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明
摘 要:本文是在我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形勢下,充分分析當前中小企業及民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根源性問題。從建立高效營商環境和完善融資信用體系兩大方面破解天津市中小企業在創業環境、政策扶持、行政執法、政府監督、輿論引導等諸方面的不足,為天津市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在新的經濟形勢下發展營造更良好的環境。
關鍵詞:中小企業 創新 融資
一、天津市中小企業發展現狀
中國經濟近年來的高速發展,為中小企業帶來了活力與生機。200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頒布實施以來,國家及天津市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支持中小企業,特別是鼓勵民營企業創新發展的政策,使得天津市的創業企業數量、質量得到長足的發展,中小企業總量顯著擴大。
截至2016年底,天津市全市中小企業已達到38.6萬戶,環比增長24.4%,其中從事第三產業的中小企業數量達30.41萬戶,占整體總量的78.69%,提高了1.79個百分點。中小企業工業增加值增長14.65%,快于全市規模以上工業6.25個百分點;全年實現稅收2325.26億元,占全市稅收總額的77.3%。民營企業達到36.06萬戶,增長率達25.77%;新注冊8.49萬戶,占全部新注冊企業的97.19%。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48%。民營經濟實現稅收1322.22億元,較2015全年增長了18.73%。民間投資達8167.98億元,增長7.6%,占全市投資總額的55.8%。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 1.37萬億元,增長13.5%,高于全市7.8個百分點,占全市46.7%。民營科技型企業新增1.38萬家,累計達8.3萬家,其中規模過億元企業新增380家,累計達3310家,占全市規模過億元科技型企業的85%。
總體來看,天津市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實際上民營經濟仍是我市經濟發展的短板之一,企業規模不夠大,特別是有投資能力的民營大企業大集團數量仍然較少,在中國民營500強企業榜中,天津市僅有13家入圍;民間投資占比仍然沒有達到全國平均水平。造成目前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中小企業下行壓力依然較大,傳統產業比重偏高,生產經營成本上升,風險困難不斷加大,創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水平偏低,市場競爭力較弱,等等。
經濟新常態下,充分認識當前中小企業及民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根源性問題,根本改善天津市在創業環境、政策扶持、行政執法、政府監督、輿論引導等諸方面的不足,進一步為天津市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尤為重要。
二、天津市中小企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天津市中小企業擴大規模難
1.缺乏資金支持難以擴大生產
從改革開放之初到現階段,中國創業的企業大多數是從沒有資金背景及行業背景的初創企業開始做起,由于沒有資金背景、原始積累的支撐,企業基本都是在資金滾動當中生存、發展。對于很多民營中小企業,盈利能力及規模是相當有限的,在承擔日益增長的各項成本以后,很難再拿出更多的資金來擴大再生產。
2.缺乏核心競爭力難以立足市場
當前的中小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基本上還是停留在加工、生產、模仿、貼牌、仿造的階段,屬于無技術、無專利、無團隊的個體戶型公司。沒有核心的企業競爭力,不可能在當今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中生存發展。雖然,每年統計有大量的專利被申請及授權,但是絕大多數是實用新型專利,缺乏獨創性,而且絕大多數的專利是為申請而申請,根本得不到應用,更不可能轉化成生產力。沒有核心競爭力及獨占的技術,沒有規模生產優勢,成本很難降低,使得大多數的中小企業難以維持發展,更無法與有技術有產品有規模的大型企業競爭。
