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思菁+汪世洋+張澤榕
一、上海市各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的現狀和問題
(一)背景
近年來,隨著上海高校教育的快速發展,在讀學生中的貧困生數量也急劇增加。如何完善政府補助、學校補貼、社會捐助及學生自助成為一大焦點。本課題以上海高校在校貧困生所受資助狀況及貧困生對其滿意程度為研究視角,有助于高校成本負擔理論的實踐化,并有助于發現貧困審核程序中的不規范與規則漏洞。
(二)貧困策略現狀分析
1.學生了解貧困補助的渠道與了解程度
經調查,我們得知學生了解貧困補助的渠道主要有高校官網、入學新生通知、高校學生事務中心、輔導員,次要渠道有該校學長學姐、相關講座以及各公眾平臺的推送等。入學新生通知、相關講座為主動提供形式,體現了高校對貧困資助事宜的宣傳力度與重視。官網雖有詳細、精確、真實的特點,但因宣傳力度過小,鮮有人問津,導致大部分學生雖然大學生活已超過一年時間,但依舊不了解甚至沒聽說過有關資助體系方面的內容。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筆者得知樣本高校的學生對貧困補助缺乏了解,原因如下。
(1)學校宣傳力度不夠。部分學校僅在錄取學生時在寄送至學生的文件中有相關的書面信息說明。
(2)學校相關組織缺乏緊密聯系。學生組織與教師團體間缺少溝通,沒有反映問題的暢通渠道以及合理的措施。
(3)貧困生對相關政策的關注度不夠,并缺乏維權意識。沒有上述兩點支撐,學生就難以產生這方面的意識。
對于上述原因,校方可加強校內宣傳,處理過程公開化、透明化,將過程發布在校內官網及各個公眾平臺上。輔導員應多開展針對貧困生的心理輔導,使其增加自信并且熟悉本校的貧困補助政策。
2.對貧困補助的發放形式、發放時間、資助標準是否滿意
樣本學校補助金的發放形式為直接將補助金發放至貧困生指定的儲蓄卡中,發放時間為每學期通過審核后每個月一次,共發放5個月。經調查,這種方式是學生最為認可的一種方式。資助標準根據上海市最低生活保障線的情況劃分,2015年對特別困難學生認定家庭人均月收入執行標準為790元以下(包括790元),一般困難學生認定家庭人均月收入執行標準為790元以上1000元(包括1000元)以下。問卷分析顯示,大多數高校學生認為家庭年人均凈收入是衡量學生家庭困難程度的首要標準,不少學生認為家庭所在的不同地區的經濟水平也是一個重要的參考因素。
經過對貧困生的訪問得知,貧困生對補助相關標準和困難等級認定方面不太滿意,所以我們需要做好以下工作:①資助工作的環節透明。②判定貧困程度的分級門檻合理。③判定時和發放之后的復審監察嚴密。只有做好以上工作,才能使上海高校的補助體系更加完善。
3.貧困生補助金的具體用途
筆者經數據觀察,大多數學生對補助金的具體用途有良好的認知并能夠用于正途。高校也可通過調查適當改變補助金的發放形式,可按照學生預期,將一部分資金資助改為物資資助,以增強實用性和目的性,減少肆意消費現象,使得補助金能更加有效。
(三)各高校貧困政策具體執行現狀分析
我們小組對上海市三類不同級別的高校進行調查,為了尊重隱私,此處分別用A類校、B類校、C類校表示。A類校是“985”高校,B類校是二本類高校,C類校是民辦高校。
1.各高校對于貧困家庭初期審核方式和發放后的復審方式
從三類樣本學校中,我們發現不同的學校其審核方式不同,學生對校方的處理結果其態度也不盡相同。
首先,A、C類校初期審核時,會有投票和民主評議的方式來決定貧困學生的人選,并公布終評結果。B類校的評判過程相對而言有些隨意,某些輔導員作為評議小組組長并沒有認真負責地核實,導致有些本應該拿到特困生補助的學生卻沒有得到國家的幫助,而某些利用制度漏洞的學生卻得到了較高的補助金,浪費了國家的資金。
首先,有兩點值得改進:①完善審核制度,如由班級抽簽或民主選舉評議小組的成員來評判,而不是任意指定學生作為評判成員,以此來加強公正透明度。②從本質上來講,徹底落實國家政策需要每一位教師和學生的認真對待,需要從思想上給予一定的重視,要有責任感與正義心,并付諸行動。
