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鑫
摘要:審美性是包含鋼琴在內的各類音樂藝術的本質屬性。然而長期以來,高校鋼琴教學都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了技術訓練方面,學生審美素質的能力和培養被嚴重忽視,既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也不利學生的就業和發展。鑒于此,本文從審美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必要性談起,就具體的改革路徑進行了分析,以期獲得更加深刻的認識。
關鍵詞:高校鋼琴教學 審美性 改革路徑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15-0086-02
一、審美視角下高校鋼琴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一)鋼琴的本質規律使然
審美性是音樂藝術的基本屬性,特別是素有“樂器之王”的鋼琴,更是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作品美、演奏美、形制美等豐厚的美學特征。而鋼琴之所以受到眾人的喜愛,就是因為人們樂于表現和體驗這些美感特征,從中獲得美的陶冶和潤澤,所以審美既是鋼琴的本質藝術規律,也是其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反觀高校鋼琴教學的實際情況,長期以來,受到多種原因的影響,各類高校都普遍將技術訓練作為了教學的重點,使鋼琴學習成為了單純的技術訓練,不但有悖于鋼琴本質藝術規律,也難以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所以將審美意識貫穿于教學中,進行教學改革,已經是勢在必行。
(二)鋼琴教學質量提升需要
雖然近年來的高校鋼琴教學已經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也遇到了多個難以突破的瓶頸,對審美的忽視正是造成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雖然很多學生都是自幼學習鋼琴,但是卻帶有明顯的功利化傾向,也不是自主自愿的。要將鋼琴作為升學的一項工具,所以勢必要以技術訓練為主,讓學生對鋼琴的認識產生了偏差。進入大學校門之后,很多教師也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加之自身審美意識和能力的不足,仍將鋼琴教學停留在技術層面,學生對為什么學習鋼琴、學到什么程度都沒有明確的認識,只是在教師的要求下按部就班的學習,教學質量也難以再有本質的提升。反之,如果充分認識到了審美的重要性,將審美貫穿于教學始終,引導學生發現美、感知美、體驗美,則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性,無論是鋼琴演奏技能還是綜合素質,都會在這個過程中得到豐富和提高。高校鋼琴教學由此就會獲得新的發展。
(三)學生就業和個人發展的需要
上個世紀末的高校擴招,在讓更多學子實現了大學夢想的同時,也隨之產生了全社會關注的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具體到音樂專業來說,造成就業難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不足,而這兩方面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要歸結于教學中的審美性缺失。沒有樹立和踐行審美意識,高校鋼琴教學更像是一項單純的技術訓練,加之其它方面的原因,導致學生既沒有實踐意識和機會,也沒有從審美角度來認知和體驗鋼琴,畢業后很難適應工作的實際需要。因此推動審美視角下對高校鋼琴教學改革,正是學生就業和發展的需要。
二、審美視角下高校鋼琴教學改革研究路徑
(一)樹立正確目標
目標是整個行為活動的引領,只有目標本身正確,才能保證整個教學活動沿著科學合理的方向發展。具體到高校鋼琴教學來說,其教學目標的樹立主要遵從于兩點:一個是學科本質屬性和規律,一個是行業發展對專業人才的需要。所以審美視角下高校鋼琴教學目標的樹立,也需要結合以上兩個方面進行認知,一方面可以使這兩個原則得到更好的遵從,一方面也可以使審美的價值和意義得到更充分的體現。首先,從學科本質屬性和規律來看,審美性是鋼琴藝術的本質屬性和規律,體現在鋼琴創作、演奏和欣賞全過程。所以高校鋼琴的教學目標,就是要培養出能夠認知、體驗和表現這些美感特征的人才。其次,從行業發展需要來看,從上個世紀末開始,全國各地都陸續掀起了一場鋼琴學習熱潮,很多學生都有過自幼學習鋼琴的經歷,加上高等教育的擴招,音樂專業學生數量也急劇增加。也就是說,由于學習者數量的增加,使學生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也由此帶來了用人方對學生的高標準和嚴要求,是否具有審美素質和能力則成為了競爭的關鍵所在。所以結合教學目標可以看出,審美素質和能力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將會對目標的實現產生決定性影響。