(二)天津市中小企業拓展市場難
1.不能同臺唱戲,只能跑龍套
當前中國民營企業,從客戶群分類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服務于老百姓的行業,比如生活服務業、快速消費品業、數碼、家電、裝修裝飾等行業;另一類是服務于以上的各大企業(央企、國企、外企等)及政府部門的企業。在第一類企業的采購及購買服務過程中,大多都會以招投標的方式來完成,而在招投標的要求中都會明確制定一些限制條件。由于大多數中小企業的競爭力較低,規模小,很難有機會參與競標。
2.同質化競爭嚴重,缺少獨創性
本人經過調研了解到,由于當前部分國人價值觀的缺失,仿造、假冒、偷技術、挖人等等手段無所不用其極,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自己獲利。在走訪調研的幾家民營中小企業中,都存在花費巨大成本培養出來的員工跳槽其他公司或自立門戶,造成企業很大的經濟損失,影響企業有序發展。
我國的法律雖然有禁止同業競爭的規定,有禁止竊取商業機密的條款,但是現實中其保護力度是相當弱的。這種情況在我國的經濟生活中隨處可見,掌握越多核心技術、核心商業機密的員工,越有自立門戶的可能與機會。在這種惡性循環的大經濟環境下,很多民營中小企業只好選擇家族式管理模式,減少使用“外人”,以保證公司繼續活下去,而家族式管理在現實中早已驗證了其種種弊端,是很不利于中小企業發展壯大的。
(三)天津市中小企業創新難
1.人才的瓶頸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大發展以及勞動力的減少,用工成本已經成為壓垮一些企業的主要因素。從2013年開始已經有一些企業由于人力成本的壓力以及擴大經營利潤的需求而倒閉或撤資,撤資的企業將資金轉移到用工成本遠遠低于我國的一些東南亞的國家。面對人力成本逐年增加的壓力,就連富士康這樣的巨無霸型企業都已經宣布要使用100萬臺機器人代替人工,而中小企業怎能承受如此之痛?人力成本的提高,面對高學歷、高技能的人才,中小企業更是望塵莫及。
2.資金的瓶頸
企業創新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撐,對于一家中小型企業只能依靠利潤分配后的結余部分進行研發投入,但是還要保證每月、每年的結余部分是穩定的,因為研發工作一旦投入就不能停止,否則前功盡棄。一些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領導曾經苦笑著說,民營企業“不研發等死、研發找死”,一語道出了中小企業生存的辛酸。同時,一旦產品研發出來投放市場,還有可能要面對內部人的偷竊技術、競爭對手的仿造剽竊。所以,許多中小企業不得不選擇放棄研發,維持現狀,這樣一來勢必會影響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速度。endprint
(四)天津市中小企業融資難
1.金融產品創新不足
近兩年,天津市在金融創新方面有了比較大的突破,開發了一些有吸引力及操作性強的金融產品,比如民生銀行和中信銀行都推出成立聯保基金,中國建設銀行推出稅務貸等新業務。但這些產品適合的企業畢竟還是少數,因為參與聯保的風險是相當大的,誰都不能控制其他的參保企業經營風險。稅務貸適應的企業群體不多,因為企業在當前經濟情況下經營困難,納稅自然也不會高,金融支持相應不會太大。另外,小額貸款公司雖然相對靈活但是利息太高,而且也需要相應的抵押物。
2.企業信用體系不完善
目前,銀行等金融機構對于中小企業信用貸款是非常謹慎和保守的,其根本原因還是對于企業的不信任。而造成不信任的主要原因:其一,企業經營情況不透明;其二,企業沒有明確的信用評估。
3.直接融資難度大
中小企業的發展一直是缺少資金的,如果是貿易型的企業流動資金短缺,貸款以后資金在流動中獲利,到期會輕松還本付息。但是對于科技型企業就沒有這么簡單了,這類企業的發展資金投入后,可能3年甚至是5年后才會見到回報。目前商業銀行貸款都是1年內短期信用貸款,這樣勢必造成企業到期還款壓力增大,增加了企業資金鏈斷裂的風險。其實,科技型的民營企業,特別是實體經濟范圍內的企業,最需要的是長期資金支持,最好是股權直接投資的支持。但是,目前國內領域內真正能夠得到直接融資的企業少之又少。
三、針對天津市中小企業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一)建立健全健康高效的營商環境
1.企業的注冊、遷移、注銷真正獲得自由權。建議建立統一的工商注冊及管理體系,市域內的企業可以自由流動,并且簡化遷移手續,不清稅、不查賬,讓企業感覺到天津市是企業經營的“天堂”。