其次,對于發放補助之后的審核方式各校之間有較大的差距。審核方式有自助審查、抽查兩種。針對C類校的審核方式校方未制定強制管理措施,保障制度未執行到位。因此,可以借鑒A、B類校的方法,定期抽查補助學生的消費金額記錄并且鼓勵家庭狀況有好轉的學生主動申請停止補助,使得這些補助金額可以留給更加需要幫助的貧困生,節省國家的資源。
最后,A、B、C三類校的學生對目前的補助制度現狀認可度也不同,這主要由于各校的制度不同所導致。如C類校只有真正參與的學生才知道真實情況,而其他學生對此不清楚。這就需要在“公正公允度”和“保護隱私度”之間做出取舍,此處應該更加偏重于公平公允,落實國家政策,保護那些真正需要資助的學生,建立透明公開的評選程序。
2.各高校針對貧困生的貧困資金資助方式與獎勵機制
A類校資助方式為獲助名單確認后,由學生處根據資金來源的不同,分別報財務處和發展聯絡處,并根據資金的到款時間,經發展聯絡處和財務處以銀行轉賬方式發放給學生;B類校不同類型的補助通過銀行卡分批打到學生銀行卡里;C類校則將國家助學金分為三個等級,金額在1500~3000元之間,各等級具體金額根據當學年撥款來確定,分批打到學生銀行卡里,另有特困生減免學費政策。
在資助方式方面,經比較,三所高校均采取轉賬方式將補助金打入學生的銀行卡中,這點并無差異。其好處是一來可以有查詢記錄,二來可避免受資助個體與現金的直接接觸,避免拿到錢財后不慎遺失、被偷盜等狀況的發生,財務安全能夠得到保障。
在獎勵機制方面并沒有完善的機制,值得改進,雖然有國家設立的勵志獎學金,但是學校層面的獎勵比較缺乏。由此有以下兩點建議:①設立校級貧困生的專有獎學金,獎學金金額略高于普通學生的獎學金,獲得獎學金的學生比例也略高于普通學生,以此激勵貧困大學生多多努力,通過努力獲得獎學金,順利畢業。②對于科技創作發明或者學科競賽取得良好名次的學生,學校能夠額外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或現金獎勵。這些措施不但鼓勵學生在學習上投入更多的精力,還能夠降低學生亂用補助金的幾率。endprint
對于民辦學校來說,上海市獎學金向辦學水平高及以特殊專業為主的高校傾斜,民辦學校相對公立學校的學費較貴,在有限的學費收入中提出專項的資助比公立學校更加困難,因而針對民辦高校的資助政策的改革迫在眉睫。如C類校的減免政策,體現了人文關懷,可從實際上幫助學生完成學業,值得大力提倡。
3.各高校有發現貧困生違規不實情況的處理方式
A類校在助學金評審過程中,若發現弄虛作假的行為,取消其當年度評選資格;若是已發助學金的學生,則追回已發的補助,情節嚴重者給予相應紀律處分。
若發現有購買奢侈品、過度娛樂、吃喝行為,停發補助;B類校停止發放補助,不追回以前的補助;C類沒有強制措施。
各高校發現貧困生違規不實情況后的處理方式的懲罰力度不同,輕則沒有強制措施,重則取消其當年度評選資格并且給予情節嚴重者相應紀律處分。對于弄虛作假的行為,應該加以嚴懲,這關乎學生的思想正直以及學校的審核公正性。一旦有這種情況出現,不僅會非法侵占國家的有限資源,而且還損害了其他未申請到貧困資助學生的應有權利,校方應該停止發放資助金并且追回以前已經發放的資助金,情節嚴重者,可以給予處分。
(四)政府相關部門與居委會、村委會關于貧困生認定的現狀分析
1.居委會、村委會的具體核實方式
我們經過學生訪談與相關制度的調查,得知居委會、村委會的具體核實方式是以該生家庭人均年收入是否低于該省/市規定的水準來判定,并給出貧困證明,通過貧困證明認定為審核通過,視該生家庭人均年收入為唯一標準。另有部分居委會、村委會對學生沒有具體的核實方式,憑借對該生家庭的熟悉度主觀臆斷。
2.政府相關部門對貧困家庭的具體核實方式
我們經過學生訪談與相關制度的調查,得知政府相關部門對貧困家庭的具體核實方式是以貧困證明為唯一依據審核通過的,貧困證明由村/鄉中辦事處以該生家庭人均年收入是否低于該省/市規定的水準來判定給出,視該生家庭人均年收入為唯一標準。另有部分村/鄉中辦事處沒有具體的核實方式,憑借對該生家庭的熟悉度主觀臆斷。
