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萍+王瑩瑩
摘要:隨著我國獨立學院的興起和發展,在校學生數量急劇增加,管理難度逐漸加大,抓好學生工作,不僅關系到獨立學院能否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而且關系到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如何結合獨立學院的特點, 探索出適合獨立學院學生工作的思路至關重要。
關鍵詞:淺談;獨立學院;學生工作
我院是以工科為主的三本院校,在校男生人數居多, 輔導員們普遍感覺學生管理工作越來越難做,如何做好學生工作也成為學生工作者所必須面對的考驗,通過學生工作的實踐, 個人淺見,要做好學生工作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建立完善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是學生管理工作的基礎。獨立學院學生的學習習慣、自我約束能力相對較差,因此,對他們的養成教育極為重要,要從大一開始, 杜絕曠課、遲到、早退、夜不歸宿、不服從管理等不良習慣的蔓延,對違反學校規章制度的人與事要堅決處理, 決不姑息。嚴格管理、規范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模式, 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有了行之有效的制度就能使管理人員有章可循, 便于開展工作, 讓學生認識到規章制度的嚴肅性, 不能抱有僥幸的思想混日子,學生也能心平氣和地接受管理和約束, 減少因管理而發生的師生矛盾, 更有效地達到管理目的。
二、樹立“以人為本”的學生工作理念。獨立學院學費比較高,學生在相對高收費的情況下,需要學校提供更好的教學條件和人性化的管理服務。以“學生為本”的管理觀念,對獨立學院學生需要更加深入細致和耐心,才能使學生充分發揮其優勢,養成良好的習慣,健全人格。獨立學院學生工作人員要從煩瑣的一線學生日常管理中解脫出來,不是為管理而教條地管理,而是以學生為中心,考慮學生的實際需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引導、疏通,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咨詢、指導和服務來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引導。
三、思想政治教育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網絡時代的到來,思想政治教育也應“因材施教”,適時用多媒體等高科技手段來傳播優良、積極向上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純粹的知識,它不能單純地向學生傳播,倘若灌輸多于培養難免會造成思想的虛偽。獨立學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以學生的靈活和活躍為出發點,喚醒良知,明辨是非、倡導文明,向大學生灌輸正面信息,引導和轉變學生的不良動機。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校園文化活動是大學生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重要方式,它對大學生具有多重的教育功能。由于獨立學院建校時間短,難以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校風、學風來熏陶和塑造在校學生,這種環境會使學生比較容易沉迷于網絡或受外來不良社會風氣的污染。另外,獨立學院學生的特長較多,充分發揮特長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提升了校園文化生活又調動了學生積極性。在目前獨立學院還未廣泛得到社會的認同情形下,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既能熏陶情操,又能使學生克服自卑增加自信心。因此,獨立學院要充分重視學生的文化生活,徹底糾正只講學習,不顧其余的做法,以文化活動為載體,啟動整體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動力,以此來團結人、凝聚人、教育人,增強集體榮譽感。
五、指導學生規劃好自己的職業生涯。獨立學院的學生特長多、個性鮮明, 每一位同學身上都有不同的閃光點。學生工作者應深入到學生當中, 了解學生的特點, 發現學生的專長, 指導學生進行職業生涯的設計,并為其提供培養和鍛煉的機會,奠定學生畢業后的職業生涯基礎。還可以對那些個性特點突出, 在某一方面具有絕對優勢的學生提前進行就業推銷, 推薦到最適合其發展的單位或工作崗位上, 使用人單位和學生都能得到滿意的結果, 從而使學校和畢業生得到社會和用人單位的承認。
六、建立一支穩定的有執行力的學生工作隊伍。獨立學院輔導員更換比較頻繁,隊伍不穩定,已成為影響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獨立學院的發展實踐證明,學生工作隊伍在保證學生安全、有序,促進學院與學生的發展,為教學和科研提供服務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獨立學院在用人方面擁有著更加靈活的機制,完全可以利用機制優勢,打造一支穩定的愛崗敬業、工作能力強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一方面要提高他們的地位和待遇,使他們能安心地、全心地開展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強對輔導員的培養和提高,努力為他們創造學習進修的機會,著實增強輔導員的整體素質,從而提高獨立學院學生工作的質量。
總之,新形勢下的獨立學院學生工作需要我們重新考慮其工作內涵和側重點,學生工作模式要緊跟時代步伐,以一種開放的、創新的思維觀,努力尋求學生工作與學生主體性發展以及社會市場需要的有效契合點,使學生工作不斷增強凝聚力和感召力,提高學生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沈廣元,民辦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辯證思考和實踐[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6,(9).
[2]朱衛平,淺析獨立學院學生工作現狀及問題[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1,(5).
[3]張亮,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獨立學院學生工作思考[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2,(3).
作者簡介:張麗萍,女,1982年5月生,西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就職于西南科技大學城市學院,助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