2.支持初創企業的發展,加大政策扶持透明度。對于初創期的企業加大扶持力度,并且真正把天津市的相關優惠扶持政策落實到相關的企業。目前是政出多門(科委、發改委、經信委、稅務局等都有相關政策),但并非能惠及到所有符合條件的企業。很多的優惠政策是由企業自行申報才會獲得享受政策的扶持,不申報就不優惠。很多初創期的企業很難掌握政策,很難將政策真正落地。建議由市級相關職能部門建立全市中小企業信息的大數據庫,并在其中直接篩選符合條件的企業進行政策執行,讓政策的陽光惠及更多的企業。
3.完善企業產品及服務的市場監管。現在審批事項越來越少,可以說是“寬進”了,但是完全靠企業自律經營、合法經營,是存在巨大風險的。所以說不但“寬進”還要“嚴管”,以保證企業的經營是合法的、健康的、安全的。建議由市場監管局統一對轄區企業進行有效嚴格監管,對存在違法、違紀、違章的企業進行嚴肅查處,并且進行通報,記入企業、法人及相關負責人的社會信用檔案,并且永遠不允許從事相關行業。
4.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目前天津市雖然有知識產權局及相關法律保護法人自然人的知識產權,但是在實際的生產生活當中,知識產權領域侵權的行為大量存在。這種現象使得很多具有能力及意愿進行創新研發的科技型企業左右為難,不創新研發,企業動力、后勁不足;創新研發,就會讓自己生存得更困難。因為新產品新技術既需防“內鬼”又要防“外患”,外面的競爭對手仿造、剽竊現象隨處可見,內部員工、高管攜技術、產品自立門戶比比皆是。市場監管局及知識產權局應進行聯動,對于有知識產權糾紛的、投訴的企業法人及自然人進行徹底調查,存在侵權嚴肅處理,記入信用檔案,不允許在相關行業從業。
5.建立全面的企業信用信息查詢系統。當前,企業出現生產假冒、黑心、仿造等行為,被查處以后繼續異地經營,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信息公示、信息共享的平臺,不能使違法違紀者無處遁形。應由市中小企業局建立詳細的、準確的企業法人及自然人信用信息平臺,并且向社會公開,授權全國執法部門均有權查詢。只要違法就會被曝光會被記錄在案,使違法者無處藏身。
(二)構建完善的企業融資信用體系
1.建立企業創業者(法人代表、股東等)檔案。應由中小企業局或者市場監管局建立企業創業者(法人代表、股東等)檔案(平臺),由稅務、環保、銀行等相關部門及企業,定期或不定期向平臺申報相關違法違紀的企業、企業主行為,由平臺相關執法人員核實后進行公示。該平臺向社會開放,可以自由或授權查詢。
2.監管企業貸款使用情況及銀行往來流水賬目。應由銀行通過銀行金融管理系統對相關貸款企業的往來流水、貸款使用進行監管,讓銀行的錢“借得放心”;稅務機關建立與銀行間的信息通道,對于貸款企業的納稅情況定期向銀行提供,使銀行放心的與企業合作。解決銀行對企業的不信任問題,使銀行脫離“典當行”的非抵押不貸的經營模式。
3.加強企業直接融資的引導與支持。政府應大力支持有前景、有團隊、有產品、有市場的企業新三板上市融資。對于還不夠資格進入股市的中小微企業,金融辦、銀行、信托、券商等金融機構應支持其發行企業債券直接融資;聯合投資機構(VC、PE)對于有前景、有團隊、有產品、有市場的具有投資價值的中小微企業進行融投資,從根本上支持企業的發展。
4.支持行業銀行的創立與發展。成立能夠推出以股權或者債轉股的產品的行業專業銀行,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使企業不用忙著為還賬而奔走。
參考文獻:
[1]天津市中小企業局2016年工作總結和2017年重點工作安排[OL].中小企業天津網, 2017-2-9.
[2]程震,周桂榮.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現狀及對策研究——以天津市為例[J].環渤海經濟瞭望,2014,(11).
[3]于佳任.政府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問題研究——以天津市為例[J].北方經濟,2015,(5).
[4]郭桂萍.增強企業領導科技創新意識的戰略意義——以天津市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14,(1).
[5]吳旺延,林興芳.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因素的實證分析——以天津市為例[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5,(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