二、上海市各高校補助體系問題的成因分析
(一)各家庭具體經濟困難情況按評定標準判定未得到合理結果
1.個體工商戶的經濟實力難以查證
個體工商戶的經濟實力難以查證的主要原因在于個體工商戶缺少固定的工作場所,賬本流水缺少真實性,收入情況根據市場需求不斷變動等。在這點上,我們迫切需要政府開展相關工作,可以與相關稅收政策接軌。
解決方案如下:①對個體工商戶加強管理。我們需要強化戶籍管理并實施個體工商戶與非個體工商戶的分類管理。②加強發票管理,嚴厲打擊發票違章、違法行為。③堅持“依法治稅”與“以德治稅”相結合原則,提高納稅人員的整體素質及意識行為。
2.直接用凈收入來評定而忽視家庭經濟支出不合理現象
我們經問卷調查得知,首先,評定標準理想化,按照家庭年均凈收入被預期為主要評定標準;其次,根據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學生家庭是否有突發事件需要生活費以外的支出來評定;最后,根據不同學校的性質來決定。經過對樣本高校的調查得知現實情況下的評定標準,各樣本高校以家庭年均凈收入為唯一標準。然而當學生家庭的經濟情況趨向于入不敷出時才應該被定義為貧困生。高校的評定標準偏向于家庭年均凈收入的數據,缺少對該數據與地區平均收入、家庭人口等數據的比較,以及缺少對學生家庭必要預期支出和家庭是否負債的關心。根據上海市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表格中對家庭經濟困難情況的調查,有關家庭類型、人口、經濟收入、經濟困難的原因等記錄,其數據十分詳細,已經達到完善水平,但表格的調查與校方的評定標準未能匹配,多方數據幾乎歸于無效。
所以,高校應以家庭年均凈收入為首要評定標準,并按照認定表中經濟困難的原因逐條評定。例如,勾選家庭成員因患重大疾病需支付大額醫療費用選項的學生,可以對其家庭是否負債進行調查,并給予相同家庭年均收入情況下不同的補貼。勾選家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或民政部門發放的補助的學生,可以調查低保證明及相關數據,進一步認證該數據與本地區平均水平的差值大小。如有家庭遭受自然災害致使家庭財產損失較重的或生病舉債、生意虧本等突發意外因素的,高校可以頒布針對這類學生的學費減免政策。
(二)高校對貧困生審核的方法實施缺乏有效性
貧困生審核是申請助學金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對此,我國頒布了相關法律來使審核的過程變得規范。2007年10月18日,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市財政局《關于印發〈上海市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辦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在該認定辦法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指“本市高校學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籌集到的資金,難以支付其在校學習期間的學習和生活基本費用的本專科學生。”“參照本市當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本市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標準設為一般困難和特別困難兩檔。各高校可視具體情況,對特殊困難學生給予適當補助。”
