,引發業界關注。隨后,《餐飲世界》收到季夫人珍存的信函。誠摯感謝季夫人陸玉琴女士為《餐飲世界》提供了這么珍貴的資料,季鴻崑先生嚴謹的治學態度讓人肅然起敬,真正是“編摩尺墨,披瀝寸丹”。
這封信件讓我想起《人民日報》中一篇名為《學者的生活方式》的文章,文章中說:“做學問,需要學者之間人格上相互尊重、治學上相互欣賞、學問上相互批評。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人家有人家的特色,人家有人家的專長;自己有自己的學問,自己有自己的思想?!粞ドΠW之‘贊’與借題發揮之‘罵’,都不是繁榮學術的相互欣賞和相互批評。只有同情的了解和帶有敬意的批評,才能真正推動學術的繁榮和發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