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劍
摘要: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經濟發展格局由管理向創新轉型,而且“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幕已經拉開,目前是大學生創新創業最好的時代,因此本文分析了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教育途徑。
關鍵詞: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途徑
創新創業是當前社會關注的熱點,也是國家大力支持和倡導的實踐活動。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中央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推動我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雙引擎”之一。大學生風華正茂,思想活躍,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強,培養創新創業能力因應了國家的期望和社會的需求。然而,我國大學生無論創業的意愿,還是創業的能力,與期望和需求相比有明顯的差距[1],因此本文對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途徑進行了分析。
一、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必要性
1、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上升,2016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已達到765萬,比2001年多出5.7倍。與之相關的情況是,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在2014年達到頂峰后,近兩年來有所回落。一方面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上升,另一方面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停滯不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十分嚴峻。由于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傳統就業渠道變窄,創業就成為緩解就業壓力、實現大學生人生價值的最佳選擇。王寧[2]認為大學生創業分為獨立創業和企業內創業兩種類型。前者是指創業者個人或團體白手起家創業,即自主創業;后者是指大企業內部創業。但對于缺乏創業能力的大學生來說,自主創業難度之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高校有責任在對大學生進行專業教育的同時,為在校大學生提供創業理論和實踐方面的準備。而且筆者還認為與自主創業不同的另一種創業形式,從事與自身專業不對口的其他行業或專業,這個難度比自主創業小,但也需要創新意識。總之,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對于大學生自主創業、拓展就業渠道會有很大幫助。
2、適應高校素質教育改革的需要。傳統高校教育偏重于專業素質的培養,而對思想道德素質、身體心理素質、生活技能素質等不夠重視,大學生綜合素質的不足,按照“木桶理論”就可能成為“瘸腿人才”,不僅難以成為合格有用的人才,其就業前景也存在隱憂,因為心理承受能力差、職場適應能力弱,在就業時就會遇到很大障礙。加強創業創新教育有助于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因為開展創業創新教育不僅要向大學生傳授創業理論知識,還要向他們提供實踐的舞臺,經過創業創新理論的熏陶和實踐的洗禮,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心理素質、應變能力都會有很大提升,而這也正是高校素質教育改革所需。因此,應加強大學生創業意識、創業理念和創業能力的培養,提高其組織、溝通和協調的能力,更好地適應就業和創業需要。
3、促進創新型社會建設。我國經濟經過多年的高速發展,經濟增速明顯放緩,經濟發展形態由“傳統粗放型”向“創新增效型”轉化,這種轉化需要在理論、管理、制度等方面做出調整,旨在建立以創新主導的經濟新常態。傳統產業轉變升級,新型產業不斷涌現,為創新型經濟發展注入活力。隨著創新理念的普及,一大批企業通過創新獲得生機,也推動我國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方向發展。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既是為了迎接這個歷史發展機遇,也是為了推動我國向創新型國家轉變。正所謂創新促進創業,創業成就大業。可見,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對于創新社會建設至關重要。
二、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途徑
1、培育創新精神,弘揚創業意識。創新是創業的基礎,創新精神是創業者的動力源泉,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首先應該培育創新精神,發揚創業意識。由于深受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我國大學生自主創業意識不強,而且家長大多也不支持子女創業,反映了舊觀念的根深蒂固。創新的本質是打破舊的思維定式和成規戒律,正所謂不破不立,所以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才能讓他們敢于創業,樂于創業。創新的起點是敢于質疑和大膽提問。例如以色列技術創新能力居世界前列,其重要原因是崇尚質疑和提問的良好文化氛圍,因而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應從知識灌輸為主向培養批判性思維、敢于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方向轉變,并在各個學科教學中滲透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從而在精神層面培育出創新創業的思想基礎。
2、完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充實大學生創新創業知識結構。創新創業教育綜合了多學科、多專業內容,所以設置創新創業課程體系應進行跨學科、跨專業的整合,以建立多層次、立體化、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同時應與專業課程、文化素質教育有機融合起來,并將創新創業實踐與專業課實踐教學進行有效的銜接,再根據年級特點進行合理設置。在大學一二年級以創業基礎課為主,主要講授創新創業的基礎理論,讓學生們了解創新創業的現狀、發展前景,培育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結合專業課程開展創新創業設計和初步實踐活動。在大學三四年級開設創新創業專題講座并結合專業特長開展更深入的實踐活動。在此基礎上,通過校企聯合、企業實習等活動提高創新創業實踐的針對性。
3、搭建大學生創業實訓平臺,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關鍵是實踐,沒有實踐就就像學游泳不下水永遠也學不會游泳一樣,所以學校要利用各種資源為大學生搭建創新創業實訓平臺,創造條件讓大學生“下水游泳”。創新創業實訓平臺可通過以下途徑創建:一是通過校企聯合方式創建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訓基地,如聯合創建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或者走出校園,參加生產實踐活動或社會實踐活動。二是依托創新創業競賽活動,以賽代練,促進創新創業能力的提高。三是引導學生建立各種形式的創業學生社團,通過這個活動吸引學生參與、組織創業活動,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的興趣和主觀能動性。
三、結語
為了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高校自身也應成為創業型大學,這已為國際高等教育實踐所證實,美國斯坦福大學就是一個很好典型,在校生有許多實際工作機會,教師也可以利用自己的“創業假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教師積累了創新創業的實際經驗,才能更好的傳授給學生,此理在中國高校也有很好的借鑒價值。
參考文獻
[1] 唐瑤.芻議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現狀及培養途徑[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31(9):37-38.
[2] 王寧.當代大學生創業的相關理論研究[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1,09(2):163-16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