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義縣國土資源局 吳偉高
淺談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重要性
□武義縣國土資源局 吳偉高
本文根據地質隊伍對武義縣地質災害現狀的專業調查,結合筆者十多年從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經驗,論述事前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重要性。
武義縣現有地質災害隱患點70處(《浙江省武義縣農村山區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報告》浙江省第三地質大隊),經過疏理,發現地質災害隱患的分布與前期人類工程活動密切相關(表1)。
在39處滑坡中, 僅3處與人類工程活動無明顯相關;13處崩塌中,7處為自然形成的危巖體,6處為人工開鑿不當所形成的陡壁危巖體,占比近一半;5處泥石流溝谷中,有4處首次發生時間較早,當時是否有過度開墾等人類活動難以確認,且作與人類工程活動無關;13處地面塌陷均有螢石礦開采歷史,與人類工程活動直接相關。合計70處地質災害隱患點中與人類工程活動密切相關的為55處,占總數的78.57%。人類工程活動的影響非常明顯,概括表述為:9成以上滑坡和半數崩塌是因坡體前緣被切割且無有效支擋防護,所有的地面塌陷都是因地下實體被掏空。
武義縣41處不穩定斜坡中,人為成因24處,自然成因17處(據《浙江省武義縣農村山區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報告》)。人為占了58.54%,自然占41.46%。人類工程活動的影響仍然占據多數。

表1 武義縣地質災害隱患與人類工程活動的關系
自2004年3月1日施行《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起,至今已有13個年頭。武義縣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項目從2007年統計已有362個項目(表2),至今未接到過一起發生地質災害的報告。
需要開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用地項目都是處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工程項目,換一種表述即是在容易發生地質災害的地點開工建造工程項目卻沒有引發地質災害,這無疑得益于事前評估。在實際的運作過程中,那些不適合動工建設的用地區塊,在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時作為不適宜被有效剔除了,易引發地質災害的區段也加強了防護。因此,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用地項目數與是否引發地質災害的關系,是有統計意義的。
經過上述的統計分析表明:未經過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工程建設項目往往地質災害多發頻發,而通過事前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則有效地扼制了地質災害多發頻發的現象。可以說工程建設項目的事前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及相應防治措施落實,有效地扭轉了以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被動局面。即沒有因工程建設項目的大量開工建設而引發地質災害的大量同步增長,評估工作對于防范地質災害具有重要作用。

表2 武義縣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項目統計 單位:個
筆者在工作中發現,公眾對于事前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意義認識不足,而且對于地質災害防范的重要性所知甚少。其中還不乏從事國土資源工作的人員。
《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第二十一條 “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工程建設應當在可行性研究階段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并將評估結果作為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組成部分;可行性研究報告未包含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結果的,不得批準其可行性研究報告。”該條款明確規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是事前行為,是在規劃之前,更是要早于建設用地的供給。
眾所周知國家有18億畝耕地控制紅線的政策,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中,用地指標就成了眾相爭搶的香饃饃。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就有了先定用地地塊再補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資料的亂象。甚至于有些土地報批工作人員認為,各部門、領導都簽字同意了,那就是無論如何都要上報的了,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資料成了上級必需要的附件,而沒有了該地塊可用不可用(適宜性)之分。而且,由于報批時間非常緊迫,留給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時間非常短,3-5天就要評估資料的情況常有。如武義縣在2016年底一個月內報批155個項目,其中要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或農民建房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項目78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項目59個,農民建房評估19個)。差不多是連評估報告都來不及看,就倉促地出證明附資料了。無論是在調查評價環節的質量把關上還是在管理環節的審查核實上,這樣的做法所導致的風險不言而喻。或許就只能寄希望于那些地點不會發生地質災害,尤其是別死人。而這正是源于人們對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意義和重要性認知不足。
《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第二十四條“對經評估認為可能引發地質災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質災害危害的建設工程,應當配套建設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設計、施工和驗收應當與主體工程的設計、施工、驗收同時進行。配套的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未經驗收或者經驗收不合格的,主體工程不得投入生產或者使用。”該條款明確了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防治措施和建議必須落到實處,這是工程建設主體應當履行的責任和義務。
在現實管理工作當中,許多人以為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是國土資源部門的一項收費業務,只要交錢就行了。這些人中有建設業主,也有工作人員,他們對于為什么要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對于業主自己有什么益處,法律為什么要作出那樣的規定等等,知之甚少。對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意義和重要性認識不清,導致了建設業主對落實評估中的防治措施和建議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配套地質災害防治措施難以有效跟上。而且,國土資源部門到了供地以后就不再是工程建設項目的參與者,工程建設主體也沒有義務通知國土資源部門項目何時動工開建以及如何建設、何時完工等等,國土資源部門也就難以掌握“三同時”工作的進展。
綜上所述,大家必須清醒認識到:一是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工程建設要先行作出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是法律明確規定的,是必須的;二是認真落實評估的防治措施和建議,有效防止地質災害的發生,是切實保護了建設業主等各面的利益,是必需的;三是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需要有一定的時間去認真展開調查,且需要各方配合,是保證質量所必要的。
在此,呼吁社會各界要重視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國土資源部門要在土地規劃、指標審批及供地等各個環節嚴格把關,盡量提前告知建設單位和個人有關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事項,評估早開展,防治措施早落實。同時,國土資源部門也要爭取獲得相關建設單位和管理部門的理解與支持,共同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