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可意
摘要:職業,對于每一位大學生來說,是他們一進大學校園就開始深入思索的問題,也是他們從報考志愿填寫專業開始就設想的未來。高校開設職業指導課就是讓大學生從剛一入校就開始關注并且學會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并為就業做好充分準備。所以,職業指導并不等同于就業指導,就業指導只是針對即將畢業的學生進行的面試,入職等準備,而職業指導還包括職業診斷、咨詢和規劃等等。
關鍵詞:高校;職業指導;工作發展
一、職業指導開展的現狀
(一)職業指導形式單一
目前,高校的職業指導課程主要是以學校教師的課堂教學為基礎的。此外,還邀請專家和專業人員作為輔助教學模式授課。這種教學模式是校園單一場地,形式局限于理論解釋,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專業差異等具體問題,缺乏不同專業的學生,個別職業指導。在這一點上,高職院校相對較遠,高職院校的培養特點決定了高職學生通常在學校學習兩年或一年半,剩余的一年或一年半實習。在實習過程中,學生是在外地做和學習的過程。
(二)教師隊伍專業性不強
國外非常重視職業指導,他們的教師隊伍比較專業。但由于我國高校擴招,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日益突出,職業指導工作也逐漸受到重視和重視。事實上,無論就業情況如何,每個大學生都應該有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和設計。高校專業指導教師具有不同的專業資源和不同的素質。有的從事學生工作,有的負責招聘和聘用教師,有的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除指導職業指導外,大多數教師還承擔著其他的教學任務,使部分教師把精力投入到職業指導教學中。此外,對職業指導中心成立時間不長,相關的教學經驗少,對專業的科學教師培訓是非常有限的,其帶領的團隊發展相對滯后,影響目標實現的職業指導。
(三)職業指導課程開設不合理
近年來,各高校都開始重視職業指導工作,但由于歷史和現實的諸多限制,就業指導工作參差不齊。大多數高校職業指導課程開在學生就業檔次高,內容更加注重就業指導學生訓練,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素質、職業指導的可持續發展,不利于學生。因此,在學生進入校門時,應重新開設課程,開設職業指導課程。
二、新形勢背景下推動和發展高校職業指導的對策
(一)樹立與時俱進的就業理念
當前經濟形勢下,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關鍵原因是什么?是就業崗位和就業人事的供求性矛盾,還是就業崗位要求和就業人員的匹配性矛盾?從全國看,就業崗位與就業數量的供求不對稱的問題確實存在,但就海南省畢業生與勞動力市場需求來看,供求不對稱的矛盾并不突出。最近幾年,關于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的統計數據分析顯示,各大高校年平均未就業人數不超過總數的10%。究其原因,并不是沒有合適或比較合適的崗位,而是求職者本身的觀念問題。每年都說就業難,“找不到工作”、“工作不好找”,然而就業市場依然“工作找不到人”。為此,高校必須從端正就業觀念的教育與引導上下大功夫,努力扭轉陳舊的就業觀,其一,逐步引導大學生避免理想主義,找準自己的就業定位。應通過邀請相關就業成功人士深入校園現身說法等方式,使大學生認識到要成功就業就必須摒棄“精英”意識,低姿態進入社會;其
(二)成立全方位的職業指導機構
目前,在高校里雖已設立大學生就業指導機構(如就業指導中心、就業處等),但缺乏院系級的就業指導機構,就業指導人員缺少;當然更缺乏全方位的”職業指導機構”,其性質與作用與“大學生就業指導機構”有所不同。學校就業指導中心的專職人員一般只有1~3人,院系的就業指導人員僅限于輔導員。然而學校就業指導中心的專職人員基本忙于處理諸如畢業生就業數據統計、就業協議書的簽訂等事務性工作,很難潛心于職業指導的研究和開展具體的指導工作;而院系輔導員也是整天忙于瑣碎的學生日常的事務性工作,缺乏系統的業務技能培訓,職業指導的專業水平很難得到保證。因此,高校要進一步健全職業指導系統,設立院級的就業指導部門,根據具體情況,卓有成效地開展就業指導工作。同時,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門、教育部門應加強協調,將職業指導職業資格化、職業化和專業化,要求做到持證上崗,并能及時更新知識體系,不定期進行評估和考核,確保能夠勝任職業指導工作。
(三)搭建一體化的就業創業平臺
目前高校根據來校舉辦宣講會、招聘會的企業來判斷需求,是“守株待兔”的做法。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高校應進一步加強就業服務網絡建設,組建全國范圍統一的大學生就業信息網絡;并廣泛開展人才培養合作,積極探索符合大學生實際需求的社會實踐以及社會實習(見習)。依此做好錄用備案、就業登記、失業登記等信息系統建設,提高地區間高校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程度。例如非典期間,一些高校主動到“長三角經濟圈”城市“推銷”大學生,既有效解決學生“就業難”問題,同時也緩解企業“用工難”問題,高校就業率也上去了,有效緩解就業緊張局面。據不完全統計,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極低,不足3%;在大學生創業的群體中,98%的大學生在創業失敗后,不得不重新回到勞動力市場上找工作。這就要讓大學生樹立創業意識,學會尋找投資,并利用好國家的扶持政策,也需要知進退。此外,社會和高校也可以加大對大學生創業的扶持力度,成立相關的創業基金和企業贊助以及智力資助等,提高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
三、結論
當前,在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形勢下,我國經濟發展“穩中向好”,增長動力依然強勁,加之國家積極實施產業布局調整,擴大服務業需求,擴大東北部、西部地區產業需求,引導大學生要轉變就業觀念,全面健康就業,為我們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氛圍。因此,高校應立足現行職業指導與服務工作的現狀,建立高校職業指導系統思想,健全組織機構,組建專業化隊伍,建設信息化網絡,創新服務內容和工作載體,積極探索,不斷完善,進而推動高校職業指導工作的合理、持續、健康、科學發展。
參考文獻:
[1]戴潔,蔡朝義.如何推動高校職業指導工作更好開展?[J].中國就業,2016,03:24-25.
[2]郭雪嬌.試論如何推動高校職業指導工作的開展[J].教育教學論壇,2016,15:193-19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