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勝
摘 要: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入口和出口變化顯著影響著職業院校的生存和發展。同時,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不高的事實又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對技能型人才的大規模需求中被掩蓋,提升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迫在眉睫。工匠精神的培育與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具有高度的關聯性。本文提出,職業院校應不忘初心,改革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指揮棒”,將工匠精神的培育貫穿于技能型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有效提升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以解決目前發展的瓶頸和困惑,有效發揮職業院校的社會職能。
關鍵詞:職業院校 技能型人才 工匠精神 人才評價
職業院校以培養、培訓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技能人才為核心功能。因此,以市場需求為基礎、以就業為導向成為了職業院校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邏輯起點。
一、職業院校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迫在眉睫
目前,我國宏觀經濟發展基本告別了高增速的時代,進入了“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的經濟新常態。與此相對應,國家在戰略層面提出了經濟發展供給側改革和《中國制造2025》。簡單來說,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物質生產,基本上完成了從無到有的階段,進入到了從有到好的新階段。那么,對市場企業而言,將在規模、速度、質量、結構上發生重大調整,以實現效益目標。市場需求的調整對職業院校技能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啟發:以質量提升取代規模擴張,實施技能型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
從外部環境來看,受人口增長率持續下降和區域市場人才需求結構調整的影響,職業院校自然規模的擴張幾乎不再可行。以北京市為例,北京市高中階段招生人數從2012年的14.3萬下降到2015年的9.7萬,年均降幅達到10.72%。其中,技工院校招生人數從1.92萬下降到1.35萬,年均降幅達到9.90%;2015年,全市全年關停退出一般制造業和污染企業326家,2016年則達到335家,自2013年以來累計達到1341家。而職業院校的畢業生一般面向的是生產制造業的一線操作崗位,以北京市某技師學院為例,數控加工、數控機床裝配與維修、電氣自動設備安裝與維護等專業的在校生占比為65%。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入口和出口的變化顯著影響著職業院校的生存和發展,提升技能人才的培養質量迫在眉睫。
從內部現狀來看,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在人才市場上被視為低端教育輸出。這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和培訓的質量不高有著直接的關系。雖然技能型人才受到社會地位、經濟收入、非主流教育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而形成了認可度不高的事實,但是從根本上來說,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不高才是內在的核心原因。例如,在生源數與財政撥款掛鉤的制度下,許多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入口上不得已無門檻錄取生源;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校企合作深度不足,課程體系甚至停留在20世紀90年代。而此種人才培養質量不高的事實又曾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對技能型人才的大規模需求中被掩蓋了。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經完成從無到有的蛻變,進入了從有到優的新階段。從宏觀來說,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整體質量是影響“中國制造2025”和供給側改革的關鍵因素;從微觀來說,聚焦于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則是職業院校生存發展的首要選擇。
二、改革技能型人才質量評價的“指揮棒”
如果說高考是普通高中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指揮棒”,那么職業資格等級評價則是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指揮棒”。
目前,國務院正在大力推進《國家職業資格目錄》制度,已經分7批取消了434項職業資格,占職業資格總數的70%以上?!秶衣殬I資格目錄》制度的出臺是為了解決原職業資格設置缺乏法律法規依據、過多過濫等問題,通過簡政放權,激發企業活力,使其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湯濤指出,取消職業資格不是取消崗位和職業標準。即便如此,在許多專業無證可考的情況下,擺在職業院校面前的現實問題是當前和未來如何培養技能型人才?如何評價?
不忘職業院校的初心,契合企業實際需求,是職業院校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和評價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例如,早在2009年,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印發了《北京市開展企業技能人才評價試點工作方案》,并選擇首鋼總公司、北京地鐵運營有限公司和北京電子控股有限責任企業三家企業作為首批開展企業技能人才評價工作的試點單位,兼顧社會通用要求和企業生產技術要求,綜合使用職業道德評價、工作業績評價和崗位技能評價等手段來評價企業員工的職業技能水平。
在職業資格清單制度背景下,參照企業自主評價的內容,將職業道德評價、專業技能評價和作品成果評價納入技能型人才評價體系,并作為職業院校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主要維度,不失為一種選擇。
第一,職業道德評價。職業道德評價即考查學生在遵守國家法律法規、行業職業規范,責任心和積極性,崗位之間團結協作能力等方面的表現,可采用教師評價、小組評價和企業評價相結合的方式。
第二,專業技能評價。專業技能評價即判斷學生在執行操作規程、解決生產問題和完成工作任務等方面的理論知識掌握和實際工作表現。
第三,作品成果評價。作品成果評價即尊重學生職業發展多元化的實際,學生可以提交實習報告、畢業設計、技術論文、典型作品等任意成果,將其作為考核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載體,以判斷和測量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質量和發展方向。
