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楨蓉
摘要:“學科本位”和“知識本位”的美術課堂已經不再適應發展需要,美術綜合課程體系,是時代發展和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也將是落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美術教育 綜合課程
一、美術綜合課程體系的內涵
1.美術綜合課程體系的基本概念
所謂“美術綜合課程體系”是以美術教育為主體,綜合多學科而形成的一種具有綜合性質的美術課程體系。它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不同知識的綜合(美術史、文學、心理學與美學等);②不同能力的綜合(觀察、創造與合作等);③不同學科的綜合;④教法的綜合(觀察法、講述法與情景法等);⑤學法的綜合(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等);⑥多媒體的運用。[1]“美術綜合課程體系”的內涵,不僅僅只是不同學科領域的綜合,隨之相應的還有不同能力、教法和學法等的綜合。
2.美術綜合課程體系的教育模式設計
純繪畫或美術鑒賞已不再滿足美術課堂的要求,多元的知識和方法有機結合,更能符合學生心理和生理的發展,也更適合時代發展的節奏。然而,美術綜合課程并不是任意的、隨意的組合,而具有科學性、系統性和針對性的設計模式。“美術綜合課程體系”教育模式設計:①立交的知識模式,加強不同學科、不同知識的有機結合。②開放的思維模式。③立體的教育模式,不拘泥于單一的教育模式,立體教學注重教師和學生相互作用。
3.綜合探索
在《課程標準(實驗稿)》第三部分內容標準中明確指出:“綜合探索”領域是指通過綜合性的美術活動,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研究、創造以及綜合解決問題的美術領域。它分為三個層次:①融合美術各學習領域(造型表現、設計應用和欣賞評述)為一體;②美術與其他學科相綜合;③美術與現實社會相聯系。三個層次之間又有著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疊。[2]
“綜合探索”學習領域的教學,要求教師設計出豐富多彩的“綜合探索”領域的課程,以滿足學生和教學活動的需要。
二、美術綜合課程體系的必要性
人類社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著,我們的課程、教材不能不面對這個迅速發展的現實。[3]美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定位不僅局限于視覺藝術或審美能力的培養,這一點已經得到普遍的認可。美術綜合課程體系,將在培養復合型人才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我們需要設計并完善適應當下發展的美術綜合課程體系,使美術教育更適合時代發展的步伐。
1.時代發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
1987年起,中央教科所多次主持召開了中小學綜合課程學術研討會,對是否開設綜合課程問題進行了理論探討,此后我國教育界對綜合課程保持著持續的關注。此外,美國提出的以多學科為基礎的藝術教育模式(DBAE),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2016年9月13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在京發布。專家指出,所謂“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核心素養的敲定,意味著美術綜合課程體系仍需要執行,并深化改革。
2.美術綜合課程體系教育模式的優越性
教育是為學生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即教育須符合學生各階段、多層次的發展需要,同時教育要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需要。當學生面臨真實的問題情境時,其需要運用的思維模式、知識、技能等是復雜的,而不是單純的某一學科的書面知識。“美術綜合課程體系”所展現的立交的知識模式、開放的思維模式、立體的教育模式,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自主學習能力、知識遷移能力等。這對培養學生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3.美術綜合課程內容的優越性
較之單一的美術課程,美術綜合課程的內容具有更強的豐富性和趣味性。傳統的美術課堂有兩大主角“純繪畫”和“美術鑒賞”,其弊端也是很突出的:教學內容單調、學生興趣不濃和教學成果不顯著等。隨著課程的改革和發展,地方文化的挖掘和教學方式的豐富,美術教育在中小學和高中有了長足的發展。部分學校根據當地地方文化特色,結合學校及學生的優勢,開發具有針對性和適應性的校本教材。學生將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真實的教學情境下的參與者、引導者。學生所接觸的知識技能也不再是單一的、分離的,而是多元的有機結合。
三、結語
為適應世界教育改革發展趨勢、提升我國教育國際競爭力,培養學生具有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我國提出了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設計并完善美術綜合課程體系,將是落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李永正.小學美術教學法研究[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41.
[2]鞏繼穎.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與美術綜合課程的應用[D].天津師范大學, 2012:11.
[3]程明太.美術教育學[M].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0:3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