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學強
內容摘要:不同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方法很多,本文主要闡述了閱讀教學特別是中學以上的名著閱讀要注意的四個環節。
關鍵詞:閱讀策略 文本結構 作品主體 教師素養
自新課程改革以來,語文教育教學日新月異,發生翻天覆地變化。中外名著很有顏值地進入中小學教材,成為一大亮點。各級各類學校開設名著閱讀課讓學生們大開眼界,激活了學生思維,真正成了閱讀學習的主人,語文課對名著的解讀不再是一言堂,學生的質疑問難不再是一元化,而是多元疊加,學生的個性得以張揚。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閱讀教學中,對名著的閱讀談幾點看法。
一.初讀知其意
初讀對于不同年級要求不一樣,基礎教育重在字詞和了解大意。對于中學以上的學生,初讀首先了解大意,把握整體,總覽全局,以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和愛好為目的,初讀放在開頭,讓學生捕捉大量的信息,以滿足學生閱讀求知的欲望,讓閱讀快感在心靈得以勃發。為細讀文本奠定基礎。如果首先細讀或精讀,即不符合認知規律,對文本的認識也是粗淺的,學生的思維也受到局限,不能發散思維,對文本的解讀和領悟也是片面的,單一的。因此,首先初讀非常重要,但初讀不是走馬觀花,一目十行的瀏覽,而是要從文本的外延著手,一是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以及和作者同時代的作家群體;二是了解作者的家庭背景和創作背景;三是了解文本的整體框架;四是了解文本的風格。在指導學生初讀時,要求學生做到態度認真,養成動手,動腦的習慣,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初讀的目的。
二.細讀知其根
首先要明確細讀的作用:特別是名著閱讀,細讀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最根本的一個步驟,只有細讀才能從根本上為挖掘文本內涵,才能把握文本的復雜結構,才能更深刻理解文本的精妙之處。細讀主要抓住這幾方面:一是選擇細讀的文本材料和內容,明確閱讀的目的。對于中學以上的學生,閱讀的材料不可能都是名著名篇,閱讀時加以選擇,要求通過對一篇課文或材料的細嚼慢咽,要對一部名著的有個大概的了解,這就是閱讀的目的。二是讓學生閱讀時在動腦的基礎上要動手做筆記,要求理清文本的人物關系,對人物形象有個初步的認識(小說類的名著)。三是針對文本的特點提出富有創新性和有爭議的問題讓學生去思考,以便讓學生的個性得以張揚。
三.研讀知其魂
研讀是在整體把握文本的內容,人物關系,作品風格,時代背景等的前提下,對作品進行深層分析和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達到深度的閱讀快感。領悟情深處悲悲切切,手舞足蹈,痛哭流涕,身心愉悅,達到回歸到作品本元的目的。對學生來說研讀要超越原有的思維和心靈,進入到閱讀的境界中,讓靈魂超脫,情感升發;對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在同時代和跨時代現實生活中找到原型;還要知道作品對現實的功用性及影響性;能夠表達自己的觀點書寫自己的感受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每一部名著都有他精髓和靈魂,只有細細的研讀才能更深刻的理解文本的內容,才能更深刻的理解作者寫作的目的,作品只有作者自己知道寫作的目的和動機,后人若不細細的綜合研讀理解,分析思考,揣摩品味,對作品的理解都是膚淺的。因此指導閱讀首先教師自身的素養是關鍵,這里所說的“素養”是指教師要具備的豐厚的文化底蘊和過硬的專業知識,包括對課標的理解,對教材系統性的掌握;其次要具有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包括思維的邏輯性、深刻性、敏銳性、創造性都要獨特;教師素養更重要教師要要良好的人格魅力,不是說從名牌高校出來素養就高,學富五車學識就豐厚,關鍵是教師自身要有不斷學習,不斷提升,不斷完善,不斷創新的精神。只有這樣教師自身對文本的理解才透徹,對文本的把握才準確。二是對學生的要求起點要高;三是教師角色要轉換: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尋找、搜集、利用學習資源和學生共同探討作品中有價值的東西,帶著學生走向知識,體驗感悟作品中人生價值,社會生活。四是根據不同的作品內容讓學生采取掌握、接受、探究、暮仿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習能,成為學習的主人;五是用發展的觀念評判學生探究的結果;六是要求學生對作品藝術、結構、價值、線索、主體的解讀要多元,只有這樣才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
四.讀寫知其效
閱讀是寫的前提,寫是閱讀的呈現,是語言的內化,讀寫結合是思維的碰撞,是情感的升發,是對文本內容消化和吸收;寫法是對文本樣式的模仿和創造,也是對生活的記憶的激活。讀寫結合,寫是對文本的扣問,是與作者的心靈對話;在讀中去寫才能進入作品的語境,激活想象的空間。每部作品或者每篇課文、材料都是讀寫結合的載體,是豐富學生語言的語言的范文,也是學習和表達的樣式。閱讀中學習如何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學習遣詞造句的方法,讓寫作發生質的變化。讀寫結合要注意:首先從片段開始,逐步過渡到整篇作品的寫作,低起點,緩臺階,慢提升,循序漸進。
總之,閱讀名著,名篇,經典的方法各有千秋,教學中要根據具體的文本,因材施教。讓莘莘學子們在學習現代知識的同時,淌在具有五千年中華文化的歷史長河中,靜下心來品讀名著經典,讓先進的文化精髓流進他們的血液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