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
摘要:中高職銜接的關鍵問題在于課程的建設。目前,我國對如何構建中高職貫通的課程體系還未提出明確的要求。在音樂表演專業,中高職銜接中普遍存在課程設置缺乏連貫性、教學內容重復、學時安排不合理、考核評價較為單一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音樂表演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制約了音樂職業教育的發展。本文以珠海藝術職業學院音樂舞蹈學院“3+2”五年制大專為例,結合音樂表演專業的特點和中高職不同階段的人才培養目標,對音樂表演專業中高職銜接中的專業課程建設提出構想,從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安排、教材開發、考核評價等方面進行探索與研究。
關鍵詞:音樂表演 中高職銜接 培養目標 課程建設 考核評價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15-0100-03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不斷提高,對高技能、實用性的職業人才的需求成為各行各業發展的瓶頸。職業教育是滿足學生職業素質養成、職業生涯發展、實現長遠職業需求的教育體系,近年來受到國家大力支持,得到迅速發展,已成為解決對職業人才需求這一瓶頸的有力途徑。如何使中高職教育有機結合,合理、有序、科學的銜接已成為職業教育工作者普遍所關注的問題。很多學者和教師也從不同層面對具體的銜接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而在中高職銜接中最核心、最本質的內容就是課程建設。本文將通過對音樂表演專業中高職銜接課程現狀進行分析,進一步探索構建合理、有序、科學的音樂表演專業中高職銜接的課程體系,明確各階段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重點。在中職階段打好專業基礎和提高文化素養,高職階段拓展職業能力加強實際操作能力,真正做好中高職銜接,貫通人才培養通道。
一、音樂表演專業中高職銜接專業課程現狀分析
(一)中高職不同階段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模糊
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既有共性又有區別,應有各自準確的定位。中職教育的任務不僅為社會培養所需人才,還應為高職輸送合格人才;高職教育則在保持與中職教育連續性的基礎上,體現自身的職業性和高層次、高技能性。中高職在培養目標上的定位不清晰、不銜接和不協調,必然會導致專業課程體系的不銜接,造成專業課程內容的雷同與重復。
(二)中高職在音樂專業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的安排上存在分離、雷同和重復,缺少有機的結合,缺乏連續性、銜接性和系統性
音樂專業的一些基礎課程在中職和高職階段重復開設,例如樂理、視唱練耳等課程,不僅內容一樣,甚至連教材都一樣。中職階段學習完,高職階段又重復學習,不僅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也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雖然人才培養目標有所不同,但追其根本都是培養應用型的音樂表演人才,在課程的設置與內容的安排上應前后有機結合,循序漸進,既有銜接又有針對性。課程的合理設置和學習內容的合理安排是中高職銜接課程建設中一個重要的研究內容,也是亟需解決的關鍵問題。
(三)中高職在教材的選用上缺乏針對性
一方面是在教材選用上,照搬照抄師范類、專業類院校的教材;另一方面是很多職業院校在中高職不同階段開設的相同名稱的科目上,選用同樣的教材,這顯然不符合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教師應根據學生情況和人才培養目標的不同有針對性的對教材進行開發,采用靈活的手段組織教學。
(四)考核評價方法過于單一
目前,無論是中職教育還是高職教育,考核評價的方式基本上采用考試或考查的形式,將期末成績與平時成績相結合對學生進行考核。對于音樂表演專業職業教育來說,這種傳統的考核方式顯得過于單一,不能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出全面的考核評價,并且對學生的專業實際操作能力的提高也無法起到推動作用。需要根據專業特點和課程性質,適時改進和豐富考核評價方法,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提高。
二、音樂表演專業中高職銜接專業課程建設的改革實踐
(一)明確人才培養目標
人才培養目標的準確定位是中高職音樂表演專業課程設置的重要依據。“目前在高職音樂教育中普遍存在著目標定位不明確的問題,導致高職院校的音樂教育開展困難重重。”音樂表演專業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共同之處都是培養適應社會所需的應用性音樂表演人才,不同之處在于中職階段重點培養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綜合的文化藝術修養,高職階段重點培養更高、更專、更深層次的專業技能,側重增強專業實踐能力和專業能力的進一步拓展。這一目標的明確,對課程設置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所有的課程設置都要圍繞著目標的實現而展開。
(二)加強專業基礎理論課程建設的連續性和系統性,注重綜合性實踐課程的開發
