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亞
切勿自行給孩子挖耳,自己也不要在孩子面前挖耳,以免好奇的孩子們模仿!
近期有一則讓人驚呆的新聞:竟然有人花了5000元給娃挖耳屎,還做了全麻。怎么回事?
原來,5歲小男孩趙趙(化名),幾周前因感冒誘發了中耳炎,一直喊耳朵疼。拍CT后發現,孩子耳朵里堵著一塊巨大的耵聹(耳屎的醫學名)——0.79×1.39厘米,相當于一個成年人大拇指的大小。孩子的耳道口只有0.52厘米的直徑,想要直接拽出來是不可能了。
原來趙趙從小就一直排斥挖耳屎,一挖耳屎就搖頭晃腦,所以自出生起到現在,爸爸媽媽一次都沒給孩子挖過耳屎。
最終,在全麻情況下,通過視頻耳內鏡,醫生取出了“頑強”堆積了5年的耳屎,“抗炎工作做好,孩子就不會留下后遺癥”。
原來耳屎這么小的東東,也能折騰出大事兒來,我們不得不要好好認識一下這個學名叫“耵聹”的東東。
耳屎是外耳道皮膚腺體的分泌物,再混合脫落的皮屑、灰塵等形成的混合物。
耳屎在空氣中干燥后呈薄片狀。有的像粘稠的油脂,俗稱“油耳”。
耳屎呈弱酸性,具有輕度的殺菌作用,能抑制細菌的生長和繁殖。
同時,它可以滋潤耳道生長的耳毛,并和它共同粘附外物和阻擋外物(如塵埃,小蟲等)。
耳屎平時借助咀嚼、張口等運動,多會自動排除。所以一般情況,耳鼻喉科醫生不建議去清除。
孩子們都有常規體檢,醫生們都會例行檢查外耳道。
如果醫生告訴爸爸媽媽們,孩子的耳屎阻塞了外耳道,就需要到醫院請專業的醫生取出。因為如果耳屎逐漸凝聚成團塊,阻塞于外耳道內,稱“耵聹栓塞”,這時就不能自行排除了。
“耵聹栓塞”完全堵塞耳道,可能引起耳悶、耳鳴和聽力下降,甚至眩暈,刺激分布在耳道皮膚的迷走神經引起反射性的咳嗽,還可引起耳道皮膚腫脹、肉芽形成。
所以,如有孩子出現以上癥狀的耳屎,需要耳鼻喉科醫生清理。
醫院處理的方法有兩種:
一種是直接法,即用工具取出或者吸出,需要孩子配合不動,適合年齡較大并配合操作的孩子。
另一種是沖洗法,需先用耵聹耳水滴耳3天軟化后再沖洗或者抽吸出來,適合于不能一次取出或不配合直接取出的孩子。
無論使用哪種方法,都建議由專業的耳鼻喉科醫生處理,不建議家長自行處理。
不建議家長平時給孩子挖耳。
自行挖耳,局部刺激本身會導致耳屎分泌更多,且容易將耳屎推到耳道深處,削弱其自身排除的能力并增加醫生操作的難度。
過度干潔的耳道寬敞,失去了天然屏障作用,小昆蟲容易誤入耳道,尤其南方溫暖潮濕的環境,蚊蟲眾多,有的還會在耳道產卵。我們在臨床曾經收到過蟑螂在孩子耳道產卵的案例。
兒童天性好動,皮膚嬌嫩,很容易損傷耳道和耳道內段的鼓膜,挖耳引起耳道出血、鼓膜穿孔的病例非常多;同時孩子極易模仿大人的行為,孩子會拿棉簽或者其他的棒狀物模仿大人挖耳,門診接診自行挖耳導致鼓膜穿孔的孩子最小的才一歲多。
像案例中趙趙這樣的耵聹栓塞實屬罕見,一般耳屎存留于外耳并向外推移,不會突破鼓膜到達中耳。
相對于耵聹栓塞,挖耳所面臨的風險更大,曾有一例兒童患者自己用金屬挖耳勺挖耳時跌倒,挖耳勺向內一路損傷,引起腦脊液耳漏,之后顱內感染一發不可收拾。
因此,再次提醒家長切勿自行給孩子挖耳,自己也不要在孩子面前挖耳,以免好奇的孩子們模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