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安琪+崔佳麗
本文根據部分現有文獻及對可汗學院課程的親身體驗,對其數學系列課程單課時內的具體教學實踐進行初步探討,并對比傳統課堂的教學實踐。希望能夠從中找到幫助我國教師改善目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方法。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瀏覽了可汗學院中幼兒園數學、一年級數學、高中幾何、早期數學專題的全部248個課時的視頻,高中代數、算數專題的部分課時的視頻;完整學習幼兒園數學、一年級數學及高中代數專題中44個課時的視頻,并完成對應課后作業;嘗試學習任務測試功能,完成一年級數學中10個測試。以可汗學院具體一課時的教學視頻為案例,重點分析其教學實踐流程,并進行總結歸納,為我國傳統課堂信息化改革提供實踐依據。
此外,通過廣泛研讀研究可汗學院及微課有關文獻,掌握與本研究相關的成果,為本文提供理論基礎。
二、研究結果
1.可汗學院數學系列課程的設置
可汗學院網站右上方的菜單分為“年級”與“科目”兩大類,是兩種不同的課程劃分方式。“年級”中的數學課程按年級從幼兒園到高中進行劃分,根據年級的增長,難度循序漸進。學生掌握學科基本知識結構,在頭腦中形成相應的知識體系或編碼系統。“科目”中的課程按專題被分為早期數學、算數、代數等。
2.單課時案例:“斜率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的應用”
本課程節選自可汗學院中代數專題,時長7分鐘。本課內容是在學習過基本代數、平面直接坐標系、線性方程等相關概念之后,引入斜率這一新概念。本課從平面直接坐標中的方程式入手,涉及三角函數值域、線性規劃問題、不等式問題、導數的幾何意義等方面,應用范圍廣泛。學生熟練掌握利用直線斜率來處理數學問題,將定式總結成規律,并能遷移到類似問題的解決中,對開拓思維、提高解題能力具有積極意義。
3.可汗學院教學實踐的特點
(1)課程以視頻方式呈現,時間都比較短,控制在10分鐘之內。課程內容從基礎知識逐步螺旋上升,由易到難,互相銜接,符合學生的數學學習特點。
(2)教授者在視頻中不是一味進行講解,當提出問題時,鼓勵觀看視頻的學生按住暫停并嘗試自己獨立解決。該方式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在每個視頻下方可以看到本節課中老師的講稿,同時在Transcript中劃分時間點對應講稿,當學生對解題過程中的某一環有疑問時,可以快速找到該部分并重新觀看視頻。
三、討論和結論
1.可汗學院與傳統教學比較
可汗學院以分層教學為特色,通過“學習任務”確定學生學習起點,使優秀的學生學習進度更快。國內課程的設置主要參照教學大綱,以班級內中等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基礎,不能很好地適應每個學生。
就教學模式而言,在可汗學院中,知識傳授通過信息技術的輔助借助教學視頻進行,知識內化則通過練習和與其他學習者在留言板塊交流完成。在傳統教學中,在知識傳授通過教師在課堂中的講授進行,知識內化通過課后作業或者實踐完成。
2.局限和展望
由于對可汗課程的研究時間比較短,各種文獻資源較少。此外,中外的基礎教育不同,國外教育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中國學生由于長期接受應試教育早已缺乏這種能力。因此,若想對我國教育進行改革,應從低年級開始,注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并提高學生對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同時,希望更多中國一線教師可以加入中國的微課設計,幫助更多學習者,在不久的將來,中國也可以擁有自己的“可汗學院”。
參考文獻:
[1](美)布魯納.教育過程[M].邵瑞珍,譯.北京:中國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2]胥 果.可汗學院對我國中小學視頻課程建設的啟示[J]. 軟件導刊,2013(5):166-16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