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鹽縣國土資源局 陸曉峰
開展農業地質調查強化成果轉化應用
——海鹽縣農業地質調查的實踐與思考
□海鹽縣國土資源局 陸曉峰
農業地質調查涉及與耕地、牧場、林場、養殖水體等相關的基礎性調查內容,其“廣義的”定義是開展與農業相關的所有地質工作。本文闡述的只是相對“狹義的”農業地質調查,主要是指以土壤、淺層地下水及水體中元素為調查對象、以區域地球化學勘查技術為主要手段、以農林牧等地質環境為主要目的的面積性地質調查工作。從2013年起,由海鹽縣人民政府委托浙江省地質調查院承擔具體工作實施海鹽縣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本文以海鹽縣農業地質調查成果應用為例,研究提出應對農業地質環境變化的對策和評價建議,為海鹽縣土地資源管理、區域農業結構調整、發展優質安全農業體系等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
(一)項目實施過程
設計編寫階段(2013年8月-2013年9月):完成項目區已有相關資料的收集工作,包括社會經濟、農業生產、土地利用等資料,編制了項目總體設計書。
野外調查階段(2013年9月-2015年1月):完成各種比例尺的土壤地球化學調查、土壤理化性狀調查及各類樣品的采集和分析測試工作,進行了年度野外工作質量檢查。
評價階段(2014年9月-2015年6月):開展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評價,包括土壤養分豐缺評價、土壤環境質量評價、土壤重金屬污染評價、富硒土地資源評價等。編制了各類評價成果圖件及相應文字報告。
研究階段(2014年9月-2015年9月):一是富硒土地資源可利用性研究;二是調查成果服務于國土管理實際工作的應用轉化,厘定調查成果應用的未來發展方向。
成果編制階段(2015年6月-2015年12月):完成全部調查成果、評價成果、研究成果的整合,完成成果報告編制。
(二)項目調查情況
海鹽縣在2002-2005年開展的“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調查”(1∶25萬)基礎上,海鹽縣于2013年啟動了“浙江省海鹽地區多目標地球化學調查”(中國地質調查局項目)、“海鹽縣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省廳項目)兩個項目,項目周期2013-2015年,有以下幾個特點。
1.調查范圍覆蓋面積廣
本次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覆蓋全縣陸域范圍,在2002-2005年“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調查”(1∶25萬)基礎上,開展 1∶5萬土壤地球化學調查585平方千米。同時開展了土地自然性狀調查、農田灌溉水質量調查、農產品安全性,調查、大氣沉降物調查、河道(湖泊)底泥調查等專題調查研究工作,查明土壤環境質量、農用地土壤養分豐缺以及土地生態地球化學(大氣、水、農產品)質量,進行了土地適宜性評價。并在澉浦鎮開展1∶1萬富硒土壤詳查64平方千米 ,完成富硒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專題研究。
2.調查樣本采集密度密
按采樣密度8-10件/平方千米要求,共采集土壤樣品3795件,分析測試酸堿度、氮、磷、鉀、鎘、汞、砷、硒等35項指標;采集農產品318件,分析鉛、鉻、鎘、汞、砷、硒等9項指標;還采集了農田灌溉水、大氣干濕沉降、河道湖泊底泥等樣品。全縣共采集各類樣品4207件,并獲取一批高精度分析測試數據,總量達11萬余個。針對澉浦鎮富硒土壤區域開展專項調查,調查精度加密,土壤重金屬樣品每50畝設立1個樣點,補充采樣表層土壤樣品648件,分析指標全量20項和有效態11項。對部分指標檢測有異常的區域補充采樣1921件,力求檢測數據精確。
3.調查成果分析評價全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加強與農業、環保、規劃等部門的溝通,充分整合、集成各類資料,以成果與應用相結合、探索和創新相結合的原則開展評價。對調查和分析獲取的數據,按中國地質調查局《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評價規范》要求,全面進行土地養分豐缺狀況、土壤污染狀況、富硒土壤可利用狀況等進行研究評價,達到摸清“家底”的目的。

▲圖1 海鹽縣表層土壤全鉀豐缺評價圖

▲圖2 海鹽縣表層土壤有機質豐缺評價圖

▲圖3 海鹽縣表層土壤重金屬污染評價圖

▲圖4 海鹽縣基本農田保護區表層土壤重金屬污染評價圖
(一)主要研究成果
1.土壤養分豐缺調查評價
海鹽縣總體上以豐富級土壤為主,集中在北、中部地區,約占全
縣農用地面積的60.60%。養分略缺乏級土壤主要分布在澉浦鎮低丘地區。全縣土壤有效硼含量普遍不高,東部地區普遍缺有效鉬。東部沿海地區土壤中除有效磷較豐富外,全氮、速效鉀、有機質等養分元素含量普遍不高。如圖1圖2所示。
2.土壤重金屬污染評價
海鹽縣土壤質量總體良好,清潔、輕微污染土壤約占農用地總面積的98.71%。其中清潔土壤面積為38.67萬畝,輕微污染土壤面積為15.83萬畝。輕度及以上污染土壤占農用地面積1.29%。其中輕度污染面積為0.53萬畝,中度污染土壤面積為0.11萬畝,重度污染土壤面積為0.07萬畝。主要污染元素為鎘、汞、銅、鋅。如圖3圖4所示。
3.農田灌溉水水質評價
海鹽縣農田灌溉水水質中銅、鎘、汞、砷、六價鉻含量極其微弱,不對農田土壤重金屬產生影響。鋅、鉛含量較高,23個水質檢測點檢測結果顯示鋅含量平均值為0.02毫克/升、鉛含量平均值為0.002毫克/升,以農田畝均用水量350立方米/畝進行估算,灌溉水對農田土壤重金屬年增量約為鋅7千克/畝、鉛0.7千克/畝。
4.富硒土壤調查及開發示范
海鹽縣富硒土壤主要分布在澉浦鎮、百步鎮、通元鎮,沈蕩鎮、元通街道、秦山街道等地區也有少量分布。經詳查,海鹽縣在澉浦鎮圈定了富硒-足硒土壤3.40萬畝,其中平原區1.8萬畝、丘陵區1.6萬畝。平原富硒土壤面積約8000畝,主要分布在茶院村-六里村一帶,足硒土壤面積約10000畝,主要集中在六忠村-紫金山村、永新村等地區。澉浦鎮富硒土壤中稻米達標注富硒稻米的樣品占64.18%,而足硒土壤中富硒稻米檢出率也達到66.67%,表明澉浦鎮土壤是典型的“低硒高效”富硒土壤。向澉浦鎮人民政府提交了“杭州灣南北湖生態園綜合開發建議”方案。建議以南北湖核心景區為依托、以綠色土地為基礎、以富硒土地資源和火山地質景觀為新亮點,以服務景區為目標,全面打造“杭州灣南北湖生態園”,帶動澉浦鎮“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如圖5所示。

