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汝美
【中圖分類號】R242.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8-162-01
雖然外科技術已日致完善,大多數病手術后都可順利康復,重返各自的崗位,但仍有少數病人可發生各種不同的并發癥。從總體上可將術后并發癥化為兩大類:一類為一般性并發癥,即各專科手術后共同的并發癥如切口感染,出血和肺炎等;另一類為各特定手術的特殊并發癥,如胃切除后的傾倒綜合征、肺葉切除術后的支氣管胸膜瘺。這里我主要闡述各專科手術后共同的并發癥。
1 出血
1.1 常見原因:術中止血不完善、創面滲血未完全控制、原先痙攣的小動脈端舒張、結扎線脫落、凝血功能障礙等是術后出血的常見原因。可發生于手術切口、空腔臟器及體腔內。
1.2 護理措施包括:1、嚴密觀察病人生命體征、手術切口,若切口敷料被血液滲濕,可懷疑為手術切口出血,應打開敷料檢查切口以明確出血狀況和原因;2、注意觀察引流液的性狀、量和顏色變化。如胸腔手術后,若胸腔引流血性液體持續超過100ml/h,提示有內出血;3、未放置引流管者,可通過密切的臨床觀察,評估有無低血容量休克的早期表現,如煩躁、心率增快(常先于血壓下降)、尿量少、中心靜脈壓低于5cmH2O(0.49kPa)等,特別是在輸入足夠的液體和血液后,休克征象仍未改善或加重,或好轉后又惡化,都提示有術后出血;4、腹部手術后腹腔內出血,早期臨床表現不明顯,只有通過密切的臨床觀察,必要時行腹腔穿刺,才能明確診斷;5、少量出血時,一般經更換切口敷料、加壓包扎或全身使用止血劑即可止血;出血量大時應加快輸液速度,遵醫囑輸血或血漿,做好再次手術止血準備。
2 切口裂開
多見于腹部及肢體鄰近關節部位。常發生于術后一周左右,或拆除皮膚縫線后24小時內。病人在一次突然用力或有切口的關節伸屈幅度較大時,自覺切口劇痛,隨即有淡紅色液體自切口流出,侵濕敷料。切口裂開可分為全層裂開和深層裂開,而皮膚縫線完整的部位裂開。腹部切口全層裂開可有內臟脫出。
2.1 常見原因:營養不良使組織愈合能力差、縫合不當、切口感染或腹內壓突然增高,如劇烈咳嗽、噴嚏、嘔吐或嚴重腹脹等。
2.2 護理措施:①對年老體弱營養狀況差、估計切口愈合不良的病人,術前加強營養支持。②對估計發生此并發癥可能性大的病人,在逐層縫合腹壁切口的基礎上,加用全層腹壁減張縫線,術后用腹帶適當加壓包扎切口,減輕局部張力,延遲拆線時間。③及時處理和消除慢性腹內壓增高的因素。④手術切口位于肢體關節部位者,拆線后避免大幅度動作。⑤一旦發生大出血,立即平臥,穩定病人情緒,避免驚慌,告知病人勿咳嗽和進食進飲;用無菌生理鹽水紗布覆蓋切口,用腹帶輕輕包扎,與醫師聯系,立即送往手術室重新縫合;凡腸管突出者,切勿將其直接回納腹腔,以免引起腹腔感染。
3 切口感染
3.1 常見原因:切口內留有無效腔、血腫、異物或局部組織供血不良,合并有貧血、糖尿病、營養不良或肥胖等。
3.2 護理措施:①術中嚴格遵守無菌技術原則,嚴密止血、防止殘留無效腔、血腫或異物等。②保持傷口清潔,敷料干燥,③加強營養支持,增強病人抗感染能力。④遵醫囑合理使用抗生素。⑤術后密切觀察手術切口情況,若術后3至4日,切口疼痛加重,切口局部有紅、腫、熱、痛,壓痛或波動感的,伴有體溫升高,脈率加速和白細胞計數升高,可懷疑為切口感染。感染早期予局部理療,使用有限抗生素;化膿切口需拆除部分縫線,充分敞開切口;若需行二期縫合,做好手術準備。
4 肺部感染
常發生在胸部、腹部大手術后,特別是老年病人、有長期吸煙史、術前合并急性或慢性呼吸道感染者。
4.1 常見原因:術后呼吸運動受限、呼吸道分泌物積聚及排出不暢是引起術后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
