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是指通過在教育過程中尊重和培養學生的社會性情感品質,發展他們的自我情感調控能力,促使他們對學習、生活和周圍的一切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獨立健全的個性與人格特征,真正成為品德、智力、體質、美感及勞動態度和習慣都得到全部發展的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我們知道,人的情感是在交往中產生的,高爾基說過:“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能教育孩子。”因而,要培養學生積極、健康、良好的情感,教師在同學生的交往時首先相互尊重,不論是好學生還是后進生,他們都渴望與班主任進行情感上的交流,希望得到理解:其次,要信任學生,尤其是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在實際教學環境中,有些學生的智商雖然比不上優等生,然而,當你用一種欣賞的目光去看時,會猛然發現,他們仍在不斷努力。
記得我曾教過的一位學生,盡管學習成績一般,但是她有著較強的集體觀念,且十分熱愛勞動,讓她擔任班級衛生管理員后,每天早上來到班級就督促值日生打掃清潔區,并主動成立了一個護綠小隊,自覺維護校園內的綠化,受到學校少先隊大隊的表揚。在家中,她成了家長的好幫手,除了做家務外,還幫媽媽送貨到飯店。對于這些,我都及時給予鼓勵,對她提出的合理化建議予以重視。從這個事例中,我深深地體會到,教育技巧的全部奧妙就在于如何去愛護學生,班主任的愛是學生們心中的甘露,是學生們成長的巨大動力,同時,班主任在評價學生時應多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使他們有機會展示自己,讓他們品嘗從未有過的滿足與自信。正如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在影響學生的內心世界時不應挫傷他們心靈中最敏感的一個角落——人的自尊心。”
情感具有動力功能,因為有情感,人會自覺地投入,獲得很大的動力。同時,情感的發展與學生將來發展成才的目標導向、學習的動力和學習成績都是成正比的。英國教育家羅素在《教育與美好生活》一文中指出:“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發展。”基于這一點,不論是傳授學科知識,還是促進非智力因素的發展,作為班主任,都應善于抓住對學生的情感教育,讓學生領悟到情感教育的感染力,讓他們的心靈撒滿陽光,從而收到培養學生做人和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良好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