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民水 盧海林 徐 豐
(武漢工程大學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建筑業管理與政策研究·
省屬院校土木工程專業碩士生課程體系構建及優化★
黃民水 盧海林*徐 豐
(武漢工程大學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以武漢工程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專業課程體系為研究對象,開展構建及優化研究,建立了一套科學合理的土木工程專業課程結構體系,并提出了課程結構優化的思路,為土木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課程結構創新創業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課程體系,構建,土木工程專業,實踐教學
目前,全國共有188所大學開設土木工程專業,92所大學招收土木工程研究生,為提高省屬院校土木工程專業的研究生生源,培養復合應用型人才,建立一套符合校情的課程體系至關重要。土木工程學科的工程應用理論、前沿技術、方法發展迅速,工程操作性要求高,具有很強的創新性[1]。根據本專業學位培養的目標,構建面向工程實際的土木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實施教學全過程的考核機制,實現土木工程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的課程培養模式。
1.1 第一階段(2007—2012)
武漢工程大學土木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于2011年正式獲批,2012年之前一直依托于防災減災及防護工程二級學科碩士招生(2012年和2013年也未對培養方案進行調整),要求最低修課學分要求為21學分(學位課17學分,非學位課4學分),最低修課學分要求為28學分(學位課20學分,非學位課8學分)。同時建筑與土木工程領域的工程碩士也在招生,要求最低修課學分要求為21學分(學位課17學分,非學位課4學分),課程結構相對簡單,且課程基本相同,如表1所示??梢钥闯?,全日制碩士的課程偏防災減災與防護工程,對建筑和橋梁等鮮有涉及,工程碩士(在職)的課程有1門結構工程的課程,其余專業課程以工程管理類為主,并輔以少量專業基礎課程,這也是和當時的研究生的專業結構相關,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當時的培養需要。然而,這明顯不符合我國土木工程基礎設施建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

表1 全日制碩士和工程碩士專業課程(2012年之前)
1.2 第二階段(2012—2015)
2012年,在土木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獲批后,對學術型的培養方案進行了調整,并相應的設置了全日制的專業學位課程,課程和學術型基本相同,同時還有非全日制的專業學位課程,學位課程如表2所示。

表2 學位課程(2012—2015)
從表2可以看出,非全日制專業學位課程體系并未調整,調整的主要涉及全日制研究生。學位基礎課程共6門,涉及結構工程、巖土工程、工程管理、道路交通運輸工程4個專業。學位專業課8門,涉及防災減災及防護工程、結構工程、橋梁工程、隧道工程、交通工程、道路工程、工程管理及城鄉規劃等8個專業。非學位課程共34門,涉及上述8個專業方向,每個專業方向各4門~5門專業課程。這樣的課程設置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不同專業學生課程設置的需要,土木工程大類的研究生從30個猛增至80多個。然而,這凸顯出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大多數課程的上課人數較少,部分課程無人選或無老師上課,且根據要求,學術型研究生和專業學位型研究生要分開上課,更加劇了這一矛盾。
為此,學校和學院亦采取了一些過渡措施,比如從內外兩方面采取措施來緩解這一矛盾,從外加大引進人才的力度,一旦和學校簽訂就業協議就可先行來校授課,從內充分挖掘教師的潛力,鼓勵青年博士勇挑重擔。
1.3 第三階段(2016至今)
從2015年,土木工程學科部對學術型和專業學位進行了調整,主要涉及到學科方向課,將8個專業方向的方向課縮減至2門,這樣就極大地緩解了選課和授課過程出現的問題。然而,又出現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每個專業方向的課程數偏少,每個專業的學術型碩士將不得不從別的專業的方向課中選取1門~2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不利于研究生的培養。
2.1 課程安排沒有全面考慮學生的專業需求
課程體系構建的核心是學生對專業知識的需求。現有的課程體系還不能達到學生對知識的需求,且選課過程中并未予以明確的導向,以至于學生選課前對課程了解不夠,對一些課程的認可度不高,上課缺乏積極性,形成教師資源的浪費以及教學資源的流失,未產生良好的共贏局面。
2.2 課程體系與實踐教學需求存在偏差
現有的碩士研究生土木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中,應該包括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選修課及工程實踐。為了滿足不同專業學生的需求,現有的課程設置范圍廣泛,課程繁雜,一定程度上占用學生部分學位課程的學習時間,且大多以課堂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的內容不多,這對專業的學習及掌握增加了不少壓力。這樣的課程出發點雖好,但長遠看來對課程建設有不利的影響。
2.3 課程體系與師資力量沒有完全整合
培養復合型、應用型的優秀碩士研究生需要良好的師資隊伍,授課教師既要引導學生掌握專業的理論知識,也要指導理論與工程實際的結合。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將專業知識理論運用到實際工程案例的講解中,這很大程度上來源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教學魅力[2]。如果教師沒有土木工程行業經驗,學生課堂上很難全身心地投入課堂互動,認真聽課。
土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構建應根據高校自身的實際情況,及學科研究背景,理論學習結合工程實踐,不能全盤照搬教育教學模式,將高水平的院校土木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全盤引入是行不通的[3]。因此,建設發展本科所屬院校的課程,應參照企業實際工程技術需求,開展校企合作,建立碩士研究生工作流動站,創新實踐基地,加大學生與企業間的交流。