2014年,珠海藝術職業學院音樂表演專業被廣東省教育廳批準招生“3+2”五年制大專,2015年初,珠海職教集團成立。音樂表演專業依托珠海市職教集團,積極探索開展中高職教育的銜接、改革和實踐工作。在廣泛進行社會調研、畢業生回訪的基礎上,多次組織行業專家和校內專家進行論證,修訂了“3+2”五年制大專的人才培養方案,同時對課程設置進行了較大力度的改革。考慮到音樂表演專業學生年齡越小,進步空間越大,專業學習越早開始越好的特點,學生自入校起就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興趣愛好選擇專業主方向,開始專業技能的學習。除了主修專業課程外,還開設了鋼琴基礎課、聲樂基礎課、基本樂理、視唱練耳等相關音樂基礎理論課程,為進入高職階段打下較為堅實的基礎。高職階段的專業課程設置在中職課程基礎上,拓展為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能力課程和專業能力拓展課程三個版塊,使學生進行更高、更專、更深層次的專業技能學習。
注重綜合性實踐課程的開發,以“系團合一”為載體,項目帶動為紐帶,開設了合唱團排練課、民族樂團排練課和管弦樂團排練課。這些排練課貫穿了從中職到高職的整個階段,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遵循實踐及實戰的原則,從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以課本為中心向以“項目”為中心轉變;以課堂為中心向以實際經驗、實操實訓為中心轉變;以單兵訓練、知識分離向單兵訓練、集體訓練和綜合運用知識和技能相結合,讓學生從職業實際出發主動參與到技能學習、團隊合作、音樂的組織和表演實踐的全過程中,使專業技能和音樂修養得到全面提升。endprint
(三)通過制定相同科目在不同階段不同的課程標準和采取靈活的分班教學形式,避免教學內容的雷同和重復
音樂表演專業中高職銜接專業基礎理論課程內容重復問題較為嚴重,主要體現在基礎樂理和視唱練耳課程。從學科體系角度看,同一專業的中職和高職的基礎理論課程有重復在所難免,但是同一課程在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上卻可以大有不同,因此避免課程內容重復的關鍵不在于課程的名稱,而在于如何制定合理的課程標準。同樣是基礎樂理和視唱練耳課程,中高職不同階段的課程標準以及內容的深度和廣度都是有所不同的,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適當的調整和修訂,內容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除了制定中高職不同的課程標準外,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靈活分班教學的形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教學內容的重復。例如視唱練耳課程的教學,可以按照學生的程度和能力進行分班,采取不同深度的內容分班教學,既做到因材施教,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教學內容的雷同與重復。基礎樂理課程也可在進入高職階段時進行知識能力測試,對于已經熟練掌握該課程知識點的學生可以采取免修,對沒有掌握的學生進行重點復習和指導。真正高效的職業教育應該以人為本,從人才培養目標出發,因材施教,對教學形式進行不斷創新,最終達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培養高技能、應用型音樂表演人才的目的。
(四)注重教材的開發
教材是教師實施教學的藍本,教材的選用應注重中高職的銜接性和系統性,避免教材完全一樣,不同階段人才培養目標的不同決定了其課程標準的不同,當然也決定了教材的不同。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教材,或者自編教材作為補充,形成理論與實踐相配套的多元化教材體系。一方面,要以現有的中高職教材為重要的參考,滿足一般音樂教育的需要;另一方面,則是根據實際需要,體現出自身的特色,讓教材成為學校教學理念的重要載體,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依托。
(五)建立展、演、賽、訓為一體的多元化課程及學業考核評價機制
基于音樂表演專業的特殊性,改革傳統的評價體系、評價辦法和標準,將教學和實踐深度融合,將學生平時的訓練、參加的演出、技能競賽都納入相應的課程考核評價中,從展、演、賽、訓四個方面對學生做出公正、全面、正確的評價。制定完整、合理切實可行的綜合評價體系,對表現突出的學生給予適當加分或表揚鼓勵,對于缺勤、曠排過多的學生進行批評教育,適當扣減實踐分數,引導學生從只關注課堂專業技能的學習轉換到重視舞臺實踐應用型專業技能的學習和提高。“同時對多種形式和相關的實踐型考核標準加以采用和完善,做好音樂表演專業人才的自主學習和實踐運用。”
對于音樂表演專業中高職銜接專業課程建設的研究還在不斷探索中,還需進一步地深入研究。做好中高職的課程銜接,必然會提高我國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使處于職業教育中的學子獲得更大、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的非.中高職教育銜接的必要性與緊迫性分析[J].南方職業教育學刊,2012,(06):33.
[2]徐靜鐐,喬剛.中職與高職教學銜接問題的調查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0,(11):46.
[3]初冠楠.高職高專音樂表演專業教學現狀及策略探索[J].當代音樂,2015,(11):30.
[4]魏萌.新常態下高職音樂教育發展的新思路[J].當代音樂,2016,(22):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