(二)變革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通俗的說就是如何教學、怎樣教學的問題。長期以來,高校鋼琴教學多采用一對一的教學方式,教師簡要講解知識和技術要點并進行示范,學生在課下練習,下節課時將課下練習成果反饋給教師,教師再給出有針對性的指導。近年來,隨著學生數量的增加,又出現了集體課和小組課模式。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教學的實際需要,但是仍然沒有樹立起審美意識,也沒有機會和途徑培養審美素質和能力。所以應該對現有的教學方法進行適當的調整。其中一個關鍵就在于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和交流,而不是當下這種按部就班的機械模式。比如在學習一首新作品之前,教師應該對作品進行詳細的介紹,包含創作者的信息、作品的時代背景、作品的主要內容等,然后以交流的方式,引導學生說出對作品的看法和認識,即我認為這是一首怎樣的作品、作品表現出了怎樣的情、應該以怎樣的方式去表現出這種情感等,這個闡述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審美體驗的過程。在此基礎上,學生就會形成一種審美表現欲望,去驗證自己的體驗是不是正確和充分。當學生基本表現出作品的情感和內涵后,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加入更多自己的認識和理解,讓演奏呈現出鮮明的個性化風格。所以說,必須通過教學方法的革新,讓更多學生感受到鋼琴藝術的美感特質,拉近學生與鋼琴藝術之間的距離,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審美表現和創造。
(三)豐富藝術實踐
馬克思在談及審美能力的培養時曾提出,只有加入到審美創造中來,才算是一個真正的審美者。事實也正是如此,因為審美意識的缺失,學生既沒有審美創造的意識,也沒有審美創造的機會,所以應該通過藝術實踐,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審美創造欲望。而且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這也是當下高校鋼琴教學中的一個短板所在。很多學生雖然掌握了一定的鋼琴理論知識和演奏技能,但是在舞臺實踐經歷方面十分匱乏,每當上臺表演時,都會因為演出經驗不足而出現緊張等狀況,演奏效果難以保證。所以還是要從審美的角度入手,整個實踐過程中,審美質素是無處不在的。從鋼琴作品來看,諸多經典作品都是受到觀眾普遍喜愛的,觀眾愿意聽到這些作品得到精湛的表現,而演奏者也完全可以融入到作品中,自然避免了緊張等情況。從實踐環境來看,臺上的燈光、舞美,營造出了一個舞臺氛圍,臺下則是觀眾期待的目光。當演奏者身著得體的服飾,落落大方的上臺,并從容自如的演奏時,每個人都會感受到這種音樂之美的魅力。從鋼琴演奏來看,演奏者憑借自身扎實的基本功和技法,將自己對作品的理解感悟傾灑到每一個琴鍵上,并獲得與觀眾的情感共鳴。這種效果是為每一個演奏者所追求和享受的。因此必須通過藝術實踐豐富,給學生以更多的審美表現和機會,在實踐中真正感知和體驗鋼琴藝術的特有魅力和價值。
(四)開設美學課程
鋼琴藝術的審美性特征并不是憑空而至的,而是一種長期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后的共識。所以有必要通過美學課程的開設,引導學生從本質上認識鋼琴的美學特征,真正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比如針對學生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技術訓練的情況,就可以從二度創作的角度對學生進行引導。當作曲家受到情感觸動后,利用作曲知識和技法創作出鋼琴作品,完成了一度創作,而演奏者演奏這些作品時候則是二度創作。兩者之間其實是一個承接、延續和創造的過程。一方面,演奏者要充分表現出作品的情感、內涵和風格;另一方面,還需要在此基礎上融入個性化的體驗和表演,獲得與眾不同的演奏效果,使作品得到豐富和擴展。而如果僅從技術角度的練習作品,即便是演奏的再熟練,也是毫無意義的。通過這種理論說明,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到審美的價值和重要性,所以應該對美學類課程進行及時的補充和完善。在此基礎上,學校和教師還可以經常開展一些講座或研討活動,以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就一些音樂美學問題進行了討論,并將討論成果及時應用到教學和練習中,便于借助理論更好地指導鋼琴演奏的審美教學及藝術實踐。
綜上所述,近年來,伴隨著高等教育和音樂藝術的雙雙發展,高校鋼琴教學也獲得的長足的進步,多方面的成績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是對學生審美素質和能力的忽視卻始終是一個短板,成為了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因此有必要從審美視角下重新審視整個鋼琴教學,并通過多方面的變革,讓師生的審美意識貫穿于教學的始終,這不但是對鋼琴本質藝術規律的尊重和體現,也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需要,對于學生的就業和個人發展是大有裨益的。本文也正是本著這一目的對此進行了分析,也希望高校鋼琴教學,能夠因審美意識的融入而迎來更為廣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趙雅堃.藝術審美特性在鋼琴教育中的體現[J].黃河之聲,2016,(15).
[2]劉源茜.淺析藝術審美特征在鋼琴教育中的體現[J].鴨綠江(下半月版),2016,(10).
[3]劉家佳.芻議在鋼琴教育中體現藝術審美特征的策略[J].通俗歌曲,2015,(10).
[4]李夢婷.論鋼琴教學中綜合素質的培養[J].中國資源綜合利用,2015,(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