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這樣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關系一直是一個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隨著城鎮化、現代化的推進,民族關系在政策引導、居住格局等外力和民族自信心、民族向心力等內力的共同作用下,不斷地發生著變化。肅南裕固族自治縣QF鄉在實施草原生態環境補償政策后,與周邊民族之間的民族關系發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本文通過梳理政策前后民族關系的變化,來闡述政策對民族關系發生變化的影響。
關鍵字:草原獎補政策;政策實施;禁牧;民族關系
民族關系是中國民族學研究的傳統領域,具有相當的研究廣度和深度。隨著全球化與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各民族間的互動正變得越來越頻繁。有學者認為:民族關系是一種社會關系,是民族發展過程中相關民族之間的相互交往、聯系和作用、影響的關系。它是雙向的、動態的,本質上是涉及民族這個社會人們共同體的地位和待遇,民族這個社會利益群體的權力和利益,民族及其成員的民族意識和感情的特殊社會關系。我們不能簡單的看待不同地區間民族的民族關系,在不同的時間周期因不同的影響因素,會呈現出不同的外在形式,以田野點QF鄉為例,通婚、社會交往等外在形式的前后變化能夠看到草原生態獎補政策落實前后QF鄉與周邊民族之間的民族關系發生的變化。
QF鄉是肅南裕固族自治縣乃至張掖市的西大門,周邊與1省7縣市區的13個鄉鎮接壤,不論在社會生產還是民族文化交流中都與周邊民族發生著往來。為了減輕天然草場的放牧壓力,肅南縣自2011年貫徹落實國家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并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應。QF鄉作為草原獎補政策落實過程中收益面積最廣的鄉鎮之一,不論是生態環境還是鄉鎮發展都有著明顯的變化。但是在肅南縣實施草原生態獎補政策前后,QF鄉與周邊地區間的民族關系卻以不同的內容呈現給我們。
一、族際通婚
所謂族際通婚,是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不同民族之間的互相通婚的現象,民族社會學認為,族際通婚是衡量民族關系的一個重要指標,它能夠反應民族關系的深層次狀況。在草補政策實施前,QF鄉與周邊民族的通婚現象較為普遍,以QF鄉姑娘嫁入酒泉市各地方的現象較多也較為普遍,其主要原因是:她們認為牧區放牧生活較為單調,在心理上對自己現有生活產生厭倦感,對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的向往。在草補政策實施后,受政策的影響,牧民生活條件不斷提高,特別是禁牧區牧民的生計方式和生活質量快速變化,加之政策中戶口對獎補資金的作用,QF鄉女性在擇偶時會優先考慮本地區或本民族的男性;與此相反,由于近幾年農作物市場價格的變化帶來的生產勞動強度大、經濟作物價格低等因素,周邊農業區積極與QF鄉牧民聯姻的現象增多。影響族際通婚的因素有很多,其主要有:民族政策、文化因素、居住格局以及個人因素等。筆者認為草補政策的實施是引起這一階段QF鄉的通婚變化的主要因素。
二、社會交往關系
QF鄉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生產方式以畜牧業為主,農業為輔;在政策實施前的社會生產過程中,牧民缺乏對農作物的種植經驗和加工方法,需要向周邊地區的農民學習種植經驗和加工技術;同時,周邊農民也因沒有草場,會通過幫工、帶牧等方式,與牧民形成協議,租用牧民草場。在“學”與“教”、“幫”與“帶”的過程在就會出現以互幫互助或相互合作為外在形式的交往關系。在政策落實后,由于QF鄉大部分草原成為禁牧區,牧民的游牧生活結束,原來周邊農民租用牧民草場的現象不再存在,反而是部分舍飼養殖的牧民在冬季接羔期因草料不足而租用周邊農民的秸稈地或苜蓿地等,也有部分牧民由牧轉農,主動與周邊農民搭隊進行生產勞動或外出打工。由于生產經營方式的變化而出現新的社會交往關系。
三、利益糾紛
整體來說,QF鄉牧民與周邊地區群眾長期以來都保持著友好的交往關系,但是這種友好關系并不是絕對的,更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定時間段,由于利益關系的不同,也會出現一些摩擦和糾紛,他們之間最為頻繁的利益關系主要是:草原邊界問題和水源問題。這兩個問題分別代表的是不同生計方式的兩大群體的利益,草場是牧民群眾賴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源又是農業生產的命脈。在政策實施前,因酒泉地區農民草場有限,不能滿足當地農民牲畜的放養,從而時常發生到QF鄉牧民搶牧、偷牧的事件。而QF鄉部分村的村民由于灌溉水和飲用水建設的問題多次與周邊農民發生爭執。隨著政策的落實,QF鄉大面積草場成為禁牧區,被圍欄設施圍起來后,之前因為草原邊界問題而引發的各種利益糾紛逐漸減少;同時,草補政策帶來的環境效益使得這一區域內水資源明顯改善,地下水明顯增多,使得以前干旱缺水的生態環境有很大改善,水流量增多給區域內農業區帶來了很多實惠,從而大大減少了水資源糾紛。
四、結語
馬戎在《族群關系變遷影響因素的分析》中認為:族群之間的相互關系是動態發展演變的,不是僵化不變的,所以作為不同利益集團的各個族群,在互動過程中的不同的發展階段,可能會有不同內容的利益追求,在不同的層面可能出現不同形式的利益組合。作為一名本土研究生,在平日的生活和田野中我深刻的感受到草補政策落實前后當地社會發生的變化,同時也看到了草補政策落實后,QF鄉與周邊接壤地區之間的民族關系不同現象,但是這些現象總體來說都是表現在一個好的方向,并沒有影響當地的民族關系發展。當然,我們不能把現在存在的民族關系絕對化,它是動態發展的,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所以,我們也要努力構建和諧、平等、友好的民族關系發展的方向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羅家珩.從“互為邊緣”到“和諧共生”——云南省勐臘縣BS村族群關系研究[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72-77.
[2]關溪瑩.當代少數民族族群關系研究簡論[J].社會科學論壇,2011,(7):54-58.
[3]廖楊,覃衛國.關于族群關系、民族關系與社會關系的關系[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6,(3):14-22.
作者簡介:佘海龍(1988-)男,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人,西北民族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地區現代化。endprint