為確保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入學、安心上學,上海髙校學生資助工作做到了“兩個覆蓋”,即學生群體全覆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覆蓋。然而,《通知》并沒有明確劃分一般困難和特別困難兩檔之間的區別和兩者具體的標準。對此,各個高校對其有不同的看法,也因此導致出現一些審核中的不公平現象。不過,校方對貧困生審核過程的不公開,使得一些實際上家庭特別困難的學生沒有得到應得的補助,其后果輕則只是讓貧困生的高校生活更拮據一點,重則使他們沒有足夠多的資金去培養自己。
各高校審核的方式也都不盡相同。有些高校成立學校評審小組對貧困生申請進行審核,有些高校的學生的家庭貧困情況由認定小組評議來決定。然而大多數學校對貧困生申請的審核持相信的態度,即粗略閱覽無誤后即予以通過,這導致一些家庭無困難的學生鉆了法律的空子,導致國家補助金的浪費,但真正家庭貧困的學生卻得不到應有的補助。endprint
我們認為在評定過程中有必要成立班級學生認定小組。貧困生審核的具體過程要做到:先由受助人申請,從而確定候選人,再由班級民主評定,最后由輔導員把關確定最終人選。輔導員采取對申請人身邊的人進行調查的方式,從學生中了解申請人平時的生活和學習情況,根據其平時的個人表現等,并且檢查申請人是否有當地政府的貧困證明,家庭成員發生重大事件、重大疾病的醫療證明等,來證明申請人所訴材料是否屬實,從而杜絕部分學生的欺騙行為。而且,輔導員需要在申請通過評定之后與其進行一次談話,詢問該生對結果是否滿意,并跟蹤調查其家庭狀況,使得每個貧困生能夠得到應得的待遇,做到不漏判、不錯判,使得高校貧困生審核的方法具有有效性。
(三)從單一化的補助政策走向多樣化手段
經調查得知,上海高校多以貸款、助學金、勤工助學等方式幫助貧困生提高生活質量。各高校可以針對本校情況,使用具有校園特色的方式完成補助。
1.勤工助學崗位多樣化
校內勤工助學優點在于時間靈活,利用課余時間不影響學生學業;缺點在于供不應求。校方可以搭建校外勤工助學平臺,為貧困生提供家教、文員等職位,大力回應社會市場,有效解決助學崗位問題。
2.大學生慈善義工隊
從2015年起,上海大學生慈善義工隊總隊成立,自此以后,他們帶動上海各高校貧困生積極參與義工活動。各高校應積極建立分隊,讓貧困生融入活動中,以體驗助人為樂的喜悅,使貧困生提高綜合素質并時常懷有感恩之情。
3.督促學生積極“歸還”助學金
學生的獎助學金應通過科創、勞動、學習等方式“歸還”,在鼓勵貧困生懂得感恩的同時促進學生成長。高校可以建立符合學習特色的部門或開展學生銀行協助工作。目前,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發展銀行依托學生資助中心設立,應大力向該校學習,提高補助質量。
三、總結
本文針對上海市高校資助體系的現狀進行著重分析,致力改善現狀,查漏補缺,從實際上解決資助疑難。其創新之處在于以下幾點。
第一,以上海高校為研究對象,上海聚集全國各地的學生,又是高消費城市,具有代表性。第二,國內現階段只對資助發放與使用有研究,本文還對不同高校不同地域與家庭情況的學生進行研究。第三,現階段只有一些單行條例,不成體系,應當構建一個有關貧困生的資助體系,從無到有。
如何在本文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該體系?有如下要求。
(1)擴展研究對象范圍。本文原先研究的樣本學校集中在“985”二本類高校和民辦高校,應進一步擴展范圍,上至研究生高校,下至大專、中專類院校。
(2)如何進一步對政府部門有關貧困生資助的工作展開調研值得深究。
(3)制定一套可以供廣泛使用的流程,緊扣各個環節,最后能夠為所有貧困生提供資助。
希望各高校自成特色資助體系,圓高校貧困大學生的求學夢。
參考文獻:
[1]謝平華.淺析上海市民辦高校學生資助政策[J].電子制作,2013(8).
[2]范 昆.對高校貧困生評定及資助工作的思考[J].今日湖北(中旬刊), 2013(9).
[3]吳 強,丁 玲.我國個體工商戶稅收征管問題及對策思考[J].新經濟,2016(Z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