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艷
摘要:在幼兒園教育中,好的班級常規是一個班級順利有效開展各項活動的保障。作為一個班級,首先應科學建立班級常規,其次班級里保教人員應密切配合,通過多種方法培養幼兒遵守規則,從而形成良好的班級常規,促進幼兒健康快樂地成長。
關鍵詞:幼兒園;建立;培養;班級常規
幼兒園班級常規是指幼兒一日生活中各個環節的安排順序以及要求孩子在各個環節中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是教師為了管理好一個班級而制定的需要幼兒遵守的一些規則。班級常規的好與壞將直接影響一個班各項活動的順利開展及幼兒的健康成長。因此,作為幼兒園教師,就應積極地與班級里其他保教人員一起建立和培養好自己班級的常規,以確保各項活動的順利有效開展,促進幼兒各種習慣的培養、能力的發展和健康快樂地成長。多年來,自己在工作實踐中對如何建立和培養幼兒班級常規方面進行了以下的探索:
一、班級常規的建立
1、科學制定一日生活作息制度。在幼兒園里,一日生活皆教育。因此,幼兒在園的一日生活是一個教育整體,每一個環節都不容忽視。幼兒園的一日生活包括入(離)園、生活活動、游戲活動、教育活動、戶外活動等環節。
《幼兒園工作規程》(2016年)中指出:“幼兒園日常生活組織,應當從實際出發,建立必要、合理的常規,堅持一貫性和靈活性相結合,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因此,作為老師,應結合園所的安排和幼兒生理、心理發展需要及季節變換等特點,遵循動靜交替、戶內戶外活動交替 、集體與個體活動交替等原則對幼兒一日生活各環節的時間、順序等進行安排,形成具有一定穩定性的班級作息制度。使幼兒在一日生活中能為接下來的活動做好心理準備,避免因不必要的緊張、忙亂而產生失控感和不安全感,形成初步的生活節奏感,保證幼兒有規律地生活與游戲。
2、合理制定一日生活各環節的規則。為保證各環節活動的有效開展,一日生活的各環節都應制定幼兒應遵守的規則,使幼兒明確每一環節應該怎樣做。如:來園時向老師問好,向家長說再見;參加活動時要認真傾聽,想發言時先舉手;進餐時不講話、不挑食,左手扶碗、右手拿勺,不把飯菜撒在桌上或地上等。
制定規則時一定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能力發展,制定的規則和要求要切合幼兒實際。小班可由班里的保教人員一起討論制定。中大班的孩子漸漸地有了行為意識,老師便可以鼓勵孩子一起來討論和制定,孩子們參與了規則的制定,在活動中他們就更能去維護和遵守這些規則。
二、班級常規的培養
1、讓幼兒明確應遵守的規則。要培養幼兒形成良好的班級常規,首先應讓幼兒明確班里的作息制度和活動規則,使幼兒知道在幼兒園里一天的活動順序和各環節應該怎樣做,幼兒才能做到在活動中有序而不忙亂,這樣通過一天天的堅持而形成習慣。老師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幫助幼兒明確規則:
第一,制作“活動流程圖”。老師可將幼兒一日生活中每個環節的活動拍一張照片,將照片按活動的順序進行排列,制作成“活動流程圖”張貼在活動室里,教會幼兒通過看圖了解一天的活動順序,使幼兒對要進行的活動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從而保證各環節有序過渡。
第二,活動前強調規則。在常規形成的初期,老師可在每一環節或活動開始前,都將應遵守的規則對幼兒進行講解,使幼兒在明確活動要求的前提下參加活動,這樣幼兒在活動中才能按照要求進行。待常規基本形成后,便可根據情況只對幼兒遵守得不好的規則進行一些著重強調。
2、班級里保教人員要求一致。班級里的幾名保教人員在幼兒的生活和活動中應堅持按照規則的要求組織幼兒活動,做到對幼兒的要求一致。切忌幾個保教人員要求各一,即同一個環節或同一種活動,你這樣要求,她那樣要求,今天這樣要求,明天又那樣要求,使幼兒在活動中不知道到底該如何是好,這樣就會使活動常規很難形成。
3、培養幼兒遵守規則的方法。
第一,以積極的方式進行要求和督促。活動中應督促幼兒遵守規則,當發生不守規則的情況時,老師應直接告訴幼兒具體如何去做和做什么,而不是告訴他不要如何做和做什么。如看到幼兒將玩具亂扔在地上,教師可采取比較溫和但是堅決的方式,對他說:“××,我們要愛護玩具,這個籃子是玩具的家,我們把地上的玩具送回家。”這樣幼兒很容易接收,并知道該怎樣做才是對的。盡量不要用命令式的語言,如“××,不要亂扔玩具,把玩具撿起來!”,使幼兒迫于老師的壓力,不是很情愿地按照老師的要求做,這樣不利于幼兒養成自覺遵守規則的習慣。
第二,在環境創設中隱含常規要求。幼兒園的墻面、空間蘊含著教育價值。因此,可以運用具體形象的方法將一些常規體現在環境中。如:在樓梯處貼上小腳印,提示幼兒上下樓梯怎樣走;在洗手處貼上洗手的步驟圖;在午睡室貼上穿脫衣褲的順序;還可以用圖案標明各個活動區域。對于小年齡的幼兒,用標記告訴他們做早操的位置等。每個幼兒的用品上貼上標記,便于幼兒辨認、取放等等。
第三,運用表揚和榜樣進行激勵和強化。《3- 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出:“對幼兒表現出的遵守規則的行為要及時肯定”。同時,結合幼兒“愛模仿”的年齡特點,在幼兒的生活和活動中,可表揚做得好的孩子,激勵其他孩子向他學習,通過幼兒對“榜樣”的模仿不斷強化孩子遵守規則。如:幼兒進餐時,有的孩子老是容易將飯菜灑在桌上,老師可表揚做得好的幼兒:“×××真棒,沒把飯菜灑在桌上,桌上真干凈。”其他孩子便會去注意受表揚的孩子,這時,老師還可以進一步表揚:“你們看×××是怎樣怎樣吃的,所以他不會掉飯菜在桌上。”這樣,孩子們便會去模仿,從而掌握進餐時不灑飯菜的方法。
第四,運用音樂、兒歌進行滲透教育。在幼兒一日生活中,可運用播放音樂進行各環節過度的指令,讓幼兒以音樂為信號,什么音樂該做什么,使幼兒在輕松的音樂提示下進行各活動。
第五,家園配合促進常規的堅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家長是幼兒園教師的重要合作伙伴。要向家長介紹幼兒園的保育教育工作,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參與”,因此,老師可通過家長會、家教園地等將一些班級常規告訴家長,要求家長積極配合共同培養幼兒遵守規則。如:幼兒入、離園時問好和道別,洗手、穿脫衣服的方法,上下樓梯怎樣走,如何收拾整理玩具等一些生活常規,便可以通過家長與老師一起對孩子進行培養,促進幼兒堅持對規則的遵守。
總之,科學地建立和培養好一個班級的常規,需要班里的保教人員、家長及幼兒密切配合,共同堅持,從而確保班級的各項活動順利有效開展,促進幼兒健康快樂地成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