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陳國慶+王輝艷
摘 要:為了認識、適應和引領能源發展“新常態”,探索我國能源消耗和產業結構之間的關系。對能源的優化配置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我國的可持續發展也起到促進作用。利用統計年鑒中的相關數據信息,構建了面板數據模型,通過計算得出能源消費能力最大的是第二產業,其次是第三產業,最小為第一產業。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能源消耗;產業結構;面板數據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20.006
1 引言
我國正進入經濟發展的新常態,能源發展必須主動適應“新常態”。“十三五”期間我國面臨優化能源配置的挑戰,產業結構的調整成為該挑戰的核心問題。能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要保障和物質支持,經濟發展和能源供應密不可分。能源的消費對能源分配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每個地方都希望從自身出發加快發展,但過快的經濟增速會使能源過度消耗,最終導致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不可持續。在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已知的情況下,相關政府部門和研究決策機構需要根據全國各地的具體情況來制定科學合理的資源分配方案。這樣才有利于全國各個區域的健康發展,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從而實現全國能源的高效消費和全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隨著能源與一國或某一區域的產業結構的關系日益密切,國內學者對能源消耗與產業結構的研究也不斷深入。張路蓬(2011)等運用灰色關聯法實證分析了我國能源消耗總量與各個產業消耗能源的關聯度。徐盈之和全振(2012)運用投入產出模型對我國能源消耗與產業結構進行研究,得出能源消耗的波及效應最大的是第二產業。蔣秀蘭和沈志漁(2016)研究了河北省產業結構對能源消耗的影響,研究得出第二產業能源消耗總量最大。
以上學者對能源消耗與產業結構的關系研究中,可以看出他們從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模型和算法得出相關的結論。在此基礎上,運用面板數據模型,得到不同產業對能源的依存度。
2 我國能源消費狀況
我國的煤炭總量和水資源總量在世界范圍內還是比較豐富的,但其人均擁有量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50%左右。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的人均擁有量更少,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67%左右。從這一角度分析可知,我國大部分地區處于能源貧乏狀態。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能源消費量也躍居世界第一,但是存在經濟結構不夠合理和相關制度不夠完善等問題,導致我國的能源消費水平仍然處于較低水平。從我國能源利用效率來看,國際先進水平能源利用率為20%左右,而我國的能源利用率僅為30%左右,落后于國際先進水平10%左右。從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來看,我國能源的消費結構由能源生產結構來決定。雖然這些新興能源的出現有助于調整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但是我國的經濟實力和科技創新水平還有待提高,這就決定了我國將長期以煤炭資源為主要的能源消費方式。從長期來看,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的廣泛使用將處于我國能源消費戰略的核心地位。全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優化能源生產消費結構,這也是“十三五”規劃實施能源發展的重要戰略目標。
3.2 結果分析
從表可知,不同產業在6種能源消費存在較大差異。總的能源消費方面,消費能力最大的是第二產業,計算表明,近幾年我國第二產業的能源消費占整個能源消費的4958%,第三產業的能源消費占第二位,第一產業的能源消費能力最小;在所示能源中,消費最多的是煤和焦炭,第二產業里面工業仍是煤炭消費的大戶,其他行業的能源消費相對于工業的能源消費要小得多,差別不是很大;各產業在電力和原油方面的消費能力有相似性,工業的消費最大,其他行業第二,交通運輸和建筑行業居中,第一產業下的農業方面的消費最低;第二產業中工業在天然氣的消費能力排行第二,建筑和批發業的天然氣消費能力小,各產業在天然氣的總體消費量不大。
4 總結
通過對我國能源消耗與產業結構關系的研究可以清楚地看到,能源的消耗和產業結構有著密切的聯系。我國的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階段,能源的大量消耗將阻礙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國能源總量少、利用率低、能源消費結構尚不合理等問題的存在,因此能源消耗與產業結構特征對我國經濟的結構性改革具有重要意義。通過面板數據模型得到不同產業對能源的依存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適用性。
參考文獻
[1]張路蓬,蘇屹,劉曉靜.基于灰色關聯的能源消耗與產業結構調整分析[J].統計與決策, 2011,(15):122-125.
[2]徐盈之,全振.能源消耗與產業結構調整:基于投入產出模型的研究[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1):66-71.
[3]蔣秀蘭,沈志漁.產業結構對能源消耗的影響——以河北省為例[J].南方經濟,2016,34(3):54-6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