4.2 護理措施:①保持病室舒適溫度(18~22℃)、濕度(50%~60%),維持每日液體攝入量在2000-3000毫升。②術后臥床期間,鼓勵病人每小時重復做深呼吸5-10次,協助其翻身叩背,促進氣道內分泌物排出;③教會病人保護切口和進行有效的咳嗽、咳痰的方法,既用雙手按住季肋部或切口兩側以限制咳嗽時胸部或腹部活動幅度,保護手術切口并減輕因咳嗽震動引起的切口疼痛,在數次短暫的輕微咳嗽后,再深吸氣用力咳痰,并作間斷深呼吸;④協助病人取半臥位,病情許可情況下盡早下床活動;⑤痰液粘稠者予霧化吸入;⑥遵醫囑應用抗生素及袪痰藥物。
5 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常起自膀胱,若上行感染可引起腎盂腎炎。急性膀胱炎主要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伴或不伴排尿困難,一般無全身癥狀。急性腎盂腎炎多見于女性,表現為畏寒、發熱、腎區疼痛等。
5.1 常見原因:尿潴留、長期留置導尿管或反復多次導尿是術后尿路感染的常見原因。
5.2 護理措施:①術前訓練床上排尿;②指導病人術后自主排尿;③出現尿潴留及時處理,若殘余尿量在500ml以上,留置導尿管,并嚴格遵守無菌原則;④鼓勵病人多飲水,保持尿量在1500ml/d以上;⑤觀察尿液并及時送檢,根據尿培養及藥物敏感實驗結果選中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
6 深靜脈血栓形成
多見于雙下肢。起初病人常感到腓腸肌疼痛和緊束,或腹股溝區出現疼痛和壓痛,繼而出現下肢凹陷性水腫,沿靜脈走行有觸痛,可捫及條索變硬的靜脈。一旦血栓脫落可引起肺動脈栓塞,導致死亡。
6.1 常見病因:①術后腹脹、長時間制動、臥床等引起下腔及髂靜脈回流受阻(特別是老年及肥胖病人)、血流緩慢;②手術、外傷、反復穿刺置管或輸注高滲性液體、刺激性藥物等致血管壁和血管內膜損傷;③手術導致組織破壞、癌細胞的分解及體液的大量丟失致血液凝集性增加等。
6.2 護理措施
6.2.1 加強預防:鼓勵病人術后早期下床活動;臥床期間進行肢體的主動和被動運動;按摩下肢比目魚肌和腓腸肌,促進血液循環;術后穿彈力襪以促進下肢靜脈回流;對于血液處于高凝狀態者,可預防性口服小劑量阿司匹林或復方丹參片。
6.2.2 正確處理:①嚴禁肢靜脈輸液,嚴禁局部按摩,以防止血栓脫落;②抬高患肢、制動,局部50%硫酸鎂濕熱敷,配合理療和全身性抗生素治療;③遵醫囑輸入低分子右旋糖酐和復方丹參溶液,以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環;④血栓形成3日內,遵醫囑使用溶栓劑(首選尿激酶)及抗凝劑(肝素、華法林)進行治療。
7 壓瘡
是術后常見的皮膚并發癥。
7.1 常見原因:術后病人由于切口疼痛、手術特殊要求需長期臥床,局部皮膚組織長期受壓,同時受到汗液、尿液、各種引流液等的刺激以及營養不良、水腫等原因,導致壓瘡的發生率較高。
7.2 護理措施:①積極采取預防措施:定時翻身,每2小時翻身1次;正確使用石膏、繃帶及夾板;保持病人皮膚及床單清潔干燥,使用便盆時協助病人抬高臀部;協助并估計病人堅持每日進行主動或被動運動,鼓勵早期下床;增進營養;②去除致病原因;③小水泡未破裂可自行吸收;大水皰在無菌操作下用注射器抽出皰內液體,再用無菌敷料包扎;④淺度潰瘍用透氣性好的保濕敷料覆蓋;壞死潰瘍者,清潔創面、去除壞死組織、保持引流通暢。
8 消化道并發癥
常見急性胃擴張、腸梗阻等并發癥。腹腔手術后胃腸道功能的恢復往往需要一定時間。一般腸道功能的恢復在術后12~24小時開始,此時可聞及腸鳴音;術后48~72小時整個腸道蠕動可恢復正常,肛門排氣、排便。
預防措施:①胃腸道手術前灌腸、留置胃管;②維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及早糾正低血鉀、酸中毒等;③術后禁食、胃腸減壓;④取半臥位,按摩腹部;⑤盡早下床活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