鑒于武漢工程大學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和湖北公路智能養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立的研究生流動站,本學科課程建設可以考慮在確保本專業課程設置的基本標準前提下,綜合養護公司流動站的技術需求和進站學生反饋的工作總結,學院可開設相關課程,充分體現校企合作的實踐性。例如開設有限元大型通用型軟件學習課程,提高學習課時,整合教學資源,加大投入師資力量,達到培養學生結構分析的能力。通過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和流動站之間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課程體系建設充分考慮進站學生和校外實習學生及授課老師的建議,完善課程體系。學生在流動站實時的把工作報告反饋給學院專業負責人,為下學年調整教學方案和教學計劃提供依據,形成校企互動,不斷優化的循環機制,見圖1。
隨著學科建設的不斷發展,土木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立足在要求掌握學科基本的專業理論知識和系統深入的專業知識,具有一定的研究工作能力,實時把握學科的前沿發展,掌控個人未來學位論文的基本要求[4]。基于武漢工程大學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現有的土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以培養工程基本素質和工程應用能力為路線,構建素質、專業和能力的培養結構。按照學院主要的專業研究方向(結構工程、巖土工程、市政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和橋梁與隧道工程),結合專業發展的特點,基于多媒體和互聯網教學平臺,進行科學合理的導學。
課程教學的效果依據碩士研究生授課教師的授課質量和授課水平,以及碩士研究生的學業成績來判斷,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趯W院精品課程網絡教學平臺的在線學習、在線答題、在線提問以及課堂反饋,優化課程結構體系,評判教學效果和學生成績,調整課程課時、計劃等。土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見圖2。

現有的課程體系依據新的培養方案,通過優化課程體系,結合基礎理論教學、專業課程及工程實踐,構建土木工程學科知識平臺,為培養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1] 張立偉,時 偉,田 礫.基于創新創業的土木工程專業創新課程體系建設與研究[J].中國冶金教育,2017(1):49-53.
[2] 楊 光,鄭 鑫,劉金云,等.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構建方法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5(1):47-50.
[3] 陳 進,劉元雪,曾祥蓉,等.土木工程專業博士研究生模塊化課程體系構建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6(1):69-73.
[4] 王功勛,祝明橋,曾超峰,等.建筑與土木工程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體系改革與創新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6(3):80-81.
Establish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master-degree curriculum system of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of provincial universities★
Huang Minshui Lu Hailin* Xu Feng
(CollegeofResources&CivilEngineering,WuhanUniversityofEngineering,Wuhan430073,China)
Taking the master-degree curriculum system of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of Wuha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as the research target, the article launches an establishment and optimization research, establishes a set of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curriculum structure system, and puts forward the curriculum structure optimizing concepts, which has provided some guidance for master-degree curriculum structure creating teaching reform of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curriculum system, establishment,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practical teaching
1009-6825(2017)22-0215-02
2017-05-24★:武漢工程大學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yjg201504)
黃民水(1976- ),男,博士后,副教授
盧海林(1965- ),男,博士,教授
G642.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