職業道德評價、專業技能評價和作品成果三個維度的評價體現了三個層次結構:職業道德是位居深層次的不可直接評估的精神內核,專業技能是位居中層次的僅可判斷的內容保障,而作品成果則是外層次的可判斷、可測量的顯性輸出。
三、工匠精神培育與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關聯耦合
工匠精神作為近兩年來一個具有傳統根源而又被重拾的熱門詞匯,兩次出現在了政府工作報告中,不僅在社會宣傳中得以大力弘揚,也在研究領域引發了學者的追根溯源。在狹義的研究中,有學者認為工匠精神屬于精神特質的范疇。例如,李宏偉和別應龍博士認為,工匠精神包含五個方面的精神特質,即尊師重教的師道精神、一絲不茍的制造精神、求富立德的創業精神、精益求精的創造精神和知行合一的實踐精神。而在廣義的研究中,有學者認為工匠精神不僅僅是內在層面的,同時還包括能力支持,例如,姜漢榮教授認為,匠心為基、匠術為本、匠德為魂。職業教育作為培養和評價技能人才的重要主體,筆者則認為工匠精神同時包括精神內核、行為保障和外化為品質作品三層內容。endprint
因此,可以認為,工匠精神是指以愛崗敬業和精益求精為精神內核,以過硬的專業技術技能為條件支撐,以高品質的工作成果為外在表現的職業品質。
從技能人才質量評價和對工匠精神的分析闡述中,可以得出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與工匠精神的培育具有高度關聯度的觀點。
第一,價值取向一致。培養具備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是職業院校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參考標準,是服務和支撐“中國制造2025”和經濟發展供給側改革的人才保障。
第二,內涵本質相通。無論是技能型人才的評價維度還是工匠精神的內容層次,均符合美國學者R ·博亞特茲提出的“素質洋蔥模型”,即核心層為存在的基本假設(價值和動機),中間層為規范和個性(知識和技能),表層為外在直觀的事物(行為結果)。
第三,實踐內容統一。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與工匠精神的培育,二者既是理論層面的問題,更是實踐層面的問題。例如,在職業教育領域內,須將理論與實踐教學相融合,以職業能力的培養為基礎;教學組織側重未來工作崗位的生產要求,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相結合,提高理論教學的實效性,并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形成吃苦耐勞、注重細節、敢于創新、獨立自主等精神,與工匠在不斷完善工藝的過程中形成耐心、專注、堅持等品質相一致。
四、職業院校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的途徑
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與工匠精神的培養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需要進一步研究其核心要義并分析其主體內容,選擇有效載體和方式進一步開展。大體而言,工匠精神的培育可以從以下幾個途徑考量實施。
第一,以校園文化和德育主題活動為孕育工匠精神生根發芽的土壤。職業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和德育主題活動開展中,可以以工匠精神的培育作為切入點。一方面,將傳統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進行多元融合,系統設計體現工匠精神內涵的特色校園文化;另一方面,利用這種文化軟實力,在全體師生中宣傳工匠精神的價值和意義。通過校園文化的浸潤,培育工匠精神產生的種子,營造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土壤,形成工匠精神生存發展的校園基礎。
第二,以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教學的實施培育工匠精神的主體內容。開發和實施基于工作崗位的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體系,是工匠精神培育的制度安排和核心載體。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體系的開發過程融合了現代企業的用人需求和國家職業標準的要求,具有天然的培育工匠精神的先天屬性。
第三,以現代學徒制等深度校企合作培養模式夯實培育工匠精神的平臺。職業院校在工學結合、產教融合的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的落實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學徒制等校企合作雙向育人平臺,構建體現工匠精神的“養成+體驗+實踐”教育載體和平臺,促進工匠精神與崗位工作、技術活動等的有機融合,幫助學生將工匠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五、小結
綜上所述,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不高的事實必須予以重視和改變。職業院校要認識到提升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的迫切性,認識到技能型人才培養與工匠精神培育的內在關聯,改革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指揮棒”,找到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養的具體途徑。職業院校要不忘初心,將工匠精神的培育貫穿于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始終。這樣才能解決目前職業院校的發展瓶頸和困惑,才能有效發揮職業院校的社會職能,促進我國經濟在新的階段穩步發展。
參考文獻:
[1]潘天波.工匠精神的社會學批判:存在與遮蔽[J].民族藝術,2016(5).
[2]孟源北,陳小娟.工匠精神的內涵與協同培育機制構建[J].職教論壇,2016(27).
[3]李進.工匠精神的當代價值及培育路徑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27).
[4]成海濤.工匠精神的缺失與高職院校的使命[J].職教論壇,2016(22).
[5]姜漢榮.勢之所趨:工匠精神的時代意義與內涵解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21).
[6]李夢卿,任寰.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養:訴求、價值與路徑[J].教育發展研究,2016(11).
[7]李夢卿,楊秋月.技能型人才培養與“工匠精神”培育的關聯耦合研究[J].職教論壇,2016(16).
[8]楊紅荃,蘇維.基于現代學徒制的當代“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職教論壇,2016(16).
[9]李宏昌.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培育與弘揚“工匠精神”問題研究[J].職教論壇,2016(16).
[10]李宏偉,別應龍.工匠精神的歷史傳承與當代培育[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5(8).
(作者單位:北京市工貿技師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