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盈艷
摘 要:陜西省經濟發展近年來亦步入新常態,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大,經濟結構進入調整陣痛期,如何通過供給側改革解決陜西省經濟發展中存在的深層次結構問題和長期動力問題,推動陜西省經濟可持續發展,是當前陜西省面臨的重大難題和主要任務。
關鍵詞:陜西省;供給側改革;必要性;原則;路徑
一、陜西省供給側改革的必要性
1.經濟下行壓力大,經濟結構不合理。2015年GDP增速只有8.0%,已經連續五年下降。從2010年的14.6%,到如今的個位數增長率,表明經濟增速在持續下降,已經由高速增長進入中高速增加,經濟增長進入換擋期。
陜西省經濟結構仍以第二產業為主,結構調整升級不足。在2015年的三次產業構成中,第二產業仍高達51.5%,第三產業只有39.7%,這和我國整體三產結超半壁江山的局面,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2.生態環境壓力大,資源約束趨緊。目前能源化工產業增速雖然有所下降,但是能源化工產業仍然占據主導地位。六大高耗能產業的增加值增長率仍高達7.2%。能源化工產業占比仍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的52.1%。陜西省經濟過度依賴于能源化工的局面仍沒有得到改變,造成生態環境壓力十分巨大。
3.創新動力不足,產學研結合不緊密。陜西省具有豐富的科教資源,全省擁有普通高校92所,其中985院校3所,211院校8所。因此陜西省創新的最大源泉就來自高等院校,這是陜西省最大的優勢。目前,高校院所還沒有成為科技成果的轉化主體,據統計,2014年全省的技術合同交易額中,技術輸出合同數,高校院所的合并占比為40.7%,成交額占29.1%;技術吸納合同數,高校院所合并占比為35.7%,成交額占24.6%。
4.經濟發展短板明顯,亟待突破。目前陜西省經濟發展還存在若干短板,若不即使補齊,將影響陜西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也會影響經濟整體的實力。
二、陜西省供給側改革的原則
1.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陜西省供給側改革的首要原則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將供給側改革和改善民生緊密的聯系起來。始終將老百姓的利益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提高人民生活的水平和生活質量為改革最終檢驗標準。
2.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原則。陜西省的供給側改革是新一輪改革的首要突破口,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這既是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要求,也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這就要求改革的指導基礎既不是西方的供給經濟學,也不是建立在供給經濟學基礎之上的新供給主義,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陜西省的供給側改革不僅要充分發揮市場的積極作用,也要探索政府如何更好的和市場相協調,做到兩手發力。
3.堅持貫徹五大發展理念的原則。陜西省供給側改革必須始終堅持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新理念利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帶來的戰略機遇,全方位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共享就是要讓全民參與到供給側改革中來,充分分享改革的成果和紅利。
4.堅持需求管理和供給側改革相協調的原則。當前陜西省的主要經濟問題存在于供給側,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經濟發展的當前階段,仍然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這是因此陜西省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收入水平都和東部發達地區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必須將需求管理和供給側改革協調起來。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協同發力,使經濟實現高水平的新均衡。
三、陜西省供給側改革的路徑
從板塊來說,陜西省三大板塊的供給側改革的主要任務是:陜北重點做好能源富集區經濟轉型升級,關中地區主要發展關中城市群,發揮城市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陜南地區重點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
陜北地區,是我省重要的能源富集區,能源化工產業的發展關系到陜北乃至整個陜西經濟發展的全局。隨著國際能源價格的下跌,陜北地區經濟發展增速緩慢,一方面出現了“產能過剩”,一方面非能源產業發展緩慢,經濟發展可能遭遇“資源詛咒”,亟需轉型升級。因此陜北地區供給側改革需要重點做好: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能源化工產業優化重組有效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資源開發利用高端化,減少原煤等一次能源外輸比例,加大煤炭、石油、天然氣就地轉化比重,延伸資源轉化的產業鏈條;實現煤化工產品高端化,淘汰過剩產能,增加高附加值化工產品的比重,如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芳烴等;提高原煤回采率,原油、天然氣采收率和綜合開發利用水平;按照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理念,保持全國油氣當量第一和煤炭生產大省地位,走能源綜合開發利用道路,實現陜北經濟可持續發展。同時要積極探索非能源產業發展,如特色農業、特色旅游文化產業等,擴大非能源產業的份額。
關中地區是陜西省城市最集中的地區,關中城市群也是全國十大城市群之一。關中地區是陜西省高端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集中地。因此關中板塊供給側改革的主要任務就是:要發揮新型城鎮化重要抓手的作用,利用科技優勢、人才優勢,充分發揮西安、咸陽、寶雞、渭南、楊凌等國家級高新區的引領帶動作用,促進各類創新要素集聚共享、協同互動,重點發展先進制造、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關中區域創新示范帶,基本建成“一高地四基地”的戰略格局。將西安建設成為具有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西北地區中心,通過西安的引領和集聚效應,進一步推動關中城市群的發展,最終形成核心板塊支撐、快捷交通連接、優美小鎮點綴、都市農業襯托的現代田園城市群。
陜南地區是陜西省生態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同時也是陜西省經濟發展的短板,主要是陜南由于地處秦巴山區,又是南水北調中線的漢江上游水源地,在主體功能區規劃中大多是限制開發、禁止開發區域。因此陜南地區供給側改革的要點就是要堅持大綠色、大生態、大循環發展理念,培育壯大生態旅游、醫藥食品、新型材料、裝備制造等主導產業,提升循環集聚區綜合承載能力,探索生態環境保護、產業發展和新型城鎮化融合途徑,建設國家生態文明綜合改革示范區。同時要緊抓陜南弟弟精準扶貧工作,做好搬遷扶貧等具體安排,補上“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大的短板。
參考文獻:
[1]馮志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經濟問題,2016(2).
[2]李智.基于中國經濟現實的供給側改革方略[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6(1).
[3]張弛.讀懂“供給側改革”[J].經濟導刊,2016(2).
[4]賈康,蘇京春.五維一體化供給理論與新供給經濟學包容性邊界[J].財經問題研究,2014(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