▲圖5 “杭州灣南北湖生態園”綜合開發建議圖
(二)應用性成果
1.服務于永久基本農田劃定
海鹽縣大力開展永久基本農田質量檔案工作,覆蓋“一縣三鎮”的730平方公里,被列為嘉興市唯一全省永久基本農田質量建檔試點縣。在全市率先啟動基本農田質量調查工作,在全縣3.51萬公頃農田上,采集了土壤、水、農作物等各類樣品4200多件進行系統調查。通過圖、文、卡、庫、碼五大元素,全面建立了永久基本農田質量檔案,并形成了可量化、可追溯、可考核、可問責的土地質量管理制度。自2015年發放全國第一張土壤質量“身份證”以來,已累計制作2500余張,為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提供土壤安全支撐,實現土地質量管理由定性向定量、由粗放到精細、由傳統到現代的轉變。
2.服務于表土剝離再利用
以西塘橋街道和于城鎮為改革試點鄉鎮,在全國率先將地質調查成果運用于“表土剝離”再利用工程,通過引入農業地質調查強化對土壤內化學元素的檢測,評估剝離表土質量和可利用等級并提出利用建議,將建設所占適合耕作的表土搬運到固定場地存儲,用于原地或異地復墾、土壤改良、造地等,實現耕地數量和質量的占補平衡,為全面實現土地特別是耕地精細化管理打下扎實基礎。截至目前,已實施表土剝離項目5個,剝離區域總面積372.47畝,表土再利用面積378.69畝,5個項目耕地質量均相應提高,耕地現狀適應農作物種植要求。
3.服務于農村土地整治
以“海鹽縣西塘橋街道曙光—王莊農村土地整治工程”為試點,對整治后的農用地開展1∶1萬的土地質量地質調查評價工作,調查面積6.53平方千米,共采集樣品126件,其中復墾區22件。對復墾區的土地質量信息采用專項土地質量檔案及二維碼的形式,實現復墾區土壤質量的監督、檢測,實現該地塊土地質量的可問責。截至目前,海鹽縣共立項實施47個農村土地整治項目,計劃總投資24.96億元,立項拆舊區總面積9557畝,復墾新增耕地面積8997畝。已通過市級以上驗收的整體項目有21個,總面積5572畝,正在實施項目26個項目,計劃新增耕地面積3425畝 。
4.服務于生態農業管護
依據本次農業地質環境調查評價、建檔及檢測試點,探索建立農業地質調查有效服務土地質量生態管護新機制。加強對永久基本農田保護、農業“兩區”等農產品土壤環境質量安全的監管,采取有效措施切斷污染物進入農田的天鏈條。深入研究不同土地適合種植的農產品,對土壤缺失養分進行補充,更好地引導農民種植有特色的農產品。目前,北團村擁有蘆薈、葡萄、千畝薰衣草項目等多個產業,其中蘆薈種植面積達1200余畝,為“中國華東蘆薈第一鎮”;黃沙塢村可采摘浙北具有800多年種植歷史并獨具風味的黃沙塢蜜桔,永興村開展花卉、食用菌、中藥材等的研究與產業化開發。
(一)加強政府對調查評價成果推廣應用的宏觀管理
政府應通過制定經濟發展戰略、科技政策、資源配置、行政推動、推廣計劃等加強對調查評價成果推廣應用的宏觀調控,協調政府、企業和農戶三者利益關系,建立一套高效的成果推廣體系。建立政府各部門間有效合作機制,從政府層面整合力量,創造有力條件保障農業地質調查成果后續轉化,加強調查成果在農業發展中的有效服務。
(二)建立調查評價成果推廣應用相關制度
定期公布、更新農業地質調查評價成果,總結成果推廣應用情況,及時匯報階段性研究成果的時效性、收益性。示范獎勵制度。建立農業地質調查評價成果推廣應用效果評價體系,對成果轉化應用效果明顯的鎮、街道采取獎勵舉措,充分發揮示范效應。
(三)選擇適宜的推廣途徑
作為一項被推廣的科技成果,成果本身的水平、產生效益的周期、直觀效益的明顯程度、需求性、適應性是限制該成果推廣的主要原因。成果推廣要因地制宜,可采取政府引導、行政干預、財政扶持和招商引資等方式,通過充分論證,選擇適宜的推廣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