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杰婷
摘要:本文展開對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與挑戰分析,其主要目的在于了解當前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的影響。大學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成為國家重點關注的對象。新媒體的出現,既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的機遇,也是其挑戰。本文首先對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加以分析。其次,探討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最后,重點研究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的有效性措施。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自改革開放深入實施后,我國各行業均取得顯著的發展。在此新的發展形勢下,教育事業也取得了突出性的成就。近年來,在國家日益重視人才的基礎上,大學生數量普遍增多,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漸成為大學生學習的重點內容。從大學教育角度出發,實現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大學生獨立自主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通過對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挑戰和具體有效性措施的探討,能夠為日后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分析
(一)新媒體拓寬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臺
新媒體時代的來臨,在一定程度上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提供了機遇[1]。首先體現為,新媒體的應用,能夠有效拓寬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臺。根據對新媒體的分析,明確新媒體在應用中,通常需要依靠互聯網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等,龐大的網絡系統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資源,使思政教育的涵蓋面相對寬泛、傳播速度較快。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依靠新媒體,可以實現對思想政治理論和思想的有效傳播、革新和繼承,從而為大學生提供相對穩定和寬闊的教育平臺。
(二)新媒體創新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新媒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也充分創新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2]。在以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式為課堂面授,并通過教師的講述和引導,使大學生獲得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知識。在新媒體時代下,手機信息、微博、微信和論壇等,都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承載體,并突出了新媒體下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的奇特之處。利用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內容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以圖像、文字等模式,快速的傳播給大學生,使思想教育內容更加直白和深化。
(三)新媒體增強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在大學教育教學生涯中,對其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在新媒體時代下,能夠通過對新媒體特性的利用,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新媒體在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的開展,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改變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將以往教材為主的教學模式,轉化為教育資源共享的教學模式[3]。大學生可以在任意時間和地點,隨時在新媒體上獲取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資源,從而實現對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內容的學習。同時,思政教育教學中應用新媒體,也可以使學生能夠通過對媒體實時信息的利用,完成對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內容的自主學習。
二、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分析
(一)新媒體的平等影響了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性
新媒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對思政教育的發展也具有一定的挑戰。首先體現在新媒體在應用中體現的平等性,將會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性[4]。在新媒體時代下,人人都將可以通過對新媒體的利用,實現對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獲取,并在傳播平臺上具有獲取相應信息的自由平等權利。在此基礎上,多數的大學生更愿意在新媒體上,獲取更為全面的、更為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此種現象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中,存在不認真聽講的情況,由此入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性。
(二)新媒體的虛擬性導致了思想政治教育下社會關系的異化
新媒體在應用和發展中,主要是依托互聯網技術開展的,因此其具有一定的虛擬性。新媒體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也體現為其虛擬性導致了思想政治教育下社會關系的異化。新媒體時代下,人們多通過網絡實現彼此之間的交流和溝通,而導致現實生活中人際之間的交往和情感交流變得越來越少。此種現象的存在,將會使人們對彼此的真誠性逐漸產生懷疑[5]。長此以往,大學生將會缺乏人際關系的處理能力,大學生與他人的交往將會出現信任危機,在利用新媒體學習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時,也會將其信任危機帶入到內容學習中,從而導致社會關系的異化。
(三)新媒體的開放性影響了大學生獨立人格的形成
新媒體在應用中具有開放性特點,通過互聯網能夠快速的獲取相關信息,對于很多問題,不需要深入思考就能夠獲得相應的答案。在此種形勢下,大學生在學習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內容時,通常會利用新媒體完成作業。新媒體的此種開放性,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學生在學習期間,不自主動腦思考,而是借助新媒體網絡信息技術,逐漸產生了懶怠和依賴的心理。此種心理的產生,對大學生獨立思考的人格形成,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影響。
三、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措施對策
(一)應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導地位
在新媒體時代下,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時,應充分堅持馬克思主義在其教育中的指導地位。第一,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理念。應明確新媒體的特性,了解新媒體環境下,教育者與學習者之間相互平等的關系。同時,教學過程中,教育者應以學習者為教學主體,明確自身在教學中的輔助和引導作用,向學習者積極灌輸馬克思主義思想。第二,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模式[6]。在教學中關注新媒體的諸多特性,包括靈活性、開放性、共享性等,將新媒體與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課本內容,有效的結合在一起,實現對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情境教學。
(二)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優勢和作用
在新媒體環境下,大學思想政治教育開展時,應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優勢和作用。首先,思政教育工作者應加強對新媒體的利用,實現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教育。指導學生利用互聯網,搜索與馬克思主義相關內容,對其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信念教育,為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其次,利用網絡平臺,實現對大學生的心理和法制教育。針對對大學生因長期沉迷網絡,而產生的諸多不良心理問題,教育工作者應積極開展網絡心理指導教育和網絡法制教育,培養大學生健康心理素質,提升大學生遵紀守法的能力。最后,利用互聯網,實現對優秀傳統的教育。教育者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民族文化,使大學生能夠在學習中,樹立牢固的民族觀念意識。endprint
(三)加強對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的把握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開展中,加強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的把握,也是尤為必要的。第一,要加強對大學校園文化媒體的基本建設。大學應明確新媒體的重要性,根據校園的教學宗旨,在校園內搭建新媒體工作平臺,營造和諧穩定的新媒體工作環境。第二,加強對大學校園輿情的監管能力。高校應定期掌握學生關注的信息,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將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正確信息,及時的發布到官方平臺上,并進行大范圍的傳播。第三,建立大學校園文化節建設的媒體測評機制。通過對新媒體的利用,完善大學校園新媒體監測系統,實現對大學生各層面因素的分析,建立科學的校園文化測評機制。
在當前社會發展進程中,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在經濟文化繁榮發展的趨勢下,我國教育事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目前,在大學教育教學生涯中,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夠為促進大學生的全面性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就現階段新媒體的發展現狀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中的開展,具有一定的機遇和挑戰。本文在研究中,通過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與挑戰分析,主要從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導地位、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優勢、加強對思政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的把握等,研究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措施。期望通過本文相關研究,可以為日后促進大學生綜合發展,提供寶貴的建議。
參考文獻:
[1]于海龍,張曉峰,郭玉成.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及其對策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7,02(07):43-44.
[2]王祥.新媒體條件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挑戰及其對策[J].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6,32(09):49-54.
[3]王曉雪.“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機遇、挑戰與應對策略[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6,19(12):228-229.
[4]陳亞敏.自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挑戰及路徑探究[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7(06):77-82.
[5]黃冬梅,謝紅彬.關于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4,05(09):228-230.
[6]陳慧椅.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途徑探析[J/OL].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31(03):72-7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